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長安風最新章節">
長安風
&
一聲厚重的鑼鼓響聲在宣政殿前響起,天寶四年的冬日,一場朝會終於拉開帷幕。
大殿之上,皇帝、百官、內宦、宮女,還有侍衛各居其位,就如同一直以來的那樣。
&壽王李瑁、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及隴右之戰眾將士覲見。」
御前太監的一聲清唱,李瑁頭戴紫金王冠,佩朱綬,著王服、腰懸美玉,站在眾人之前,穩步走上了大殿的正中。
&臣李瑁拜見父皇。」李瑁一臉正色,恭敬地拜道。
李瑁參拜後,李瑁身後的眾將也紛紛拜道:「微臣拜見陛下。」
&位都是於我大唐有功之臣,平身。」李隆基抬了抬手道。
&父皇、陛下。」眾人一齊謝道。
李隆基最喜誇耀武功,看著堂下站立的眾人,興致大好,高聲笑道:「十八郎真乃我家麟兒,平定西北,揚我大唐國威,朕心甚悅。」
李瑁出列謙虛道:「此戰皆賴父皇之威,兒臣不過順勢而為之,實在不敢居功。」
太子李亨見李隆基當著滿朝文武誇耀李瑁為李家麒麟兒,面色閃過一絲陰沉,過了片刻,出列笑道:「十八郎此次再立大功就不必再謙虛了,隴右毗鄰關中,若是有半點閃失必定殃及長安,後患無窮啊。」
聽李亨這麼說著,李瑁的心裡升起一絲疑惑,李亨一向與自己很不對付,為何為在朝堂上為自己張目?
果然,李亨接下來的話印證了李瑁的猜測。
李亨頓了頓,接著道:「今日十八郎平定西北之功堪比昔年太宗平定薛仁杲,讓多少百姓免於戰禍,恐怕長安百姓都該對十八郎帶德感恩了。」
李瑁聽著李亨的話,心知不妙,果然,當他抬頭再看向李隆基時,李隆基臉上的笑容已經消散了許多。
李世民何許人也,弒兄殺弟,逼父奪位之人,李亨將李瑁比作李世民,那李隆基又是誰,被囚禁在興慶宮的李淵嗎?
這是裸的挑撥,但偏偏卻很有效,李瑁軍功日盛,李隆基已經對他產生了忌憚。
一樣的野心勃勃,一樣的收攏人心,至少在李隆基的眼中,李瑁已經有了些許李世民的影子。
就在李瑁想著如何回應的時候,原本安靜地待在一旁的慶王李琮也突然站了出來。
&稟父皇,兒臣有本奏。」
李隆基點了點頭,准道:「奏來。」
李琮從袖中掏出一冊奏本,遞到了御前太監的手中:「啟稟父皇,兒臣彈劾十八弟恃功而驕,兇殘無度。十八弟於隴右一戰擅殺吐蕃俘虜三萬餘人,哀鴻遍野,有傷天和,就連湟水為之赤紅,還望父皇懲處。」
殺害吐蕃三萬俘虜的軍令確實是李瑁親自下的。當時隴右缺糧,兵員嚴重不足,守城尚顯緊張,哪還有多餘的人去看守這些吐蕃俘虜,若是不殺,一旦吐蕃人生事,勢必釀成大禍。
故而李瑁在前後思量,權衡利弊之後,這才下令在湟水邊斬殺俘虜。
是夜,湟水河谷陰風陣陣,屍堆如山,多少吐蕃勇士魂斷西都。
待此消息傳入吐蕃後,李瑁和李光弼的名字響徹高原,可止小兒夜啼。
李琮的彈劾一下子讓李瑁陷入了被動。
自古以來殺俘都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尤其像大唐這種自詡天朝的上國。
大唐想要布德天下讓四夷臣服,便需要行寬厚仁德之事,殺俘乃是大忌,更何況李瑁一殺還殺了三萬,這叫周邊各國怎麼看?
昔年太宗心腹,位列凌煙閣的大將軍侯君集在高昌國殺俘不過七千,被便御史彈劾地罷官流放,直至後來被逼地起兵謀反。
李瑁殺俘三萬,是侯君集的數倍有餘,在那些自幼受儒家文化的老夫子眼中,這可算的上是了不得的大罪了。
太常少卿張芳出列道:「啟稟陛下,慶王之言極為在理。壽王殺俘三萬,毀我大唐仁德之像,臣請陛下效太宗故事,削壽王之爵,已警天下。」
張芳之言一出,大殿頓時譁然。
張芳之言實在是太過誇張了,大唐立國至今,被削王爵的親王固然有,但大多與謀反案有關。
李瑁堂堂親王,鳳子龍孫,豈能殺了胡人俘虜就被削去王爵?
不等李瑁出言,壽王黨的官員一下子就待不住了。
&稟陛下,臣以為張大人之言大謬。壽王殺俘乃時勢所迫,絕非有意嗜殺,還望陛下明查。」壽王黨官職最高的刑部尚書章仇兼瓊連忙出列道。
章仇兼瓊一帶頭,壽王黨的其他官員也站了出來,包括此次一同出征的將領也都出面維護李瑁。
&靜!」
高力士看著堂下亂糟糟的樣子,皺了皺眉頭,一聲清喝,大殿終於安靜了下來。
李隆基環顧了一圈大殿,向李林甫問道:「此事右相以為如何?」
聽了李隆基的問詢,李林甫連忙出列,不過思索了片刻,便恭敬地回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壽王殺俘之行雖然有過,卻也是出於公心,不當予以重罰。不如就將此次壽王隴右之戰功過相抵,不賞不罰,提點一番也就是了。」
李林甫的話既不是在位李瑁考慮,更不是為李琮考慮,他的話是在為李隆基考慮。
方才太子提起李瑁軍功堪比太宗皇帝時,李林甫察覺到了李隆基眼中的不悅。
李林甫和李隆基君臣數十年,豈能不清楚李隆基的心思,立刻便順著李隆基的意思給出了建議。
李林甫處理政務的能力自然比不得昔年姚崇和張九齡等人,但他察言觀色的本事卻是當世無雙,李隆基聽著李林甫的話,眼中露出了滿意之色。
李隆基高高在上地看著大殿中的眾人,李亨,李瑁,李琮,還有李林甫和楊家人,心中便越發地得意,仿佛是在欣賞著一件完美的作品。
朝堂中的政局本就是他一手締造,扶弱限強,均衡各方,以保正君權的獨尊,這本就是他所長之事。
如今李瑁勢頭太盛,遠遠壓過了李琮,直追太子,李隆基自然要遏制一下。
李隆基看著李瑁,問道:「右相之意我兒可服?」
李瑁站在殿下,臉上雖不見半點不悅,但寬大的袍秀中雙手已握緊成拳。
羞辱,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裸的羞辱。
他冒身死之危,在西都城浴血奮戰,最後竟留著這樣一個下場。
功過相抵,好一個功過相抵,李隆基不理朝政,醉心於權衡之術,可謂本末倒置,他竟以昏庸至此。
李瑁不動聲色地擺了擺手,制止住還是替他說話臣子,自己恭敬地回道:「父皇仁德,兒臣心悅誠服。」
李隆基看著李瑁恭敬的樣子,心情竟有些莫名暢快。
李隆基對一旁的高力士道:「既然如此,那便傳旨吧。」
&
高力士應了一聲,從一旁的玉盤中接過剛剛修擬好的聖旨,朗聲道:「傳皇上旨意:隴右之戰,退敵十萬,揚我大唐國威,與戰諸卿功勳卓著,特封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西平郡公,冠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八百戶;封原左武衛中郎將李光弼薊州侯,右威衛將軍,食邑三百戶;加左武衛將軍馬新息侯,檢校左武衛大將軍,劍南防禦使,食邑三百戶;加封武彥平文山侯,歸德大將軍,食邑三百戶;加封左武衛右郎將崔乾佑左武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