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八零六章 上國心態(四)

    反正情況就這麼個情況。

    東北豆產區種不了棉花,又是人均需棉需布量最高的地方淮南鹽工可以赤著,光腳,不穿褲子;東北最起碼也得有雙棉鞋、有條棉褲、有個帽子有身襖。這不是「節省一下、剋扣一下」就能節省得了的,哪怕那些圈地種豆的資本,也得保證幹活的勞力在冬天活著。

    南洋種植園倒是熱,但赤膊是溫帶的特權,熱帶種植園幹活,也得穿衣服,否則也容易死。包括且不限於中暑、蚊蟲、叮咬、嚴重曬傷等等。

    河北地區倒是有可能種棉花、興紡織,暢銷於關東、蒙古、河南。但大順馬上就要打印度了,河北種棉花搞紡織是沒戲了,除非這邊的紡織業吃不下了,才有可能把棉花漏到華北平原。

    廣東從地理和海運上,棉紡織業似乎也有可能大發展。

    但廣東被劉鈺坑的不輕,現在正忙著擦貿易中心北移之後的一腚屎,珠江航運、五嶺古道運輸業、粵錦原材料湖絲被蘇南壟斷不再南運,絲織業崩潰,一大堆的麻煩事呢。

    隨便來幾波起義,殘餘的資本肯定如被劉鈺故意坑的揚淮資本一樣,逃到蘇南、上海。

    畢竟資本長腿。

    是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倒是也不用擔心江蘇模式失敗,從而被打臉。

    權哲身在被震撼之餘,也想過,這裡畢竟不是江南。

    這裡已經如此,江南又將如何呢?

    激動與震撼之後,權哲身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既然這邊的日子看起來挺好過的,那為什麼孟松麓等人搞的鄉約村社嘗試,說不甚成功呢?

    這邊都能過好,那邊為啥就過不好?

    這個問題一問出口,孟松麓略微愣了片刻,最後給出了一個頗具改革多年後的蘇南特色的回答。

    潛移默化多年,一些經濟上的思路,還是很清晰的圍繞著劉鈺的那一套東西。

    「資本不足。原來交通不便。」

    「現在運河修好了,水利、海堤等基本完工。最難的日子挺過去了,但是現在欠了大筆的錢……我們沒完成原始積累,在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修通、基建打好後,誰都知道馬上就要變好了。但所有肯借錢給我們的,都要求我們拿土地作為抵押,為了將來收地。」

    「這裡村子裡的人,是男耕女織,但又不是男耕女織。織機不是她們的、棉紗不是他們的、織出來的布也不是她們的。」

    「所以我說,這是男耕女織,但又不是。」

    「這裡的基建,是漢時孝文帝時候完成的。這苦,是孝文皇帝時候的吳人吃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而從阜寧到南通的基建、海堤水利等,要我們自己承擔,前人沒留下什麼。我們當初只顧著圈地大小,圈了24萬畝,資本不足,之後的基建中元氣大傷。」

    「等著基建完成,運河修通,也沒錢去買鐵輪織布機。」

    「興國公的產業扶植低息貸款,審核嚴格,他直接出面給否了,堅決不貸給我們……」

    說到這,孟松麓心裡也是有些不爽,覺得這就不公平。

    那些在蘇北地區圈地的資本,就不需要考慮自我積累的問題。

    靠著海外貿易、鹽業利潤等早早完成了原始積累,不管是水利還是海堤運河,都是前期投資,賠錢貨。

    可人家賠得起啊。

    撐過了基建運河這段時間,眼看著淮南的圈地棉田就要起飛。

    南通地區的紡織業資本,也會沿著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一路北上,不斷滲透瓦解,將更多的運河沿岸的男耕女織,變成現在這種奇怪的男耕女織模式。

    當時鄉約村社的嘗試,就是復古制的。

    是均田授田的,要靠程廷祚提倡的「泛愛」和儒家的家庭倫理為單位,靠鄉賢鄉約為基石,泰州學派當年的聚合會為模型,搞出來的一個四不像的東西。

    如今到了這一步,下一步該怎麼走,摻和進來的各個學派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就拿現在權哲身看到的這個村落里的情況,沒被趕走的,留在村子裡的,還有四百多戶,這是個大村。

    全村湧進來六百多台鐵輪織機,但這些織機都不是村民的,而是資本的。

    靠村民自己買,猴年馬月能買到?

    程廷祚不是沒考慮過,讓鄉約村社的各家出一筆錢,買幾台織機。可這個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織機買回來,歸誰?

    收入歸誰?

    布是內部用,還是去賣?

    織布的人,得多少錢?

    各家各戶是獨立的家庭,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出現諸多矛盾。

    有部分復古派說,不如仿照明初模式,搞匠戶制。鄉約村社出人,做專門的匠戶,每個月完成一定數量的織布量。

    但這個想法提出來,在內部就被否了。

    當初一激動,圈了24萬畝土地搞嘗試。

    稅照常繳。

    水利工程的費用,照常出。運河挖掘,也是蘇北圈地區按照圈地數出三分之二的錢,禁止商業資本投資防止日後收過水費。

    激動之後,處處缺錢。

    而且在阜寧到南通的運河修成、淮南圈地基本全面完成之前,松江的商業資本也壓根不想給他們貸款。

    抵押物是有的。

    但是,這抵押物純麻煩。

    墾荒公司可以貸款,而且貸的很方便,因為地是墾荒公司的,上面幹活的是僱工。


    真要是收地的話,直接收地,自己經營就行。

    而這個鄉約村社,是授田於民,使得制民恆產的。

    當初淮南圈地的時候,因為鹽戶產權問題,就惹了一堆騷。

    資本之前是一點都不想把錢貸給這個麻煩的村社。

    真要是還不上錢收地,穩固了小農生活的農夫,肯一無所有去做僱工?

    到時候鬧將起來,不夠麻煩的。

    又是穿著壽衣去縣衙、又是割肉斷指以明志的,這誰受得了?

    別說不一樣,當初鹽戶對草盪,還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但還不是一樣鬧了三五年,動了軍隊才鎮壓下去的?

    然而,伴隨著運河修通,淮南圈地基本完成,土地的價值激增。

    資本考慮了一下將來收地的利潤,考慮了一下收地可能造成的麻煩,利潤戰勝了麻煩,現在自然肯貸。

    劉鈺之前倒是給程廷祚提過意見,說你可以效仿淮南別處圈地的地方,搞成這種公司模式。

    大不了,你對百姓好點,利潤多發給百姓點,也比你現在搞成四不像這樣強。

    或者是,更激進一點,產皆共有。

    搞成公司模式,最起碼能把資本聚集起來,增肥土地、種植棉花、發展紡織,一點點積累資本,完成產業升級。

    現在搞成這種四不像模式,當初早就說過,淮南鹽墾搞小農模式,只會讓土地退化,三五年就反鹽,你們偏不信。

    而且等著將來工業革命到來,又幾乎是和基建完成同時的,你們到時候根本沒有資本進行升級。

    就算運河修通,資本沿河北上,廣撒織機下鄉。

    可自己集資買織機得的利潤,和用人家的織機、承人家發下來的紗線那點錢,能一樣嗎?

    當初就那麼搞,先從種糧升級到種棉,再從種棉升級到織布,至於搞的這麼狼狽嗎?

    而且當時劉鈺也說的很明白了,淮南圈地的那些人的資本,你們比不了。

    那些資本是靠搜刮五省百姓的鹽利、靠拿到了大順伐日下南洋幾戰的紅利完成的血腥積累。

    你以為朝廷當年伐日本,真就是為了琉球那點事?還不是貪圖日本的白銀?

    五省的老百姓從鹽里,朝鮮日本南洋的百姓從布里,歐洲那邊從瓷器絲綢茶葉里出了這筆錢,你們又沒有這筆錢,這麼搞肯定要完。

    當然,這裡面劉鈺起到了一個不是很好的作用。

    理論上,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權職,或者為了樹立樣板,減免淮南五年大基建這個鄉約村社該出的錢,甚至給予低息貸款。

    但這個樣板,一點都不是劉鈺所喜歡的。

    本來就各種嘲諷,還嘲諷說他們是在玩復古演戲過癮,自然是一個子兒都不肯減免。

    一群人,五年之內,要從零開始積累各家的資本。

    還要承受淮南的整體大基建。

    還要承受伴隨運河修通的紡織資本北伐,把運河區都拉進織機下鄉區。

    這要是能承受得住,那可真是要把經濟學問都改寫了。

    反正這一套是劉鈺樂於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對復古空想的勝利。

    至於孟松麓因著權哲身看的南通周邊的富庶區,也確實如權哲身所言:基建的事,當年漢高祖的侄兒、吳王劉濞的時候完成了。

    反正是當年修運河的人都死快兩千年了,之前朝廷的徭役修河也一直沒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自不一樣。

    這地方的人自然是過的美滋滋。

    而淮南基建的錢,用的也是五省鹽利、海外他國百姓的錢,那些圈地種棉的大資本也不艱難。

    挖河也不用他們出勞役,一大堆被從鄉村趕出來的佃戶、以及揚淮衰敗之後的流民。

    這件事,孟松麓等人只是覺得不公平,但可沒有對劉鈺有太多不滿。

    三五年大基建,在基本不傷民的情況下,愣生生搞出來一套平行的「范公堤」、一套從淮河到長江的新運河,這功績陪祀淮南各地的范文正公祠,總是夠了的。別處的范公祠肯定不夠格,但淮南的范公祠主要還是澤被後世的范公堤的。

    至於揚州衰敗,他們學派的態度也只是略微惋惜。否則當初也不會因為鹽改的事,程廷祚和吳敬梓因為大義、小義的事鬧掰。

    孟松麓可能自己都沒注意到,他對經濟的分析,已經在潛移默化間形成了一種和以往不同的分析模式。

    他也沒覺得這有啥不正常,而是試圖把這種嶄新的經濟分析思路,和原本的儒學融合起來。

    反正權哲身是要去鄉約村社的,與其到了那之後慨嘆「上國不過如此」。

    還不如先看看這些繁榮地區,生出上國富庶的感慨,再打打預防針,說清楚鄉約村社面臨的特殊情況。

    而且,這本身也是一種對權哲身的提醒:先富後教是夫子的理念,這是論語可證的。

    而想要富,先挖河。

    既通交通、亦為水利。

    不過,這本身也是儒學的一個現實困境:以朝鮮國為例,假設,如果用輕重術聚斂錢財,然後修水利、挖運河、置灌溉。對,還是不對?

    這就又涉及到了儒學從宋以來的學派紛爭,或者說此時大順儒學界的影射顯學「管仲」,到底仁不仁?

    影射顯學的那個「管仲」之外,真的那個管仲仁不仁,這還涉及到追述先王之道,追到哪?

    是追到周孔?

    還是追到孔孟?

    還是追到孔荀?



  
相關:    外鄉人的旅途  港九梟雄  被迫修仙的我只想嫁人  極道武學修改器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新順1730第八零六章 上國心態(四)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8s 3.7105MB

搜"新順1730"
360搜"新順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