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種相對而言還算是舉薦制度,就算是有學子在書院學習非常優秀,但是在真正招其前來選拔之前都會有一個推薦,沒有這個推薦別說考試了,陳曦連人都不知道。
陳曦當時並不算太關注這種方式選拔,基本上是書院推舉誰,陳曦就通過誰,畢竟書院才開辦了這麼短的時間,敢來考試的絕對不會是廢材,能被推舉的絕對是佼佼者。
再加上當時陳曦的要求是有書院長者背書,能被推舉的,稍微一培訓作為百石到六百石的官員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這次如此大規模的開科取士,幾乎就是在給世家通告陳曦養的狼終於放出來了,當然陳曦也沒拒絕世家的人一起來參加科考,雖說世家試探的意味已經很重了,不過這沒有什麼。
反正科舉制度的目的是限制世家對於知識的絕對控制,並不是為了將世家徹底弄死,怎麼說呢,科舉制度敗壞的話和世家制度敗壞沒什麼太大區別,都是一個噁心。
因而陳曦進行的是統考,而且一次性糊名,謄抄全部做好,沒有學於書院的人,甚至沒有學過的人都可以來考試,不過報考的話,非書院的人需要交錢。
陳曦樂的世家來砸場子,有能耐,你霸榜之後,別來劉備這邊做官啊,你們霸榜之後不來做官,陳曦大不了往後繼續招唄,反正後面還有上崗培訓和陳曦為了省事所招的專科,說白了陳曦不求總分高。
如諸葛亮那種沒朋友,全面霸榜的總是少數,總榜第一的同時還全面霸榜的人幾百年估計也就那一兩個。
再說要是諸葛亮,司馬懿,龐統,6遜,盧毓都在十八九到二十一二統考,從天文地理考到兵法戰略,從權謀鬥爭考到人心人性,諸葛亮要爭總分第一很有可能,但是要爭全榜第一,也不容易。
全而精確實可怕,但是對方智商比你略遜一籌的情況下專修一門你還想在兼顧其他的同時,碾壓對方,那只能說是你想多了。
【話說這個時期世家能出哪些人出來砸場子啊,讓我想想啊。】陳曦拍著青石的城牆垛子思索了起來。
其實這還真是陳曦想多了,世家確實對本次科考有些狼來了的感覺,不過砸場子這種事情還真沒想過,參加那是肯定要參加的,明晃晃的擺著通過就給官職,世家自然不會拒絕。
不說其他,單是當初陳尚給世家爭取到的好處就註定世家和百姓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別說陳曦建有書院,世家誰家家裡沒有學堂!
陳曦雖說算是部分免費著讓治下適齡兒童和少年上學,但是真正能學出花的沒見幾個。
大多數都是學了數學和千字文,再學個《弟子規》和《中庸》,就轉去學手藝,再加一個曲奇的農學基本就就畢業了……
不是陳曦不想多教,純粹沒辦法學完,原本按照陳曦的教育方式,數學和千字文這兩個是必須學的,這一個是識字一個是識數,《弟子規》和《菜根譚》都是必修,一個是道德一個是修身處世
識字一千個,數學學到正負數,錐體積,比例尺,代數和空間幾何基礎,道德和修身處世必須學習,這原本是陳曦規定的課程。
結果最後陳曦只能默默地封印了數學大半,《弟子規》和《菜根譚》也成了教《弟子規》,因為學不完,而且被陳曦封印了大半數學和修身處世之後居然還是學不完……
嗯,至少絕大多數人學不完,據說就連大多數世家預備家主級別的人物都不能在陳曦規定的教育時間內學完這些,貌似按照他們說的《草根譚》可謂是博大精深。
當時魯肅給陳曦說這件事的時候,陳曦的感覺就是,這不是比小學課程都少嗎?那麼長時間啊,居然學不完?一千個字,一年學完,同時數學學到混合運算,結束,剩下時間就教《弟子規》《菜根譚》《中庸》以及王烈的《德》啊,居然學不完!
最後被魯肅一句,「你以為天底下都是你這種人啊」給頂了回去,陳曦只能表示自己心塞塞的,然而只能讓老師看著教,心累,《弟子規》和《草根譚》可是他拉下臉去找蔡琰才修改出來的。
雖說精神量確實極大的加強了陳曦的記憶力,但是並沒有達到像龐統,張松那種隨意看一遍就背過的地步,不過陳曦至少能將每一條思想捋順脈絡說出來。
同樣蔡琰也確實強的可以,在陳曦能記得起的數句話加上總述的脈絡下,蔡琰非常自若的就將整冊書寫了出來,當然也是那次之後陳曦才算是對於蔡琰在文學上有了非常深刻的認知。
《弟子規》之中有些典故蔡琰這個時代還沒有,但是社會學這東西翻來覆去都差不多,蔡琰從春秋戰國秦漢兩代之中自行截取,不過也因此蔡琰看陳曦的神情有些不對。
大概是因為覺得陳曦看書不仔細,連典故都不記憶的原因吧,不過陳曦在詩書上表現的都是通其大略,蔡琰這種精讀跟陳曦一貫鬧不到一起去,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
《菜根譚》的對仗非常奇怪,尤其是在漢代,這個歌賦的時代,但就算是這樣,蔡琰就靠著陳曦僅僅記住的那幾句話的對仗方式,硬生生給寫了一份出來。
對於這種女學神,陳曦也沒什麼好說的,反正逆歲老叟您繼續背鍋就行,以後老叟您肯定是後世主要被研究的角色,您寫下來的經典實在太多,千百年後估計都有無數人膜拜。
總之陳曦每每想到那《菜根譚》白費了,陳曦就無比心疼,而且因為是教材,算是全公開,結果世家平白人手一份,看了都覺得簡直是修身處世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