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張寶同
天資人、桀驁不馴的阿伯拉爾以不留情面的論辯方式打倒了一個又一個偶像,特別是在打敗了他的老師里昂的安瑟倫和香浦的威廉之後,他在邏輯學方面成為了巴黎聲名顯赫的權威,再也沒了勢均力敵的對手。時年38歲的阿伯拉爾已是教會經學院的神學教師。身材細高,面部清秀,穿著講究,風度翩翩,微卷的頭,深凹的眼窩,挺直的鼻樑,嘴角邊的微笑中總是略帶著一絲漫不經心的蔑視。
他的講課就跟他的論辯一樣,引經據典,幽默詼諧,口若懸河,揮灑自若,極富感染力。除了邏輯論辯,他還能寫詩、作曲並且自己演唱,他還時常會吟誦出優美的文句。可以想像純情善感的愛洛伊絲在講台下會如何注視著這位偶像,但愛洛伊絲卻不知道,她的才氣與容貌也已在吸引著她的偶像。
是的,如日中天的阿伯拉爾幾乎成了學生們的偶像。學生們都非常尊重他敬重他。整個法國的年青一批批地來到他的門下,求學拜師。因為知識本身就具有自高與自大的特性,所以,志得意滿的阿伯拉爾似乎決定放棄他在追求成功期間所奉行的「細緻而堅定地克制縱慾」的自律和約束,忍不住想要體味一下的歡樂,因為他覺得有一種誘惑他抗拒不了。
是的,作為一個男人,奮鬥多年,功成名就,怎能不想好好地品嘗一下這成功的滋味?他是一個高貴而英俊的男人,有著享譽整個巴黎甚至是整個法國的聲望。而且,每天都有許多的貴婦和小姐圍在他的身旁,只要他對哪個美人示意一下,那些美人們都會受寵若驚和求之不得。可是,他既不想讓這些女人影響自己的名望,又不好意思回絕那些美人的情意。所以,這種矛盾的心態讓他左顧右盼,猶豫不決。
但是,一位名叫愛洛伊絲的巴黎女孩,卻讓他陷入了極度的相思之中。這位年齡最小,相貌最美的女學生才只有十六歲,但她在拉丁文和修辭學方面的才氣已高過了其他所有的學生。如果她只是漂亮和貌美,還不足於吸引他,也不會引起他的注意,因為在他的學生中,漂亮和貌美的女孩有很多。真正讓他念念不忘和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聰穎與學識,是她的勤奮與好學。
近來,他一直都在非常地關注著在講台下認真聽課的那位漂亮的女生。無時無刻不在注意著她的一舉一動和任何一個表情。因為從她那表情中,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講授是不是精彩動人,是不是能打動人心。有時,他都覺得他只是在給她一個人講課。而且,他也只有這麼一位學生。晚上,躺在床上,也會禁不住地想起她來,想著她美麗的容貌,想著她逼人的靈氣,想著她聰穎的心智。在他心中,她仿佛就是一個女神!一個如此美麗而聰慧的女神!
這天上午,他給學生講神學。神學是希臘文中的「神」和「道」兩個字的組合,是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在今天的課程中,他著重要講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他的倫理思想。他非常推崇奧古斯丁的神學,而且把它當成了他在教會經學院裡教授的一門主要的課程。而且這門課也受到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而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使得他的授課聲情並茂,豐富充實。特別是那位清純美麗的女孩在聽課時的那種專心致致和神色飛揚的神態讓他大為感動,於是,他覺得他的講授越地娓娓動聽,滔滔不絕。
他說,「奧古斯丁把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觀念和柏拉圖的理念論結合起來,建立倫理學說,並把道德的善惡歸結為人對上帝的關係,從而改變了古希臘傳統的倫理學研究方向,成為中世紀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之一。」
「奧古斯丁認為,塵世和天國是絕對對立的,人由於亞當的原罪而遠離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趨向邪惡的傾向,人只有信仰、熱愛和順從上帝,才能從原罪中拯救自己。所以,他認為幸福就是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樂,人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脫離塵世的罪惡的『人間之城』,進入幸福的『上帝之城』」。
講到這裡,他向同學們掃去一眼,看著同學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喜歡這種專注的目光。最後,他又把目光停在了那位心愛的女孩的臉上。啊,他不由地在心裡驚嘆著:多麼美麗,多麼動人的容貌!簡直就是上帝賜予這個星球的最完美的女性!他感覺心頭顫動,喉嚨乾渴,覺得有點講不下去了。可是,當他看到她正在用那種如饑似渴和急不可待的表情在等待著他的講授,他又口若懸河地講了起來。
「奧古斯丁認為,推動人類行動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愛。他所說的愛有兩種,一種是對自己的愛,即自愛,這種愛使人自私、驕傲、墮落,遠離上帝而鑄成罪惡;另一種是對上帝的愛,即仁愛,它使人慈善、謙卑、順從,並不斷接近上帝,達到至善。因此,對上帝的愛是道德的最高原則,熱愛上帝是最高的美德,其他一切德性如果不是充滿對上帝的愛,就沒有任何價值。」
講到這裡,他開始用解釋的口吻說,「人由於原罪而喪失了自由,但由於上帝的仁慈,人又有了上帝賦予的意志自由,所以人就有了選擇善惡的意願和能力,而且只要人意願去做,他就有能力做到擇善祛惡。在奧古斯丁看來,能力和意願也是一致的,意願即是意志,即是行動。奧古斯丁特別強調個人的內心鬥爭和良心的作用。他認為,只有『我和我自己鬥爭』的內心風暴,才能把自己裸地暴露在上帝面前,通過懺悔和反省,接受良心的譴責,懲罰自己的罪惡;只有『我與我的決鬥』,才能克制使人墮落的,掙脫束縛意志的鐵鏈,淨化靈魂的自我,做到安貧、溫良、哀痛、饑渴慕義、慈惠待人、純潔、和平。」
當他講完課,同學們的掌聲經久不息。他向同學們頷致意,表示感謝。然後,匆匆地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喝了一小杯白葡萄酒,準備再上第二節課。但是,一種莫明的感覺突然湧入他的心中。他有些不想去上課了。說了也怪,剛才他還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推崇,可現在怎麼會有這種厭煩的情緒?這可跟他過去一上到講台就興奮的心情太不一樣了。這到底是怎麼了?他讓自己的心慢慢地靜了下來,才沮喪地感覺到:那個聰穎美麗的女神不會再在他的第二節課中出現了,因為她已經上完課回家了。他現在已經習慣了她出現在他的課堂中,因為他所有的課都是給她一人在講,她不在了,他的講授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