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時分,孟喬芳的六萬精銳,已然全部渡過渭水,在南岸紮下營寨。
靠近南岸的村鎮落入明軍手中,最近的離金軍大營只有五里遠,幾乎就在眼皮底下,就在臥榻之側。
這不僅嚴重限制了金軍在南岸的活動範圍,也讓金軍沒有安全感。為了便於施展,這三個村鎮金軍必須拿到手中。
三個主要村鎮的爭奪,一隻持續到半夜時分,因為金軍騎兵的優勢,明軍白天不敢大舉增援,使得孟喬芳在白天的戰鬥中,占據了兵力上的優勢。
這種優勢隨著金軍北翼集團六萬大軍,全部渡過渭水,而變得更加明顯。
戰鬥持續到半夜時,新豐鎮西面的杜府溝落入金軍之手,三個司的明軍幾乎全軍覆滅,新豐鎮東面的零口鎮,已被金軍沖入鎮中,明軍龜縮在一座鎮內大戶的塢堡里堅守,交火還在繼續。
塢堡是古代富人和大族喜歡建造的私人堡壘,在戰亂時期特別流行,即可以防土匪,也可以防流寇,起到保護族人和財產的作用。
三座村鎮的爭奪,隨著金軍加大兵力,而向對明軍不利的方向發展,到後半夜明軍的援兵趁著夜色,分別趕到三座村鎮附近,情況才有所改變。
三支明軍,其中前往杜府溝的援軍,見村落已經失陷,並未返回大營,而是東進到新豐鎮,使得阮美得了兩支援軍,兵力增至四千人。
另一部進入零口鎮後,金軍見明軍得到支援,隨即停止進攻,轉為守住已經占據的半個鎮子,消化果實,與明軍在鎮子內南北對持。
至此兩軍對於鎮子的第一次爭奪,便暫時告一段落。
除了三個大鎮子外,附近的近十個小村落,以及幾個可以作為防線支撐的三四個高地,則全部落入了金軍手中,為孟喬芳的施展,獲取了很大的空間。
這些小村落和高地,不像大鎮子一樣,它們容不下多少兵力。
明軍雖然占了,但是每個也就派出一個局左右的人馬守衛,金軍以騎兵和步軍兵力上的優勢,在天黑之前,便將這些地點的明軍小隊驅趕出了村落。
這樣一來,從整體來看,明軍在第一輪的爭奪中,已經稍微處於了下風,不過中間最為主要的新豐鎮,尚在明軍手中,有這個支點在,明軍北守南攻的策略還不算完全失敗。
是夜,為了在天亮後大戰中取得優勢,金軍派出大批斥候,對明軍營寨進行襲擾,想要疲乏明軍。
金軍想著夜裡明軍的火炮難以精確打擊,騎兵完全可以馳騁接近營寨,然後發銃襲擾,結果騎兵連連觸雷,明軍營外不時,便一聲爆炸,騰起一團白煙,以及被掀飛的戰馬和金軍屍體,令金軍斥候膽寒,感到恐懼,於是早早回營。
明初1434年焦玉所著《火龍經》便記載了一種「炸炮」,其文是,「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
從記載可以看出「炸炮」就是最早的壓發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
這種東西戚繼光就用過,還加以改進,明軍近些年一直處於進攻的態勢,這種防禦性的「炸炮」很少使用,現在到有機會一顯身手。
金軍見襲擾不成,便只能各自回營,養精蓄銳,以備大戰。
次日,卯時三刻,天還未亮,明軍便開始埋鍋造飯,大批羊群被伙頭軍宰殺,營中炊煙裊裊,白色蒸汽混雜著米飯香味和肉香在營中瀰漫。
以前明朝的肉食並不充足,不過隨著朝廷經略草原和遼東,同歸義的蒙古牧民形成了一個互補,所以肉食得到了一定的豐富,特別是征伐東蒙古繳獲牛羊馬匹無數,朝廷將那些牛羊借給歸義蒙古放牧,他們每年為兵部提供十萬頭牛羊,便大大的改善了軍隊的伙食。
這次行軍,王彥為了減少從南洋調米的壓力,便趕著不少牛羊隨行。
辰時,天方亮,幾乎就在伙頭軍將飯菜做好之時,明軍大營吹響了綿延不絕的號角,整座沉睡的大營頓時就活了過來,無數士卒穿好衣甲,從帳篷內鑽出,營中密密麻麻的人影攢動。
將士們各自領了飯菜,在營中吃喝,不多時,先吃過的明軍斥候,首先奔馳出營。
明軍各營騎兵,加上從臨潼逃出的秦鋒、譚泰的人馬,大概只剩八千餘騎。
這時各營的騎兵,幾乎同時從營中奔出,匯集成三股,分別向南、西、北三個方向奔馳而去。
他們要先一步偵查戰場,將金軍的騎兵逼開,為步軍占據有利的列陣空間。
向西奔馳的明軍騎兵在豪格打造的戰線外停下,然後分成幾股,南北散開,等待步軍的到來。
防線內的金國士卒,正啃著土豆和番薯,他們看了防線外的明軍騎兵一眼,卻沒有人馬殺出來驅趕。
豪格就盼望著明軍來攻擊他,所以並沒派遣人干擾明軍列陣,他希望王彥趕緊一頭撞上來。
那廝不是喜歡結硬寨打呆仗,喜歡呆在堅固的工事後面,看別人撞個頭破血流麼?今日他便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王彥那廝好看,讓他知道自己有多猥瑣,多討人厭。
明軍騎兵在金軍陣線兩里外站住陣腳,金軍人馬加緊吃飯,兩邊相安無事。
辰時二刻時,明軍各營的士卒開始從營盤中出來,士卒們按照番號,在無數旗號的指揮下列成大陣。
到五刻時,張名振領著振武左軍,加上奮威右軍一部,共計三萬人以兩條戰鬥橫陣,向北平推而去。
同時李過領著近十二萬人向南而去,王彥則留下兩萬人守衛營盤,充做後軍,然後領著近十萬人馬,向西挺進。
明金決戰的戰場非常廣大,臨潼以東,渭南以西,渭水之南,驪山之北,方圓近百里都是兩軍決戰的場地。
這次會戰,光參與合戰的大軍就有五十萬,如果加上屯軍和民夫,那人數將超過百萬,足以載入史冊。
雄鷹掠過天空,鷹眸俯瞰大地,地面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縮小了的人影,明軍給黃色的土地覆蓋了三塊巨大的紅色地毯,大地上滿是奪目的紅色,如同流動的火焰。
一陣陣的號角和軍鼓聲慢慢從東面傳來,矮牆後的金軍將士紛紛直起身子,開始向東觀望,入目俱是明軍的方陣。
他們跟隨著號鼓,踩著整齊的步伐,使得地面微微震動。
看見眼前無法計算的人馬,如同滾動的岩漿一樣,向陣線靠近,金軍士卒感受著地面的震動,從腳底一直上傳到心臟,一個個都情不自禁的握緊了手中的兵器。
很快明軍士卒便在金軍的注視下,進入了各自的位置。
整個明軍方陣分為兩部,前面是孫守法的統領的武衛前軍和奮威軍一部,共計十三個營,將近四萬人。
他們列成兩條陣線,前七後六,以橫陣排列,後面六個營剛好在前七個的間隙後們,可以隨時向前。
王彥的五萬人作為中軍,十六個營的兵力則以密集陣型,把他圍在中間。
明軍出營後,就擺好了陣型,然後保持陣型,一路進入預設的戰場內,所以很快就布陣完成。
明共治九年,五月,明軍主力與金軍主力會戰於野,隨著王彥的大纛旗豎起來,宣示著大戰正是拉開了序幕。
金軍陣地後面,一輛高大的望車豎起,豪格登上望車,拿出千里鏡觀望,見明軍陣中,一桿金邊龍紋大纛旗下,一個身穿金甲的身影,出現在他的視野內,他頓時冷笑連連······
(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