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攻占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後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率軍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難之役」,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建立東廠。
朱棣駕崩之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駕崩後其長子朱瞻基即位,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兩位皇帝以德治國,國力強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時期,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日後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143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獨斷朝綱,專橫跋扈,他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
明英宗時期,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經常寇邊,1449年在王振的慫下,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而王振被大將軍樊忠所殺,歷史上這被稱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隨後兵部侍郎于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于謙力排眾議並拒絕求和,並且指揮大軍打退了瓦剌,瓦剌撤退之後,放回被俘虜的明英宗,兩個皇帝展開了一場關於皇位的爭奪,明英宗在親信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成化皇帝為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並且設立西廠,西廠橫行朝綱敗壞,導致民不聊生。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勤於政事,對宦官嚴加節制,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勞累過度,一代明君孝宗去世,此時孝宗的兒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正德皇帝)只有十五歲即位。
孝宗死前,唯恐朱厚照年少,易被奸人操控,無力主持朝政,不懂分辨忠奸,於是特令其弟弟朱無視創立「護龍山莊」,權力可凌駕所有朝廷機構,並賜予「丹書鐵券」、「尚方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讒臣」,與最高特務機構東廠相互制衡。
明朝的兩個特色機構東廠和錦衣衛,二者直接聽命於皇帝,明孝宗在位之時,對宦官嚴加管束,東廠、錦衣衛再不敢任意行事,但是孝宗一死,正德皇帝年幼,護龍山莊初建,東廠權利逐漸變大。
東廠督主大太監曹正淳善察言觀色,討正德皇帝的歡心,逐步成為皇帝身邊紅人,把持東廠權傾朝野。
至於西廠,本來是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權利甚至超過東廠,不過也僅僅幾個月就被撤除了,正德皇帝登基之後,在皇太后的支持下,重開西廠,讓太監劉喜執掌西廠。
劉喜是正德皇帝打小一起的玩伴,兩人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古代太監和皇帝之間的故事。
小太監和小皇帝一起長大,兩人情同手足,小皇帝長大之後,為了掌控朝政,必須培養自己的親信,而此時他最能相信也最願意相信的就是這個和自己一起長大的那個小太監,而因為深得皇帝的信任,小太監逐步掌權,慢慢成為大太監。
這就在朝堂上形成了東廠、西廠、護龍山莊這三局鼎立的局面,不得不說孝宗和孝康敬皇后(孝宗妻子,現在是皇太后)兩人確實是玩權利的一把好手,三個機構鼎足而立,誰也無法一家獨大。
其中以東廠存在的時間最長,底蘊最厚,在三個機構中以東廠最為強大;護龍山莊,朱無視憑藉早年闖蕩江湖的人脈和皇室的資源,建立起來的護龍山莊,時間雖短,但是勢力也不可小覷,排名第二。
西廠督主劉喜雖然深得皇帝信任,但是畢竟劉喜年少(比起曹正淳和朱無視),而且他之前和皇帝常年呆在深宮之中,不管是人脈、資源還是見識都不如老牌太監曹正淳和久歷江湖的朱無視,所以西廠的勢力最差。
至於錦衣衛,雖然還是存在,仍然控制在皇帝的手中,但是存在感很差,幾乎讓人遺忘。
劍雨位面也是明朝,但是和劍雨位面不同,這個位面,並沒有發生朱元璋清理武林的事情,所以現在武林也的傳承仍在,武林風起雲湧,高手輩出。
這三支機構不僅僅掌控著朝廷的力量,還涉及江湖,收了不少江湖門派的高手為他們所用,不過這三支勢力都不是真正管理江湖的朝廷機構,真正管理江湖的朝廷機構是六扇門。
六扇門自宋朝已有之,設立之初的宗旨就是不涉朝政,只是處理江湖和民間的案件,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宗旨想要保持,也越來越難,現在三方勢力都想吞併六扇門,畢竟六扇門在江湖上有超然的地位,同樣還有遍布天下武林的情報網絡。
在江湖上,各大勢力做大,不斷威脅著六扇門超然的地位,加上內部有三大勢力的浸透,可以稱得上是內憂外患。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前任六扇門總捕頭,武維揚,於三天前,慘死於歹人之手,不過作案之人武功高強,行事謹慎,除了胸口一記震碎心脈的指印外,竟然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蛇無頭不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選出六扇門新的總捕頭,而陳堪,就是其中一個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