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六月,劉淵攻下太原已有月余,但由於袁紹在上黨的動作,戰爭陰雲依舊籠罩於并州大地。隨著曹操、孫堅等諸侯陸續領軍至銅鞮與袁紹合軍,劉淵在晉陽也越來越坐不住了。
夏軍雖然攻下了太原,但於內並無什麼統治基礎,袁紹那邊大張旗鼓,太原境界也隨之民心動盪,在一些世家牽頭之下,動亂四起,累劉淵耗費兵力彈壓。也許是有袁紹在上黨內的復起之勢,郡內諸縣,數度叛亂。
劉淵知曉,這背後必有袁紹的暗手,自然強力鎮壓。但劉淵剿之愈急,殺之越狠,反抗越加激烈。半月多的清剿,消耗了夏軍諸多精力。
晉陽城外的袁軍俘虜大營,一場好戲正展開,周邊數千夏軍嚴密守衛著,劉淵站在高台之上,見著中央眭固、楊丑、韓莒子三名袁軍降將的表演。
所有的俘虜們看起來狀態並不是很好,面有菜色,這些時日被圈養於此,吃不飽穿不暖地。
三人做為袁軍將校,各自都有些親信部曲隨之降夏,合計不到兩千人,與萬數的袁軍俘虜基數比起來,太少了。而劉淵又不可能白養著這干俘虜,縱使缺斤少兩地供應糧食,那麼多張嘴,每日的消耗也不小。
若不是前次在晉陽抄滅那些士族,收穫頗豐,加上最近世家叛亂,也趁機搜颳了不少糧食,只怕他劉淵也拿不出太多糧食供養軍隊了。哪怕此時,他也覺得軍糧不夠用了。
二十幾大鍋煮熟的羊肉、豬肉,十幾車酒,還有一袋袋粟餅,直接被運到俘虜面前,一一擺開。望著大鍋中冒著熱氣肉糜,不少俘虜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雙眼直勾勾地盯著,露出渴求的神色。
面對上黨諸侯聯軍的威脅,將如此多的俘虜放在晉陽,空耗糧草兵力也就不說了,若戰事吃緊,發生什麼變亂,劉淵只怕沒有餘力顧及,自然要嘗試著解決這個隱患。
「兄弟們,夏王仁慈,知曉大家許久沒有吃頓飽飯了。看到這些肉食、酒水了嗎,都是夏王賞賜,只要爾等願意效忠夏王,這些都是你們的,再也不用忍飢挨餓。待戰事結束後,夏王另有田畝土地賞賜。各位,機會難得,可不要錯過了!」韓莒子、眭固、楊丑三人於俘虜群中高呼。
俘虜被分為三堆,初時,場面很尷尬,一炷香的功夫,沒有人應聲。
韓莒子三人也不著急,直接令麾下不斷複述,差不多一刻鐘的時間,從俘虜群中竄出一人,便往大鍋奔去,被韓莒子一腳踹倒。那人有些發愣,不解地望向韓莒子。韓莒子對其說了什麼,而後便見其毫不猶豫地朝高台上的劉淵磕了幾個頭,大喊幾聲:「夏王萬年!」
說罷便又朝前奔去,從夏軍士卒手中接過肉食、酒水、粟餅,在一旁狼吞虎咽吃了起來。有人牽頭在前,少頃便又有幾人衝出,磕幾個頭,喊幾聲「夏王萬年」,便得到一樣的待遇。
很快,俘虜洶湧而出,場面亂了,被夏軍斬殺了數十人,方才有序起來。俘虜營寨中此起彼伏響起了「夏王萬年」呼聲,場中,近萬四散而坐,如餓死鬼般的俘虜,劉淵默默地望著,臉上沒什麼興奮的神色。
另一側,依舊有三千多人站著,雖然不少人眼中對食物渴求,但還是忍住了。劉淵是看出來了,明顯是在一些「軍官」的帶領下,不肯降夏。
「大王,這些降卒,您能放心地用嗎?」被調回晉陽獨孤盛站在劉淵身旁問道,滿滿的不信任。
「孤也未想過,一下子將之收為己用,只是不想白白養著他們,徒耗軍力糧草。這些臣服的降卒,孤意欲整為上中下三支步軍,你與達奚伶、素利各領一軍,從前軍中抽調軍官統領,另加韓莒子三人輔助。接下來的戰鬥,南邊的戰事不用管,只給孤鎮壓郡內,北上對付雁門軍,不給孤添亂即可!」劉淵聞言輕聲道。
「末將明白了!」獨孤盛見劉淵心中有打算,並未放鬆對降卒的警惕,也心下一安。望著那些「無動於衷」的俘虜問道:「那些頑固之輩,大王打算如何處置?」
「送到五原挖礦!」劉淵聞聲朝那個方向望了望,眼中殺意一閃,終還是收斂起來了,冷聲道。
對降卒簡單地處理,將之屯於盂縣、狼孟、榆次三縣。雖然暫時不能盡收其心,但也解決了劉淵一塊心病,將看守的數千精銳解放出來,用以應對來自南邊的挑戰。
「稟大王!司徒蘭大人親自率領大軍,押運糧草而來。」方回晉陽,便收到了一個好消息。
「令仆固懷荌引軍遷往接應!」
蘭稚此來,倒是劉淵沒想到的,一把老骨頭了,隔著大老遠,親自支援過來。蘭稚則不然,老而彌堅,一進晉陽,便是流連不已,四處張望,對身旁的仆固懷荌道:「真不愧是并州名城啊!」
「如今是我大夏城池了!」
有了蘭稚帶來的一萬騎卒,外加大量的軍糧、牛羊、牲畜,劉淵這邊壓力頓時小了許多。軍糧充足,兵力充足,足以應對袁紹等人。安穩如山,待於晉陽,劉淵靜等反夏聯軍出招的同時,也默默謀劃著怎麼對付他們。
……
銅鞮縣內,聯軍軍勢盛大。除了王匡那點好不容易新聚的微薄軍隊,孫堅、曹操麾下都是久經訓練的精銳之師。尤以孫堅為甚,其部下隨他討董一路過來,都是殺出來的強軍。
而袁紹,一個多月的功夫,窮盡上黨武裝出三千人,加韓馥支援的三千人,麴義募集的三千人,輕而易舉便又一次擁兵上萬。軍隊的增加,不是以令袁紹興奮,接連投奔而來的謀士良將才是最可喜的。
郭圖、逢紀二人孤身前來,加入袁紹的謀士團。顏良、文丑、蔣奇各引千餘壯士來投。加上與之撤到上黨之人,袁紹手下的謀臣勇將,人才之眾,比起之前,陣容可更加華麗。袁氏之威望,由此體現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