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宮宣德殿,乃是晉陽宮內的主殿之一,舊年齊主高演便在這座大殿中登基為帝,後來也常常在此朝會群臣。而今坐在殿堂正上方的,卻換成了大魏唐王。
「王學士河北名士,陸尚書偽朝名臣,並余諸位,亦皆一時人傑秀才。我前雖未降書召辟,但也曾思賢若渴、盼爾等能夠早日歸義。今日兵入晉陽,才與諸位相見此中,諸位當真迷途深矣、情志頑固!」
李泰今日親登晉陽宮中這座宏偉殿堂以納降,面對奉從北齊太子高百年出降的王晞等一干人等,他也並沒有假以辭色,先是板起臉來斥責一句,然後才又語氣稍緩的繼續說道:「唯念爾等與偽齊故主相事一場,雖勢窮而不忍輕棄,此番用情亦有感人之處。
齊主雖然畏於見我,但卻敢於捐軀應劫、身受天罰,可見亦非怙惡不悛之人,自知慚於道義、愧立天地之間。爾等曾向共事之舊人,亦應銜此余意,以告人間,規勸河北士民速速受我王化。舊日雖不復可追,來日卻仍有可為。齊主獻嗣降我,我自加以善待,爾等既與同歸,且先與並居一處,教之人間正道,來日並赴長安!」
「大王高義寬宏,肯收容罪人降者,某等人間醜類不勝感激、沒齒難忘!」
王晞等人聽到這話後,便又都紛紛叩首說道。
他們當然也不敢奢望能夠獲得唐王的款待,作為齊主高演心腹舊屬,又一路堅持到晉陽宮被攻破前夕才肯出降,換了一個性格狠戾的敵方主將,直接砍了他們都有可能,唐王僅僅只是訓斥幾句,而且所言也都切合情理,並非一味的羞辱,這已經讓他們心裡深深的鬆了一口氣。
而當聽到唐王表態願意款待太子高百年的時候,他們這些人也都不免暗暗鬆了一口氣。他們故主高演這個人儘管性格上缺陷不少,並非十全十美之人,但是對待他們這些舊臣故屬也都非常的寬厚,斯人雖已不在,但他們也都希望其血嗣能夠保全下來。
王晞等幾人雖是高演潛邸舊人,但近年來在晉陽的話語權卻並不高。只是由於隨著晉陽情勢轉為危機,一些晉陽勛貴都不可信,高演才又將後事託付。
李泰對於晉陽人事也有一定的了解,並不指望這些人能夠幫忙穩定住局面,所以只是簡單接見一下,然後便將他們與齊太子高百年安置在一起,等到凱旋之後再作具體的處置。
不過在一干降人之中,也有幾個重要的人物,比如唐邕和白居易的先人白建。此二人多年執掌北齊的騎兵和外兵兩省,對於北齊的軍事了解極深。
雖然李泰也並不需要成建制的將北齊武裝加以接收,但想要比較徹底的整編一番的話,便繞不開這二者。之前一戰在晉陽城外收降納俘數萬軍眾,眼下還沒有進行細緻整編,仍然需要不少的兵力加以看守,李泰也需要二者配合對晉陽兵略加安撫並拆分安置。
不過另一個李泰比較有印象的北齊臣子趙彥深,李泰便沒有在出降人員當中見到。趙彥深這個人在宗室、勛貴、世族和侫幸小人摻雜的北齊朝堂中,的確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其人未來出降,李泰還略感失望,但也僅此而已,他也沒有求才若渴到滿城搜索進行徵辟。倒也不是不重賢才,只不過趙彥深這個人成長經歷是與高氏政權的發展息息相關、如同量身定做,李泰即便以禮延之,其人不過能發揮些許統戰價值,並且還有可能會循於舊情而藏污納垢。
說到底,李泰並不擔心吞下北齊會遲遲消化不良而增加內耗,所以對於北齊的重臣大將也就無所謂禮敬款待。其人若來,姑且納之,若不肯至則嚴加看管,以免憑其人望再聚攏那些亡國遺老對抗後續的統治,等到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是殺是留那就各憑心意了。
李泰雖然已經入據晉陽宮,但是針對晉陽城的攻戰並沒有完全結束,反而還變得激烈起來。
畢竟齊主高演本來就是死於眾叛親離,其他那些仍存頑抗之志的北齊軍民們也不會因其死亡便放棄抵抗,而且高演也已經被燒成了一把灰,李泰就算想要拿其屍體去威懾逼降其他人都做不到。
此刻的晉陽南宮還有一部分自晉陽宮逃散但卻還未及離開宮苑的原齊軍禁衛,仍在各據一處的進行抵抗。而就在晉陽宮起火和王晞等人出降的時候,晉陽羅城也進行了突圍。
此時的晉陽便好像是一個被一拳打爆的大水囊,形殼已經不在了,但裡面儲存的水卻是四濺開來。好在晉陽城內外的軍眾足夠多,這才能夠各處都不失防範。
城外楊忠仍然率領兩萬軍卒駐守北面的風谷川,晉陽羅城軍眾突圍之時,楊忠第一時間率部迎戰上去。晉陽南宮因為連接著晉陽南城,情況則就比較複雜一些。
晉陽南城乃是一眾勛貴們聚居所在,而這些勛貴又有不少在禁軍當中任職,隨著齊主高演放棄抵抗、投火而死,這些勛貴禁軍將士們便也想往南城逃竄,且不乏人仍然賊心不死的將一部分勛貴部曲都引入到晉陽南城來,想要繼續與魏軍進行對抗。
晉陽勛貴、或者說北鎮鎮兵們,是一個比較矛盾的群體,他們沒有什麼堅定的立場,見風使舵、容易屈服,可如果是關係到他們自身的利益,又會變得狠惡十足。
諸如之前的宇文氏一家,本來是抗擊六鎮兵變的,而且宇文泰父兄皆為此戰死。但是在內遷到河北因為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他們一家便又投身兵變當中。
在爾朱榮覆滅葛榮叛軍的滏口之戰中,還未開戰高歡便勸降了叛軍當中數名偽王並萬餘將士,這些鎮兵們可謂表現的身嬌體柔。可是等到叛亂被爾朱榮平息之後,由於鎮兵們沒有得到妥善安置,又發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叛亂,搞得繼承爾朱榮勢位的爾朱兆欲哭無淚,這才將六鎮鎮人交給高歡統率。
對自身利益進行奮鬥爭取,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些鎮兵們不斷轉變立場和陣營,則就體現出他們政治天真、盲目短視、熱衷投機與上層領導者過於貪婪等等各種缺陷。
李泰想要化解晉陽南城勛貴們的抵抗很簡單,只要公布勛貴群體待遇不變,並且挑出幾個代表人物著重封獎,那麼抵抗很快就會平息下來。
畢竟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只有折騰作亂,他們的地位才會水漲船高,無論是之前的兵變還是在北齊支持政變,都體現出這個道理。
可是這些人卻忽略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原來的他們體量和勢力與如今可是不能同日而論。過往他們兩米多高、膀大腰圓的壯漢嚶嚶嚶,哪怕讓人倍感噁心,還是得耐著性子多加安撫。
可是如今在與西魏的多年對抗,加上自身的折損淘汰,他們體量較之往年已經是大不相同,再玩過往那一套,迎接他們的那就可能是一串又一串的大比兜!
李泰甚至往并州城裡都派出了勸降使者,但卻並沒有慣著晉陽南宮和南城這些勛貴們。他將營中尚可調用的其他人馬統統調來布置在這區域周邊,然後便不由分說的發起了猛攻。
為了加強針對這些晉陽勛貴的打擊,就連小可汗攝圖近日所收編的一部分突厥軍眾,李泰都給派上了戰場,一舉將這些殘眾逐出了宮苑範圍,然後又包圍著晉陽南城不斷發起進攻。
彼此間的攻防戰鬥激烈程度遠較之前進攻晉陽宮時還要更猛烈幾分,而在戰鬥進行到了第三天的時候,終於以一眾晉陽勛貴們的徹底戰敗而宣告結束。此時的晉陽南城也早已經被打殘大半,街巷與建築殘垣之間到處都散落著戰死者的屍體。
局面如此慘烈,也與李泰的指使有關。就在晉陽南城被包圍之後不久,城中便有勛貴投書試圖投降,但李泰一概沒有回應,只是下令繼續保持進攻,務求要在戰爭中消滅一大批晉陽勛貴。
這一場戰鬥也算是此番交戰以來,魏軍殺敵最多的一場戰鬥,僅僅在戰後清理戰場,便清理出了上萬具屍體,這其中大半都是晉陽勛貴的部曲家奴。
當然那些勛貴也沒能倖免,諸如北齊的濮陽王婁仲達、之前被捕又歸國的長樂王尉粲、安德王韓軌之子韓晉明等等,全都或戰死或被斬殺。
甚至於北齊開國元老中幾乎是碩果僅存的安定王賀拔仁,都在家宅被攻破時因身著僕人衣袍準備趁亂逃出,結果被入城軍眾當街包圍,最後因拒捕而被直接毆打致死。
李泰得知這一消息後,心中也是頗感惋惜。賀拔仁這樣一個人物,可謂是活著的史書,因其深刻參與高歡的崛起,如果能被生擒的話,李泰倒可以向其詢問了解一下兵變以來第一手的史實資料,結果卻沒想到死的這麼幹脆。
一旦戰鬥進行起來,難免會有混亂。因此遭難的不只有賀拔仁和其他的晉陽勛貴,甚至就連亡者都難能倖免。
之前突厥軍眾參與助戰而駐紮晉陽南宮中,搜索宮室時卻意外的發現一具華麗棺槨。他們破棺之後將內里的陪葬品搜刮一通,旋即將屍體拋擲於閒庭中。
李泰是過了兩天才知道,因為之前砲轟晉陽宮破壞了北齊皇太后婁氏棺槨,因此齊主高演生前下令將其母棺槨轉移到南宮偏僻處隱藏起來,打算等到戰亂初步結束後再由婁仲達等悄悄轉移出城進行安葬。
但是由於那一片宮室並非宮城內重要所在,魏軍也並沒有第一時間巡至,結果便意外的落入到突厥人的手中,而後便遭到了破棺拋屍。
李泰在得知此事後,心中也是頗感唏噓,不知齊主在天之靈知此事後是何感想。他當然不至於凌辱亡者以泄憤,就連齊主高演骨灰都命人加以收殮送去齊太子高百年處,因此便又讓人將婁氏屍身再收殮起來於晉陽城外擇地安葬。至於那些做出此事的突厥軍眾們,則就因為當時情況混亂而無從追究了。
晉陽南城戰事結束之後,針對整個晉陽城的戰鬥便告一段落了。在此之前,并州城業已投降,而晉陽羅城方面,由於齊軍兵力仍然不俗,在早有預謀的分別突圍之下,儘管楊忠及時攔截下來了相當一部分突圍軍眾,但是北齊博陵王高濟與斛律光等重要人物還是突圍北逃了。
李泰得知此事後,心內自是頗感失望,便又安排大將軍李和率領一批軍眾繼續追殺。能追趕得上固然可喜,即便不能倒也不必耿耿於懷。北方統一乃是大勢所趨,並不會因小部分人的頑抗而有所改變。
而且斛律光這個人老實說也沒有經營一個流亡政權的能力,如果是段韶逃走李泰還是要擔心一下,而若是斛律光的話,註定只能是一時之擾而難成長久之患。
除開這一點,此番進攻北齊可算是大獲全勝,接連攻陷北齊二都與河北大部分的區域,其他地方即便不能傳檄而定,也都難以再形成頑抗之勢。
李泰近日也一直在晉陽宮中安排處置後續的事情,接下來的戰事進行便不需要他再親自坐鎮指揮了,諸路大將分頭出擊即可。
因為太過專注軍事,李泰都有些忽略了軍中一股有些奇怪的氣氛正在滋生。直到這一天他在晉陽宮中召見諸將時,賀若敦登殿後便環顧這華麗殿堂一眼,旋即便開口說道:「高氏群醜無功天下、尚能偷符竊運、據此榮華,臣等追從主上破賊立功、不辭辛勞,今我主上仍未身履至尊,思之此節,實乃大恨!」
這些傢伙明顯是私下裡商量過的,賀若敦話音剛落,其餘一眾隨軍文武便也都紛紛作拜,口中則高呼道:「臣等恭請主上早日履極正位,順天應人,以安天下!」
以李泰的威望,哪怕是在群徒勸進,倒也沒有人敢直接上前給他來個黃袍加身,但眾人卻都神情激動、態度熱切,這也讓李泰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
他自知自己登不登基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西魏政權的推進演變。而諸將所以直接還在征程當中便要進行勸進,那是因為此番滅國必有殊賞,他們只有成為新朝臣子,對於封賞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
可如果再以舊魏臣子的名義而受賞,居位越高,來日不免就越尷尬。而且如今勸進,可以兩功一併封賞,自然更加的皆大歡喜。
這個問題,李泰並不是沒有考慮過,他之前所以不急於此事,是要避免國中的人事磨合影響到軍事上的進程,而今北齊已滅,自然沒有這個顧慮,也是需要考慮更進一步、名正言順的問題。
面對諸將的訴求,李泰先是將臉一沉,旋即便正色說道:「我等眾人,征命在身,軍帳之中,唯言軍務,餘事勿論!」
眾人見唐王神情嚴肅,一時間也都紛紛低下頭,心情變得有些忐忑,不敢再多說什麼。
不過很快李泰神情又變得緩和起來:「今召諸位,便是要分布軍事,我則先行歸朝,為眾將士請功請封!此役覆滅賊齊,功勳之壯乃正光以來所未有,我與諸位同榮此事,自上至下必作公允封獎,否則蒼天不允!」
眾人聽到這話後先是稍作沉吟,旋即便又各自面露喜色,紛紛叩首應是,等到抬起頭來的時候,不免都一臉的興奮。
因為還有一件大事要做,所以接下來李泰倒也沒有再繼續於晉陽長久逗留。他以賀若敦暫為并州總管,舅舅盧叔虎則留為并州刺史,加上在南面唐州的三弟李奧也北上擔任并州總管府長史並領太原太守。
至於河北方面,除了之前留守的高樂、李穆和坐鎮鄴都的韋孝寬等人之外,李泰又以楊忠暫領河北軍機,調度諸軍以掃蕩余寇。
在將諸方留守人事安排妥當並確定了後續的軍政基本路線之後,李泰便率領餘眾一起沿汾水南下,順便消滅了那股仍然駐守於雀鼠谷的齊軍殘眾,然後便取道龍門渡河。
此時東征師旅大獲全勝的消息早已經先於凱旋師旅傳回了關中,關中士民一時間自然也都是奔走相告、喜悅至極。普通的民眾還僅僅只是比較純粹的喜悅,以及自覺得唐王出征、本就理所當然會創此大功的篤定。可是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所想的問題則就更多了。
在滅齊的喜訊傳到長安之後,高仲密第一時間便來到于謹府上拜訪,見面之後第一句話便是問道:「太傅知否唐王師旅業已接連攻破賊齊兩都、覆滅賊國的喜事?」
于謹雖然已經老態明顯,但精神仍然矍鑠,聞言後便頷首笑語道:「如此天大喜事,老夫豈能不知?還是有勞高太保登門走告,乍聞喜訊喜不自勝,當與太保暢飲一番、賀此壯勝!」
「飲酒賀勝自是當然,但也不必急於一時。今日來訪太傅,另有要事相商!」
高仲密聽到于謹的話後,便又擺手說道:「唐王掌事以來,內興政治,外弘武功,再造太平,雄功危矣!然而如今身位仍然有屈,不能長直天地之內,若待天下人奮起聲討不公,則某等立朝之眾將何以自立人間?於太傅於此可有高見以教我?」
于謹聞聽此言,自然也明白了高仲密的意思,稍作沉吟後便點頭說道:「前與唐王攻討江陵時,便知天下事應付唐王,余者世道或有自詡英流者,皆難邀天寵。而今至此,事果應驗,若能與高太保等進勸主上順天應人,此亦老夫榮幸!」
于謹近年來雖然淡出於時局,但對時局人事也是了解頗深,心裡很清楚唐王早已經是眾望所歸,而今又挾滅國之威即將班師歸朝,自然更加的勢不可擋。他們如今也只是占了身份資歷的緣故得謀勸進,否則可能都排不上號!
兩人很快便達成共識,都覺得在勸進之前還是應當要達成更廣泛的共識,於是便又邀集廣平公元贊等人,一起入宮拜見皇帝,與皇帝商討退位禪讓事宜。
本來這種事情放在皇帝那裡真是難以面對的奇恥大辱,可當皇帝元廓聽完眾人來意後,直接將手拍在御床上並嘆聲道:「卿等何來遲也!斯時斯事朕已苦盼多時,朕為唐王守位而已,今強寇覆滅、天命有歸,朕當推位相奉,亦無愧天地祖宗!」
說話間,皇帝便親自拿出了早已經擬定多時的退位詔書,著令廣平公元贊、于謹與高仲密帶領在朝群臣,前往龍門迎駕勸進。
龍門渡口,李泰剛剛渡河抵達對岸,一眾迎駕勸進的人員便一擁而上,紛紛叩拜相迎。
廣平公之前便曾奉皇帝命令進行過一次勸進,這一次也是熟門熟路,兩手高居皇帝的退位詔書,口中高聲呼喊道:「唐王討滅巨寇,功名響徹宇宙,天眷正隆、眾望所歸,理應順勢應運、踐位至尊,臣等有幸,順天勸進,請主上勿為推辭,順天應人!」
「請主上順天應人,踐位至尊!」
元贊話音剛落,在場文武群臣並一眾軍民紛紛紛紛叩拜高呼道。
「賊齊高氏乃是欺天竊國之巨寇,西狩以來凡天下有志之士皆欲討之滅之。某亦奉於魏統以衛道討賊,而今終於大獲成功,理應歸告魏氏祖宗,乃論後事。」
李泰並沒有直接答應眾人的勸進,仍然以魏國臣子的身份祭告於宗廟,也算是有始有終,當然他也沒有拒絕眾人,稍作停頓後便又說道:「天命恆常而有序,順天應人,義不容辭。吐故納新,繼往開來,亦吾輩之任。」
於是一眾人便又拱從著唐王浩浩蕩蕩往長安城而去,當抵達長安的時候,皇帝元廓早在灞上相迎。他今日沒有穿戴帝王袞冕,而是身穿平民的服裝,及見唐王行至,便闊行上前親執馬轡道:「唐王大勝不驕,仍恪守節義歸祭魏氏先祖。某忝為孽後,亦應一盡人情之義、長揖為謝,執轡相引,請王勿拒!」
李泰當然不會讓皇帝為自己牽馬,無論對方是出於怎樣的理由,於是便連忙翻身下馬,與皇帝並肩而行。當其入城之時,長安城內外已是一片歡呼之聲!
這一卷內容,至此就結束了。接下來還有一卷,也是最終卷《君臨天下》,對劇情人事進行一個系統的總結和全面的收尾。最近一段時間精神一直緊繃,也有點累,借著劇情暫時告一段落的時候請個假,休息調整個一周左右,再一口氣把終卷寫完。感謝大家一直的支持,祝大家工作順利、生活愉快!!!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