宇文述稍事休息後,與齊王具體商討滎陽戰局,以尋求一個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通濟渠暢通的方案。
齊王直言不諱,叛軍人多勢眾,韓世諤、顧覺和韓相國又分別占有虎牢、扳渚、金堤之險,另外叛軍在西線有洛口倉的楊玄縱給予有力支援,在東線的濟水兩岸乃至梁郡境內的通濟渠兩岸,亦有大量叛賊燒殺擄掠給予策應,所以看上去衛府各路援軍在滎陽戰場上以形成四面包圍之勢,實則放在整個京畿戰局上來看,卻被叛軍所分割,毫無優勢可言。
「樵公(周法尚)面對複雜戰局,也是一籌莫展,只能兵分三路,一路封鎖大河,一路攻打虎牢,一路圍堵洛口倉。」齊王嘆道,「樵公同時兼顧三個戰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當楊玄感調兵增援滎陽戰場時,水師抵擋不住,只能退守大河,任由楊玄感把東都戰場和滎陽戰場再次連成一片。」
「如此看來,楊玄感增援滎陽戰場,目的就是要控制通濟渠,以斷絕大運河來牽制住我們的各路援軍,從而為他西進關中贏得更多時間。」宇文述皺眉說道,「同軌公(衛文升)已敗於澠池,目前在西線也只能據險而守,勉強堅持,而我們能否將楊玄感圍殺於潼關之下,則完全取決於東線的戰鬥,而東線若想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首先就要解決滎陽戰場上的叛軍,恢復通濟渠的暢通。」
說到這裡,宇文述看了正襟危坐、神情嚴肅的齊王一眼,笑道,「楊玄感目光銳利,關鍵時刻增兵滎陽,的確是一著妙棋,只是他似乎忘記了,在黎陽,大王帳下還有兩萬精銳。」
齊王很冷靜,既沒有頭腦一熱,胸脯拍得山響,也沒有把「吃相」擺在臉上,乘機獅子大開口,而是顧左右而言他,自說自話。
「河北賊勢猖獗,尤其自楊玄感兵變斷絕永濟渠之後,河北諸賊聞風而動,從各個方向撲向黎陽,試圖趁火打劫。之前就有張金稱、張金樹、王安、趙君德等清河賊,王仁德、李文相等太行賊,還有從蒙山逃竄而來的白髮、王薄等齊魯賊,乘著楊玄感南下攻打東都,黎陽空虛之際,四面圍攻黎陽倉,致使黎陽倉失陷,大量谷粟絹帛被賊人擄掠而去。如今楊玄感叛亂一事已廣為人知,各路衛府援軍雖然紛至沓來,但最後都要聚集到東都戰場上與楊玄感決一死戰,而這正是各地叛賊燒殺擄掠的大好時機。河北諸賊因此都潛伏於黎陽周邊,虎視眈眈地盯著黎陽倉,只待時機一到,便再次發動攻擊。可以預見,到那時不但黎陽倉會再次失陷,會被叛賊洗劫一空,就連剛剛恢復暢通的永濟渠,也將再次斷絕。」
齊王的意思很直白,你宇文述雖然代表了聖主,是本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大權臣,可以指揮各個級別的軍政官員,但你指揮不了我。我不能離開黎陽,我帳下的大軍要衛戍黎陽倉,要保護永濟渠的安全,再說沒有聖主的詔令我也不敢回東都,甚至都不敢越過天塹防線進入京畿,除非你拿出聖主允許我返回東都的詔令,否則我懷疑你居心叵測,你有意欺騙我,給我挖陷阱,要藉助這次機會置我於死地。
宇文述微笑頷首。齊王在試探聖主的「底線」,而聖主的「底線」是建立在齊王公開背叛的基礎上,如果齊王聯合楊玄感一起發動兵變,甚至攻占東都自立為帝,那聖主只能大義滅親。但形勢的發展遠比聖主和宇文述預料的要好,首先齊王沒有公開參加這場兵變,其次齊王也沒有不擇手段「推波助瀾」,這讓聖主不至於陷入父子反目、至親叛離的尷尬局面,不至於顏面大損、威嚴掃地,不至於在政治上連個迴旋餘地都沒有。另外就是西京沒有參加這場兵變,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尤其是關中的豪門世家還沒有選擇與聖主公開為敵,這使得聖主可以用政治手段來迅速解決這場風暴。
當然,目前形勢好,並不代表接下來形勢也好。目前的有利形勢,是齊王和關中豪門世家刻意「製造」出來的,目的是「訛詐」聖主,趁火打劫,以「詐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如果宇文述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向齊王和關中豪門世家做出利益上的妥協,當前形勢必然迅速惡化,甚至直接向不可挽救的方向逆轉,齊王有可能與聖主反目成仇,關中豪門世家也有可能張開雙臂歡迎楊玄感,結果就是風暴失控,內戰爆發,統一大業崩潰,中土陷入分裂和戰亂,而聖主和支持他的改革派,還有他們為之奮鬥的改革事業,將化為烏有,變成歷史的塵埃。
所以對宇文述來說,「大環境」不錯,但政治形勢非常嚴峻,接下來這場兵變如何發展,風暴如何演變,都取決於他的談判,取決於他向齊王和關中豪門世家讓度多少政治利益,而「蛋糕」就那麼大,給別人多了,其他人就少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他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會墜入萬丈深淵。
宇文述知道齊王的「要價」。齊王要皇統繼承權,要做儲君,要入主東宮。這個「價碼」太高了,聖主和改革派不會答應,這不僅關係到齊王主政後的政治清算,還關係到以中央集權為核心的改革事業,關係到中土統一大業的代代延續。但是,這是齊王唯一的要價,他沒有妥協的餘地。當他決定利用這場兵變來「訛詐」聖主,來奪回皇統繼承權的時候,他就沒有退路了,要麼成功,入主東宮,要麼成仁,人頭落地,但既然反正都是死,倒不如拼死一搏,於脆聯合楊玄感以武力奪取皇統,反而還有一線生機,於是這就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不死不休的局面對宇文述來說也沒有太大難度,辦法還是有。先答應齊王的條件,先把齊王騙回東都,甚至先把齊王送進東宮都可以,只要先把這場風暴平息了,把楊玄感及其同黨誅殺了,然後利用這個機會把保守力量一掃而空,順便把齊王身邊的支持者統統抹殺了,那麼接下來「解決」齊王比碾死一隻螞蟻還簡單。
因此對付齊王這個小集團還是很容易的,是一件小事,真正棘手的是如何應對西京,西京是個大集團,應對不好就是災難,不是兩敗俱傷就是玉石俱焚。
宇文述知道西京那邊的「要價」。西京那邊就是要奪回自己的京都地位,為此它不惜利用這場兵變摧毀東都,而從目前局勢來看,摧毀東都這個目的基本上達到了。
這場兵變對東都的打擊太大,元氣大傷,其本來就脆弱的政治地位經此打擊後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即便聖主和改革派傾盡全力予以拯救和維護,但考慮到當前複雜的政治局勢,考慮到恢復東都元氣所需要的時間、時機以及巨大的國力投入,短期內東都肯定是難以承擔起「京都」重任了。只是,西京是否如願以償代替東都?是否會因此再度成為中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形勢下,聖主和改革派必定向西京「妥協」,以換取風暴的平息,然而風暴結束後,聖主和改革派是否還會信守諾言,無條件遵從「妥協」約定?或者名義上是妥協了,實際上卻陽奉陰違,拒不執行?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恢復不了東都,又不願妥協西京,於脆放舟南下,直接打造一個新江都?
這在宇文述看來都是可能且必然的,因為從聖主和改革派的立場來說,向西京「妥協」關係到原則問題,關係到是改革還是保守的戰略方向。西京代表的是保守力量,堅持的是保守戰略,所以對改革派來說,「妥協」只能是暫時的、策略性的、毫無誠意的。
換句話說,西京已經贏了,在政治上已經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它以犧牲楊玄感及其政治集團,還有以弘農楊氏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為代價,再藉助聖主和中樞在東征戰場上的兩次失利,給了東都以前所未有的重創,沉重打擊了聖主和改革派的權威,動搖了以改革力量為核心的中央的威權。
接下來聖主和改革派如果徹底妥協,實際上就是在政治上向西京投降,而投降的結果可想而知,改革派必然退出歷史舞台,改革失敗,聖主成為一個弱勢皇權的代表。
反之,如果聖主和改革派以退為進,以暫時的妥協來贏得反擊的時間,待局勢穩定後馬上向西京展開「反撲」,首先就是背信棄義,自己打自己的臉,主政者如此卑鄙無恥,還談什麼權威?聖主和中央失去了權威,還拿什麼統御地方?政令出不了皇城,中央命令到了地方上不過是一紙空文,還談什麼改革?
所以可以預見,這場風暴帶給中土的最大傷害,就是東都和西京這兩大政治集團打了個兩敗俱傷。兩敗俱傷可以接受,還在可控範圍內,讓時間來慢慢撫平傷口即可,怕就怕失去控制,演變為玉石俱焚。如果東都拒不讓步,西京又咄咄逼人,最終肯定是玉石俱焚,而玉石俱焚的後果太可怕了,最終必然走向分裂和戰亂。
宇文述此行最艱巨的使命就在如此,必須在談判桌上,把未來兩京政治局勢的走向控制在兩敗俱傷的範圍內,而在目前階段,迫切需要齊王的配合,只要齊王傾盡全力圍殺楊玄感,幫助宇文述以最快速度平定這場叛亂,便能給宇文述在兩京談判桌上贏得主動,否則處處被動,受制於西京,根本沒法談。
宇文述開始向齊王「妥協」,開始有意把齊王一步步誘進觳中。
未來的「藍圖」描繪得越是美麗,齊王未來的命運也就越是悲慘,但齊王抵擋不住誘惑,自我陶醉在夢幻中難以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