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之帝國崛起 第九十八章 軍備競賽

    自1840年的中英爭霸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都在議論這場戰爭,議論英國的失敗和中國的勝利,鐵甲艦和後裝擊發槍的出現是中華帝國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而這兩樣的巨大威力也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軍備競賽。

    英國在特拉法加海戰之後一直是世界海洋的霸主,隨著馬六甲海戰的失敗,英國人也明確的認識到鐵甲艦的厲害,雖然英國國內認為這場海戰並不對等但英國對鐵甲艦和大口徑艦炮的發展也更加竭力。歷史上在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但在經歷過一場對鐵甲艦的失敗後,英國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845年在英國國內各方的努力下,歐洲第一艘鐵甲艦正式下水,這艘4180噸左右的軍艦被命名為「勇士」雖然是鐵甲艦但其實就是在風帆艦的外面加了一層鐵皮,在風帆艦里裝了蒸汽機依舊保留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在中國前去觀禮的武官看來可以說「勇士」簡陋而難看。

    就在英國鐵甲艦下水後不久,法國建成了「蹂躪」號鐵甲艦,時尚的法國仿照中國去到了風帆完全依靠蒸汽動力,不過不管是「勇士」還是「蹂躪」號依舊沒有像夏級那樣裝備炮台,火炮依舊像風帆艦那樣布置在軍艦兩側,相對於英法走到彎路普魯士則聰明的向中國提出來購買鐵甲艦的合同,在林宏的同意下馬尾船廠按照上海級的放大版幫普魯士王國建造了普魯士的第一艘鐵甲艦「腓特烈大帝」號,成熟的鐵甲及艦炮技術和近七千噸排水量遠超英法兩國當時的鐵甲艦。

    雖然英法兩國對於普魯士向中國買艦的行為感到不恥,畢竟沒有自己的技術買來也是白費。但「腓特烈大帝」號卻深深的刺激了兩國的海軍。英法兩國掀起了鐵甲艦的建造狂潮,而其結果是引發俄國和奧斯曼的加入,普魯士的鐵甲艦不僅刺激了英法也刺激了波羅的海的另一個海軍大國俄國,而俄國的鐵甲艦建造則帶動了黑海南邊的奧斯曼帝國,其他的國家如奧地利和義大利半島上的國家撒丁王國也相繼開工建造自己的鐵甲艦,只是相對的他們的規模和熱情並不像前幾個國家一樣。

    相比於歐洲各國的熱鬧,中國就顯得淡定多了,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帝國在遠東沒有競爭對手,但隨著四洋海軍的擴編和殖民地擴張的需要,1845年六月,帝國議會通過了海軍擴充法案,授權財政部在今後五年內向海軍撥款三億中華元為海軍建造新式軍艦。而海軍的發展戰略定位也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首位,憑藉國內強大的造船能力帝國完全可以在同時開建四大洋所需的主力鐵甲艦到1848年中華帝國基本完成軍艦的換代升級全面進入蒸汽時代。

    雖然普魯士擁有歐洲都沒有的鐵甲艦,但他們的主要目光卻並不在海軍,眾所周知普魯士以強大的陸軍聞名歐洲,所以普魯士對中華帝國的陸軍的興趣顯然大過海軍的軍艦。1845年的時候普魯士就向中國提出了購買陸軍步槍和火炮的要求,對於這種事內閣和皇帝絕對支持,畢竟當時1845式步槍開始換裝部隊而已退役的1840式步槍數量巨大,普魯士的請求既符合內閣關於挑起歐陸軍備競賽的戰略又幫帝國解決了換裝帶來的退役裝備堆積的問題,最後內閣在一半賣半送的情況下讓普魯士運走了二十萬支步槍、兩萬門後膛炮和子彈炮彈生產線各一條。

    在當時的歐洲大部分都還是滑膛槍的情況下,普魯士首先裝備了後裝擊發的步槍這對同為陸軍強國的法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國內生產技術和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法國也只能向帝國進購了近三十萬支的40式步槍和幾條步炮彈藥的生產線。當然內閣也不傻,他們隨後分別又向英國、奧地利、俄國、奧斯曼等國家推銷前後出售了總數達一百萬支的步槍,基本把退役的步槍都賣往了歐洲。

    這些武器的出售直接導致軍備競賽的再次升級,像荷蘭、瑞典、丹麥、西班牙、黑森、巴伐利亞甚至是兩西西里這樣的窮國也加入了這場競賽,不過美國則依舊悠閒的窩在北美發展著自己的國內工業對這場軍備競賽視若罔聞。

    一時間歐陸熱火朝天,每個國家每周都有新的武器出現,今天法國下水一艘鐵甲艦,明天英國就會有兩艘下水。而這樣的代價是慘重的,就英法兩國的軍費開支各自上升了14和21,占兩國每年財政開支的10.2和12.9,大量的財富被投到軍隊和軍隊的建設當中,其他的如教育、基礎建設、工業等方面的投資被大大地消減,短時間內還不會體現出來,但到了1848年時值歐洲大革命這些矛盾暴露無疑,歐洲的民眾紛紛要求政府消減軍費保障人民生活,就連民主的英國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遊行。

    面對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一面是國民的憤怒遊行另一面是潛在競爭國的不斷擴軍,各國首腦和政府陷入了兩難的局面。減軍備還是不減軍備,該怎麼減?減完以後怎麼辦?自己減了對手還在增怎麼辦?

    1849年初,就在各國糾結的時候,首站訪問英國的中華帝國內閣首相陳柯傑正式向歐洲各國發出削減軍備和簽署軍備條約的提議。陳柯傑的提議受到各國有志之士的歡迎。


    三月二日,英、法、普、奧地利、奧斯曼、瑞、丹、西、荷、俄以及其餘小國的首相抵達英國倫敦。

    四日,加上中國的十一國首腦正式在溫莎堡展開會談。

    歐陸十國就各自的海軍艦船噸位作出限制,此時英國的海軍總噸位已達到578000噸,法國達到457000噸兩國的總噸位極其接近了兩國二十年後的總噸位,遠超歷史上兩國此時的總噸位,但英國在船塢里尚在建的噸位則達到了48900噸而法國尚在建的總噸位只有13000噸畢竟法國不像英國那麼有錢而且法國還有歐陸第一的陸軍要建設,其餘如俄國、奧斯曼和奧地利的噸位也達到了207000噸、133000噸和175600噸。反而重視陸軍的普魯士的海軍總噸位才十萬噸不到。而作為這樣軍備競賽的挑起者中華帝國的軍備卻變化不大,陸軍只是換裝了新的步槍和火炮,海軍的總噸位在海軍擴充法案通過後也一直在480900噸左右徘徊(新建軍艦的噸位填補了舊艦退役後留下的噸位所以變化不大)位於英國之後排在世界第二。

    裁軍會議上法國要求就以已建成的艦船噸位為基準,十年內不再增加主力艦,這一提議立馬引得英國反對,畢竟他的船台上還有近五萬噸的軍艦在造,如果法國的提議得到全會的同意,那麼英國造船廠船台上的軍艦就要拆除,除了那些短期內即將下水建成的軍艦外別的就都是白白浪費錢。

    而如俄國、奧斯曼等的國家則要求增加自己的噸為上限以滿足自己的國防要求。

    普魯士則要求限制各國的陸軍數量上限,尤其是法國龐大的陸軍數量已經對普魯士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總之,整個會場亂的就像菜市場...............................

    最後,經過一個月的爭論,最後十一國在倫敦白金漢宮簽署《十一國關於軍備限制和軍艦噸位的協定》。

    條約就海軍噸位做出規定英國總噸位在62萬噸以內並且今後十年內不得建造超出五萬噸的主力鐵甲艦,法國的噸位被限制在55萬噸以內,中華帝國作為條約的發起國承諾今後十年海軍發展的總噸位將不會超過58萬噸的上限,而俄國、奧斯曼和奧地利各自的上限都是25萬噸。也就是說今後十年英國除退役外還有一萬噸的上限,其實這對於英國是有利的因為往後十年英國還將退役大量的風帆艦這些空出來噸位完全可以用來製造新的鐵甲艦。其他國家也都獲得了自己的噸為上限。在陸軍方面對十一國的軍隊數量也做出了具體的限制。

    「這份條約的簽署事實上並沒有真正限制各國海軍的競賽,只是減緩了當時緊張的氣氛,緩和了各國的國內矛盾,但是事實上這場軍備競賽直到克里米亞戰爭結束才落幕,而這場軍備競賽的另一個作用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的進步新式步槍、後膛火炮、鐵甲艦都大大的加劇了戰爭的慘烈程度。」

    --------------《世界戰爭史·歐洲篇》

    ...

    ...



第九十八章 軍備競賽  
相關:    醉仙葫  妖噬星空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網遊之九轉輪迴  紅色莫斯科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中華之帝國崛起第九十八章 軍備競賽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4s 3.7414MB

搜"中華之帝國崛起"
360搜"中華之帝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