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起我為什麼會跑來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時,我竟一時語塞。」
「我壓根兒沒考慮過這問題。」
「華語片不大常有這種能讓我輕易做出判斷「決定是你了!」然後義無返顧的買票去看的。」
「但《親愛的》不一樣,這是國內最有影響力且口碑和票房兼顧的最好的導演與演員加在一起,產生的合力應該不容小覷。」
「更不要提我還是黃博的腦殘粉。」
「和《金陵十三釵》、《1942》一樣,從話題鎖定「尋子」開始,《親愛的》就一定是部傷心的電影。」
「電影中,我有四個印象深刻的鏡頭。」
「第一,開場 5 分鐘,車來攘往的深圳,穿著鮮艷黃衣服的兒童,被人販輕巧地抱走。」
「沒有抵抗,聽不到聲音,遠遠的一筆帶過。」
「很感謝吳導此時流露的仁慈,沒有多於戲劇化的處理,一筆帶過,就把兒童面對人販時的毫無抵抗能力表達完畢。」
「第二,剛找到孩子,黃渤在警察局,哭到直不起腰,歇斯底里。」
「雖然身後的兩位陌生女子此時已經笑翻在位置上,說「哭得好醜啊」,嗯,但我覺得,在那個時候,哭得再丑都應該。」
「第三,找回孩子之後,黃博出門丟垃圾,停頓,轉身,開門,把熟睡中的孩子抱上肩頭,再出門,這一串鏡頭,讓我想到記憶里的張太太。」
「第四,深圳街頭,郝蕾衝進尋子家長的人群,擁抱自己曾經的兒子,被憤怒的父母們拼命打罵。」
「這些父母視尋子、打拐為生命,自然對案件過程瞭若指掌,一定知道郝蕾並不是人販本人,但相比他們心裡壓抑多年的恨與抱怨,郝蕾已經是非常接近施害者的存在。」
「這群大多數時候在片中「鼓勵鼓勵」的父母,在此時此境,喪失理智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哪怕郝蕾飾演的村姑李紅琴並不是主犯,但買與賣確實是同罪的。」
「但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李紅琴哪怕再樸實善良,傷人的愚昧,註定她不是個好人,沒有商量的餘地。」
「沒有買賣,就不會有市場,就不會滋生出那麼多被拐兒童。」
「尋子,是一場沒有出口的旅程。」
「這四組鏡頭,和我當年接觸過的尋子話題已經非常貼切,看得出《親愛的》劇組真做過充足的功課。」
「狹義來講,相比還原屠殺和饑荒,認真聊聊打拐,可能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這部電影之後,大人們應該會更留意小孩的處境,也會有更多人參與打拐、關注「寶貝回家」。」
「我沒有想到《親愛的》是這樣一部電影,它和吳淵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樣。」
「去掉一水兒的大腕臉孔,再在鏡頭語言上做點「樸實無華」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換成一部半紀錄樣式的新聞片。」
「這裡沒有誰是戲劇核心的主角,誰都可以獨自面對鏡頭,每個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
「華語電影行業,需要這樣的好電影!」
看著這篇長長的微博影評,吳淵感慨萬千的長嘆了一口氣。
做《親愛的》這部電影的意義在哪裡?
就在這裡!
這不會是一部廣義上的大賣之作,也不可能成為什麼票房冠軍。
但吳淵依舊義無反顧的做了這部電影,就因為他想拍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擾。
在做了很多年形而上的文藝片和爆米花商業片後,吳淵就是想做這樣一部社會題材的電影。
因為現實世界需要現實的英雄。
超級英雄電影中的英雄,拯救不了現實世界。
但《親愛的》這部電影,卻可以有意無意之間,幫助到無數被拐家庭。
不管是給與他們鼓勵,還是讓社會大眾更多的注意到這個悲傷的群體,讓更多人去關注、重視這個社會問題,這都是比電影票房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賺錢什麼的,已經有光影時代那邊的仙俠宇宙了,現在仙俠電影宇宙搞得正紅火,第三部電影剛殺青,第四部電影正在拍,根本不缺賺錢的機會。
再加上光影院線這個穩定收入,以及擴張迅速的光影快播。
毫不客氣的說,吳淵現在就算是立馬退休,賺的錢這輩子也花不完了。
所以他現在拍電影更多只是追求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為了什麼票房、口碑之類的東西。
早年剛入行的時候,他的虛榮心還比較重,還想著趁著歐洲三大的獎項還值錢的時候,去歐洲三大沖獎。
而現在的他根本就不會想這些了,哪怕再讓他重生一次,他也不會刻意的去為了沖獎而拍文藝片,只會是在真心想拍的時候才會去拍。
包括他打算下一部拍攝的新電影《頭號玩家》,也是因為他想要拍一部新的華語科幻大片,才要拍這部電影的。
而不是他想要拍一部高票房的電影,然後才選擇《頭號玩家》的。
這個因果邏輯必須要搞清楚。
所以,雖然《親愛的》上映一周,票房只有 2 億多,最終票房估計也只會停留在三四億左右,網絡上有不少唱衰他,覺得他「寶刀已老」的聲音,但吳淵卻絲毫不在乎。
就像張一謀也經常會因為拍的文藝片票房不佳,而被網友認為他的時代過去了之類的。
但凡他倆要是真的在乎這些聲音和評論,那就真的不配被當做是導演大師了。
雖然,吳淵的「導演大師」名頭可能有些水分,但他的氣度是真的已經培養出來了。
不只是他。
實際上黃博、譚卓、張毅等《親愛的》主演們,也從來沒在乎過這部電影的票房,他們只在乎這部電影的口碑評價,只在乎觀眾們看完這部電影後,是否能夠從電影中感受到意義和價值。
現實主義電影情節平實,卻比戲劇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勵志意義。
比起在一個誇張的世界裡目睹超級英雄,在一個樸素的世界裡,被真實可觸的善良人所鼓舞更加有意義。
把這片兒拉到大部分華語電影的均線上對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一件事。
只要這部電影能獲得正面且積極的口碑,能夠真的讓觀眾有感觸,那就足夠了。
這就是現實題材電影存在的意義。(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