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全能學霸》更多支持!採集火星上的稀有材料,並不能夠讓自己的飛船得到什麼飛躍性的發展,這種稀有金屬的的確確是能夠提升飛船的性能,但是卻是沒有任何用處。
前往木星,關鍵還是能源問題。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現在的李安的飛船,還是用傳統的甲烷燃料作為飛船,這種燃料的利用率可以說是十分的低,也是因為如此,極大的限制了飛船的航速。
如果按照這樣的航速的話,大概需要200天才能到達木星,這一段時間,足以讓寂寞的李安發瘋。
當然,宇宙的空曠,李安也是做好了準備。
能源的問題,是制約飛船的一大問題。
(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前世的地球,大部分人還是使用甲烷石油為主的化學能。而這個世界,已經有了一些關於核能的研究。而在太空之中,使用核能,明顯要比使用甲烷,能源利用率要高的多。
那麼,什麼是核能呢?
要說核能,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核裂變。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較重的(原子序數較大的)原子,主要是指鈾或鈈,分裂成較輕的(原子序數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以及核電廠的能量來源都是核裂變。早期原子彈應用鈈-239為原料製成。而鈾-235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重核原子經中子撞擊後,分裂成為兩個較輕的原子,同時釋放出數個中子。釋放出的中子再去撞擊其它的重核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分裂。
這個過程之中,會散發出巨大的能量。
裂變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you)、釷(tu)和鈈(bu)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二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這種過程稱作鏈式反應。原子核在發生核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俗稱原子能。1千克鈾-235的全部核的裂變將產生20,000兆瓦小時的能量(足以讓20兆瓦的發電站運轉1,000小時)。與燃燒300萬噸煤釋放的能量一樣多。…
裂變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
李安在火星停留了那麼久,始終沒有使用這種核裂變的能量,就是因為李安缺乏原料。而如果李安到達木星,這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然而......
前往木星的路上。也不會是一片坦途,比如說現在。李安要經歷的,就是地球爆炸之後,地球殘骸和月球相互撞擊之後,形成的彗星。
彗星是星際間物質,英文是,是由希臘文演變而來的,意思是「尾巴」或「毛髮」,也有『長發星』的含義。而中文的「彗」字,則是「掃帚」的意思。在《天文略論》這本書中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人們往把戰爭、瘟疫等災難歸罪於彗星的出現,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30多年。
彗星的軌道周期範圍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十萬年。短周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長周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太陽系外緣,迄今仍是虛擬的球殼狀的奧爾特雲。長周期彗星可能是受到太陽系外側的大質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或是恆星經過時的引力攝動,而朝向太陽前進。罕見的以雙曲線軌跡進入內太陽系的彗星,是之前被拋入星際空間的,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和小行星的區別只是有無彗發或彗尾的存在。然而,熄火彗星已經經過太陽許多次,幾乎失去了它們所有的可揮發的冰和塵埃,因而可能就變得和小的小行星一樣。小行星的起源被認為和彗星不同,是在木星軌道內側,而不是在外太陽系形成的。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
李安的飛船,在前往木星的航線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彗星交錯。
這一段彗星。是因為地球爆炸產生的小型彗星,和人類在地球上觀察到的彗星也有所不同。
而李安要做的。就是當一個宇宙清道夫的角色,不能夠讓彗星上的小顆粒物質,撞擊飛船,摧毀飛船。
時間在流......
當了半個多月的宇宙清道夫之後,蕭宇認識到了一個真理:彗星都是些外強中乾的傢伙。
一般彗星是由彗頭和彗尾兩大部分組成。
彗頭又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後來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對彗星近距離的探測,又發現有的彗星在彗發的外面被一層由氫原子組成的巨雲所包圍,人們稱為「彗雲」或「氫雲」。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彗頭實際是由彗核、彗發和彗雲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質、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認為是固體,由石塊、鐵、塵埃及氨、甲烷、冰塊組成。彗核直徑很小。有幾公里至十幾公里,最小的只有幾百米。…
彗發是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星球狀的霧狀物。半徑可達幾十萬公里,平均密度小於地球大氣密度的十億億分之一(約1克/立方厘米)。通過光譜和射電觀測發現,彗發中氣體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氫、羥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納等,還發現有比較複雜的氰化氫(h)和甲基氰等化合物。這些氣體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從中心向外流出。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陽大約3億公里(2個天文單位)開始出現,逐漸由小變大變長。當彗星過近日點(即彗星走到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後遠離太陽時,彗尾又逐漸變小,直至沒有。彗尾的方向一般總是背著太陽延伸的,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尾是拖在後邊,當彗星離開太陽遠走時,彗尾又成為前導。彗尾的體積很大。但物質卻很稀薄。彗尾的長度、寬度也有很大差別,一般彗尾長在1000萬至1.5億千米之間,有的長得讓人吃驚,可以橫過半個天空,如18421彗星的彗尾長達3.2億千米,可以從太陽伸到火星軌道。一般彗尾寬在6000至8000千米之間,最寬達2400萬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如果單以體積來算的話,靠近恆星的彗星可以算是宇宙中最大個的星體。彗尾綿延開來。最大長度可以達到一億多公里,就像一把巨大無比的掃帚。威風凜凜的掃過宇宙空間。可是靠近了才能體會到,彗星這傢伙。是多麼的虛弱。
在彗尾中穿行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李安才收集到不足五千克的水,彗尾內的物質稀薄程度可想而知。這個收集效率,讓蕭宇鬱悶無比。如果蕭宇現在還有頭髮的話,蕭宇肯定會鬱悶的將頭髮一把一把的抓下來。
李安現在在黃道面之上或者說之下三萬公里的位置。反正星際空間之中無所謂上下,說上說下都可以。
所謂黃道面,就是一個假想的平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恆星系內所有行星的運轉軌道大部分都在一個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是黃道面。
這裡已經相當接近原地球軌道了。通過光學望遠鏡,李安已經可以在上方看到無數黑漆漆的小型隕星,散發著令人心悸的光芒。(我的小說《全能學霸》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