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個宿州廂軍衛在張明奇的帶領下,從宿州北部重鎮武進城進入了瓊州之後,根本不需要對瓊州的各座城池展開攻擊,這些城池的守軍和官員,就已經望風而降了。
畢竟宿州廂軍的前身紅巾軍,在不久前還控制著整個瓊州,雖然後來紅巾軍因為朝廷的招安條件,退出瓊州所有的地區,但是在瓊州,紅巾軍的影響力依然非常之大。
目前瓊州各地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紅巾軍統治時期的,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對這些紅巾軍提拔起來的瓊州官員進行清洗。
張明奇對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大喜過望,並且在他麾下幾名謀士以及幾名領兵大將的建議下,張明奇從帶領的麾下直屬三個宿州廂軍衛當中,抽調出來了宿州廂軍第七衛,留在了瓊州,張明奇給宿州廂軍第七衛的任務,是趁著這次機會,收復瓊州所有的城鎮,把瓊州重新收入囊中。
另外張明奇還派人給留守宿州的領兵大將趙連晉和陳洪昕送去了一條命令,讓他們從留守宿州的十個衛,抽調一些部隊攻占廉州。
當初廉州也全部被紅巾軍所攻占,廉州的情況與瓊州差不多,既然瓊州各城的守軍和官員會望風而逃,那麼宿州廂軍想要把廉州再次收入囊中,應該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在瓊州留下了一個宿州廂軍衛之後,張明奇帶領剩餘的十四個宿州廂軍衛,沒有再耽誤什麼時間,快速從整個瓊州橫穿而過,挺進了蘇州境內。
紅巾軍當初在蘇州境內,也攻占了大部分的城鎮,不過因為蘇州州府秦淮城並沒有陷落,使得朝廷在蘇州境內的勢力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宿州廂軍進入了蘇州境內,並沒有碰到城池的守軍和官員望風而降的情況。
張明奇這次起兵的目標,是奪取蒼龍城,以掌控整個大晉的權柄。
蒼龍城在四百多年間,一直作為了大晉的都城,蒼龍城在大晉百姓心中的意義非比尋常,誰能控制蒼龍城,誰就能擁有正統之名。
宿州廂軍在蘇州境內,並沒有糾結於那些沒有多少守軍的城池,而是在張明奇的命令,直奔蒼龍城的方向,就連朝廷軍隊重兵集結的秦淮城,宿州廂軍也沒有理會,直接選擇了繞城而過,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後路被秦淮城的朝廷軍隊所截斷。
在秦淮城的城牆上,蘇州州牧孫德珍看著城外源源不斷趕往蒼龍城方向的宿州廂軍,感嘆的對身邊眾多破虜軍統帥說道:「看來我們秦淮城暫時是安全了,不過蒼龍城那裡卻避免不了得經歷一場戰火,唉——」
此時有十二支當初針對紅巾軍的平叛軍,總計二十五萬人已經進入了秦淮城內,加上蘇州州牧孫德珍手中的軍隊,以及臨時徵召的青壯,秦淮城內守城的兵力足足超過了四十萬,但是蘇州州牧孫德珍和其他平叛軍的統帥,依然沒有勇氣派兵出城對宿州廂軍進行攔截。
皖州葛山郡太守趙策隨後說道:「聽說京城的十三世家已經調集了各家的大量家丁,向京城進行聚集,再加上京城的禁軍以及其他二十二路平叛軍的兵馬,別看宿州廂軍兵強馬壯,想要奪取蒼龍城依然是痴心妄想!」
蘇州州牧孫德珍點頭說道:「但願如此,雖然宿州廂軍沒有對秦淮城發動進攻,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大意,必須小心提防對方的偷襲。」
在張明奇的帶領下,十四個宿州廂軍衛在迅速穿過了整個蘇州之後,於大晉428年八月三十日,抵達了蒼龍八關之一的孟津關外。
此時蒼龍八關之內的京城地區,除了禁軍的七十萬大軍以及二十二路平叛軍的五十五萬部隊之外,十三世家調集的七十二萬家丁,也已經全部到位。
此外在京城還多出來了一支兵馬,就是劉基所派來接禮部侍郎周青堯以及他家人的六千精銳。
本來這三千名唐朝重甲陌刀兵和三千名漢朝虎賁軍,在王賁、劉猛、陳浩和陳忠的帶領下,早就抵達了蒼龍城,並且十三世家得知劉基要接走已故皇帝劉恆的親舅舅周青堯,也沒有再為難周青堯,馬上就把周青堯從大獄裡面放了出來,還恢復了周青堯禮部侍郎的官職。
這讓王賁、劉猛、陳浩和陳忠準備給十三世家一個下馬威的計劃落空了。
不過周青堯在大獄之中又驚又嚇,結果得了風寒,病情還挺嚴重,無法立即就啟程跟隨王賁等人返回成陰城。
王賁、劉猛、陳浩和陳忠四人,對於周青堯得了風寒,心中倒是有些暗喜,宿州廂軍討伐十三世家的大軍,即將兵臨京城,如果他們能留在京城的話,說不定能在這場大戰中,顯示一下身手。
劉基帶著傀儡保鏢們抵達西域都護府之後,就把一萬五千名唐朝重甲陌刀兵、一萬五千名漢朝虎賁軍、六千四百名白馬從義和六千四百名虎豹騎,全都具現了出來,並且直接在西域都護府的首府平西城,把所有系統騎兵的戰馬配備齊全,每一名系統騎兵都配備了兩匹戰馬。
為了趕路,就連一萬五千名唐朝重甲陌刀兵也一人配了一匹駑馬,隨後劉基就帶領這四萬多系統出品的精銳部隊,一路趕到了芝利絲城,於破虜軍的主力匯合到了一起,準備迎戰西域四國聯軍的下一波攻勢。
通過黑水台得到了王賁送來的消息之後,劉基讓黑水台給王賁送去了便宜行事的命令,在儘量減小傷亡的情況下,王賁可以在京城那裡隨便折騰,就算幫助十三世家打一下宿州廂軍也可以,劉基如今也算是大晉的駙馬,當然不願意大晉的京城落到張明奇那個反賊的手裡。
王賁、劉猛、陳浩和陳忠四人得到了劉基的命令之後,頓時大喜過望,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教訓一下宿州廂軍。
八月三十日的傍晚,在孟津關外宿州廂軍大營當中,宿州州牧張明奇把麾下文武召集到了自己的帷帳,張明奇沉聲說道:「諸位,如今京城就在我們面前,不過孟津關地勢險要,而且根據情報顯示,十三世家向京城地區調集了大量家丁,人數至少在五十萬以上,我們想要攻克孟津關應該不會太容易。」
謀士唐焱說道:「主公,蒼龍城有函谷關、白雲關、廣成關、大谷關、金門關、旋門關、孟津關和鎮原關,一共八個關口,我們可以派遣幾支偏軍,繞向蒼龍城其他幾個關口,能奪下關口當然最好,就算幾支偏軍無法建功,也能牽制朝廷軍隊不少的兵力。」
聽了謀士唐焱的建議,張明奇點了點頭說道:「那就由吳瓚帶領麾下兩個衛,負責攻擊蒼龍城其他幾個關口吧!」
吳瓚趕快領命說道:「主公放心,只要有機會,屬下一定奪下一個關口,為主公打開通往蒼龍城的大門。」
張明奇對吳瓚叮囑道:「你這次帶著兩個衛,主要任務是佯攻,千萬不要蠻幹,讓你麾下的兩個衛損失太大,我們宿州廂軍與朝廷軍隊的主戰場,還是得在孟津關。」
吳瓚點頭說道:「屬下一定記著主公的吩咐!」
張明奇又對謀士唐焱問道:「唐先生對孟津關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唐焱苦笑說道:「主公,除了強攻之外,屬下實在也想不出來什麼辦法。」
張明奇毫不介意的說道:「想要攻占整個蒼龍城,最終依然需要強大的實力,我們就讓十三世家以及京城的百姓看一看,我們宿州廂軍的實力如何!」
宿州廂軍抵達孟津關外的第二天上午,張明奇親自出馬,帶著麾下宿州廂軍的眾多將領以及兩個宿州廂軍衛的部隊,在孟津關下擺開了陣勢。
此時守衛孟津關的主將是驃騎將軍蕭素,看到宿州廂軍在孟津關外擺開陣勢,略微猶豫了一下,就帶著車騎將軍竇秉等禁軍將領,率領一萬禁軍騎兵和一萬名各世家的家丁騎兵,浩浩蕩蕩的開出了孟津關,在孟津關下同樣擺開了陣勢。
驃騎將軍蕭素認為宿州廂軍剛剛抵達孟津關,朝廷軍隊就龜縮在關口內,未免助長了宿州廂軍的囂張氣焰,何況蕭素自認為麾下猛將如雲,還有車騎將軍竇秉這員絕世猛將,蕭素準備給宿州廂軍一個下馬威。
張明奇看到孟津關的朝廷軍隊,派出了兩萬左右的騎兵,眼中精光一閃,扭頭對麾下將領們問道:「哪位將軍願為我們宿州廂軍取下頭彩?」
這時張明奇的表弟劉豐寶,急不可耐的喊道:「主公,我願出戰,為我們宿州廂軍取得一個開門紅!」
聽到劉豐寶主動請戰,宿州廂軍其他的將領也就沒有人再出聲了。
張明奇對自己表弟劉豐寶的武藝非常有信心,「豐寶,萬不可輕敵!」
劉豐寶大喜道:「主公放心,我一定不會輕敵的!」
隨後劉豐寶催馬來到兩軍陣前,大聲吼道:「宿州劉豐寶在此,對面敵將誰來送死!」
驃騎將軍蕭素看到對面派出來一員戰將,扭頭對身邊麾下一名游擊將軍說道:「崔績,去把敵將的腦袋給本將軍取回來!」
「是,將軍!」說著這名叫做崔績的禁軍將領,就催馬來到兩軍陣前。
「反賊你記著,斬你之人乃游擊將軍崔績是也!」崔績手中長刀一橫,對著劉豐寶大聲喊道。
劉豐寶手中馬槊對著崔績一指,怒極反笑的喊道:「今日我劉豐寶必斬你的狗頭!」
劉豐寶和崔績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很快就廝殺到了一起。
游擊將軍崔績的武藝,絕對屬於頂級武將的行列,而且武力值還非常的高,可惜他的對手劉豐寶,卻擁有著絕世武將的實力,兩人戰了僅僅十五個回合,崔績就被劉豐寶一馬槊刺下了戰馬,死於非命。
兩個宿州廂軍衛的二十多萬宿州將士,看到號稱宿州廂軍第一猛將的劉豐寶大發神威,刺死了朝廷派出的戰將,不禁紛紛歡呼了起來。
張明奇也露出了笑容,一臉輕鬆的對麾下其他將領說道:「看來豐寶將軍家中的那些妻妾,並沒有消磨了豐寶將軍的武藝,豐寶將軍依然還是本官麾下的第一猛將,哈哈——」
劉豐寶此人有一個毛病,非常好色,劉豐寶自從追隨張明奇起兵之後,在一路征戰的過程中,強取豪奪了數十名妻妾,簡直和劉基有一拼。
驃騎將軍蕭素看到游擊將軍崔績,被對方派出的戰將,很輕鬆就斬殺了,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誰去為崔將軍報仇?」
接下來驃騎將軍蕭素麾下又先後有兩名禁軍將領催馬來到兩軍陣前,與劉豐寶廝殺了起來,不過這兩名禁軍將領都技不如人,沒有一個人能在劉豐寶手底下走過十個回合,使得驃騎將軍蕭素的臉色,陰沉的如同黑炭一樣。
劉豐寶連勝了三陣,不禁得意的大聲吼道:「還有沒有來送死的了?」
這時騎馬跟在驃騎將軍蕭素身邊的車騎將軍竇秉沉聲說道:「蕭將軍,這名宿州廂軍的將領,絕對擁有登上天下英雄譜之中絕世猛將榜的實力,還是讓我上前與他較量一番吧!」
驃騎將軍蕭素聽到兩軍陣前這名宿州廂軍的將領,擁有絕世猛將的實力,不禁感嘆道:「沒有想到宿州廂軍之中,還有這樣的猛將,竇將軍千萬小心,斗將只是開胃菜而已。」
竇秉點頭說道:「蕭將軍放心,竇某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這名宿州廂軍的將領想要留下竇某,也是痴心妄想!」
竇秉催馬來到兩軍陣前,對著劉豐寶喊道:「反賊休得猖狂,車騎將軍竇秉在此!」
聽到竇秉之名,劉豐寶的臉上不禁露出狂喜之色,「哈哈!我早就想與號稱大晉第一猛將的竇將軍切磋一下,今日總算是有機會了!」
說完劉豐寶催馬就殺向了竇秉,竇秉也毫不示弱的迎了上去,與劉豐寶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