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章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的科學革命

    一、降世

    公元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誕生在法國東部裘拉(Jura)省的洛爾鎮(Dole),鎮中有一條清澈的溪流,巴斯德的家就在溪邊的小路旁。父親是拿破崙軍騎兵隊的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當鞣革工人,母親是農家女,他有一個姊姊和兩個妹妹。四歲那年,全家遷往阿爾布瓦(Arbois)。法國的中學通常是7年制,最後一學年分為哲學科和數學科。巴斯德在阿爾布瓦中學讀6年,第7年轉入布山松中學理科。中學時,他在學校表現普通,但很愛問問題,凡事追根究底,甚至因此成為某些老師的眼中釘。就這樣不斷地發問、學習,對化學、物理和藝術都有深厚興趣的巴斯德漸漸變成優秀的學生。

    二、大學

    1840年8月,路易斯·巴斯德中學畢業,同年10月,他被聘為布山松中學的助教。在這段時間裡,他一邊任教,一邊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當時,法國有兩所著名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ENS)和高等理工科學校(école Polytechnique)。這兩所學校在科學教育領域享有盛譽,吸引了眾多優秀學子。

    1843年8月,巴斯德成功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化學和物理的教學法。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斯德表現出色,不僅在課堂上認真學習,還經常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驗證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度過,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實驗室的蛀蟲」。這種勤奮和執著的態度為他日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46年,23歲的巴斯德從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並順利通過了物理教授資格考試。考官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是這一屆畢業生中唯一具備教育才華的學生。不久後,巴斯德收到了圖爾農中學(le Lycée de Tournon)的物理教師聘書。然而,巴斯德內心深處渴望在巴黎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不願意離開這座充滿科學氛圍的城市。因此,他決定儘可能拖延赴職時間,希望能夠找到在巴黎繼續深造的機會。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巴斯德寫信給巴黎中央理工學院(l』école centrale)的創辦人之一杜瑪(Jean-Baptiste Dumas),尋求在巴黎任教的機會。儘管杜瑪未能直接幫助巴斯德,但這件事被另一位著名化學家巴萊(Antoine Jér?me Balard)得知。巴萊年輕時因發現溴元素而聲名遠播,他決定幫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在巴萊的幫助下,巴斯德得以進入巴萊的實驗室,成為一名助手,同時也成為博士班研究生。

    三、酒石酸

    1848年,路易斯·巴斯德在巴萊的實驗室中逐漸確認了自己的志向——成為一名化學家。當時,晶體研究正蓬勃發展,巴斯德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是一個「有用的科學」領域。作為一個喜歡酒的人,巴斯德注意到在制酒過程中,酒石酸的晶體會在發酵桶中沉積。這一現象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他決定選擇酒石酸鹽作為研究課題。

    在發酵桶中沉積的不僅是酒石酸,還有一種被稱為「類酒石酸」的物質。儘管這兩種物質的分子式相同,但它們的光學特性卻大相徑庭。酒石酸溶液在偏振光下會產生右旋光,而類酒石酸溶液則沒有任何光學活性。這一現象引起了巴斯德的極大興趣,他相信其中一定有被其他化學家忽略的地方。

    巴斯德決定運用自己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他首先假設這兩種物質的晶體結構可能存在差異。於是,他用鑷子仔細挑出酒石酸鹽的結晶,仔細觀察。他發現,酒石酸鹽的結晶有一面較長,不是完全對稱的,這可能是導致其產生右旋光的原因。

    接下來,巴斯德假設類酒石酸鹽的結晶應該是對稱的,因此通過類酒石酸溶液的偏振光不會發生改變。然而,當他將類酒石酸鹽的結晶挑出來觀察時,卻驚訝地發現這些結晶同樣有一個較長的、不對稱的晶面。這一發現讓他再次陷入了困惑:為什麼兩種晶體都有不對稱的晶面,但只有酒石酸鹽具有光學活性?

    巴斯德沒有放棄,他大膽地假設:類酒石酸鹽的結晶中,某些晶體較長的晶面在左邊,而另一些晶體較長的晶面在右邊。這一假設意味著類酒石酸鹽的結晶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混合物,一種具有左旋特性,另一種具有右旋特性,這兩種特性互相抵消,因此類酒石酸溶液沒有光學活性。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巴斯德重新檢視類酒石酸鹽的結晶。他發現確實存在兩種類型的晶體,一種較長的晶面在左邊,另一種較長的晶面在右邊。他將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左邊的晶體挑出,溶解後通過偏振光,結果產生了左旋現象;而將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右邊的晶體挑出,溶解後通過偏振光,則產生了右旋現象。這一發現證明了他的假設是正確的:類酒石酸溶液不具有光學活性,是因為它是兩種晶體的混合物,它們的光學特性互相抵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巴斯德的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著名的化學家畢歐(Jean-Baptiste Biot)得知巴斯德的實驗結果後,決定親自重複這個實驗。當他最終獲得相同的結論時,激動地對巴斯德說:「親愛的孩子,我這一生熱愛科學,這個結果撼動了我的心。」從此,畢歐不僅給予巴斯德實驗上的建議,還成為了他重要的良師益友。

    四、婚姻

    1848年11月,路易斯·巴斯德懷著對研究工作的不舍,前往第戎萊西(Dijon lycée)中學擔任教師,這是根據當時規定,高等師範的畢業生必須在中學任教一段時間。儘管心中充滿遺憾,巴斯德仍然盡職盡責地履行教師職責。幸運的是,他的導師巴拉爾(Antoine Jér?me Balard)和畢歐(Jean-Baptiste Biot)與教育部進行了交涉,不久後,巴斯德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副教授。

    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斯德不僅繼續他的科學研究,還結識了他未來的妻子——教務長的女兒瑪麗·羅蘭(Marie Laurent)。瑪麗是一個溫柔賢惠、聰明能幹的女性,她對巴斯德的工作充滿了理解和支持。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墜入了愛河。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瑪麗舉行了婚禮。他們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瑪麗全心全意地操持家務,為巴斯德創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使他能夠安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巴斯德和瑪麗共有五個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個孩子因患傷寒而夭折。這一悲劇深深地觸動了巴斯德,促使他更加堅定地致力於研究疾病,尋找治癒方法。孩子們的離世不僅加深了他對家庭的關愛,也激發了他作為科學家的責任感,他決心要為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為新創立的里爾大學化學教授兼總務長(Lille Faculty of Sciences)。這一職位不僅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研究平台,還使他有機會與當地的產業界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里爾地區的葡萄酒釀酒業歷史悠久,但酒廠常常面臨葡萄酒變酸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酒廠的業主們找到了巴斯德,希望他能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根源。

    五、滅菌法

    1856年,法國的啤酒和葡萄酒業在歐洲享有盛譽,但這些行業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啤酒和葡萄酒常常會變酸。整桶原本芳香可口的啤酒,會突然變成酸得讓人不敢聞的黏液,不得不倒掉。這不僅給酒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導致一些酒廠破產。在這種情況下,里爾一家釀酒廠的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尋找原因,看看是否能找到防止葡萄酒變酸的方法。

    巴斯德接受了這一挑戰,他深知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酒商的生計,也關係到法國這一傳統行業的聲譽。他開始深入研究,首先在顯微鏡下觀察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他發現,這些葡萄酒的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這些酵母細胞在發酵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使葡萄酒保持其特有的香氣和口感。然而,當葡萄酒變酸後,酒液里出現了一種細棍狀的微生物,後來被確認為乳酸桿菌。這些乳酸桿菌在營養豐富的葡萄酒中迅速繁殖,導致葡萄酒變酸。

    巴斯德意識到,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找到一種既能殺死乳酸桿菌又不破壞葡萄酒品質的方法。他開始了一系列實驗,試圖通過加熱來殺死這些有害微生物。他將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裡,然後將籃子浸入水中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觀察不同溫度對乳酸桿菌的影響。

    經過反覆多次的試驗,巴斯德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需將酒放在50-60攝氏度的環境中,保持半小時,就可以殺死酒中的乳酸桿菌,而不破壞葡萄酒的品質。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也稱為低溫滅菌法。

    巴斯德的這一發現不僅解決了酒商的燃眉之急,還為食品和飲料的保存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方法迅速被應用於其他食品和飲料的消毒,例如牛奶。市場上的消毒牛奶就是通過巴斯德殺菌法處理的,這種方法不僅有效殺死了有害微生物,還保留了食品的營養價值和風味。

    巴斯德的這一發明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還為後來的微生物學和食品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通過實驗驗證了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一成果不僅在化學和微生物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還為後來的疫苗研發和醫學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巴斯德的「巴斯德殺菌法」至今仍在廣泛使用,成為食品和飲料工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

    六、自然發生論的否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859年,科學界圍繞「生物是否自然發生」的爭論達到了白熱化。傳統的自然發生論認為,許多生命形式是自然產生的,無需父母的繁殖過程。這一理論在當時被廣泛接受,但也有不少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這一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這給了路易斯·巴斯德重要的啟示。達爾文的理論表明,生命是逐漸進化的,現代的生物是由過去的生物演變而來。這一觀點讓巴斯德開始質疑自然發生論的合理性,他決定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一理論。

    巴斯德設計了一組巧妙的實驗來測試自然發生論的正確性。他選取了兩種瓶子:一種是曲頸瓶,另一種是直頸瓶。在每個瓶子裡放入肉汁,然後用火加熱,將肉汁和瓶子徹底殺菌。實驗的關鍵在於曲頸瓶的設計,它的頸部彎曲,可以阻止空氣中的微生物進入瓶內,而直頸瓶則沒有這種保護。

    實驗結果顯示,放在曲頸瓶里的肉汁經過4年的時間依然沒有腐敗,因為曲頸瓶的設計阻止了空氣中的微生物進入。而放在直頸瓶里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因為微生物可以直接進入瓶內。這一實驗結果明確地證明了肉汁的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不是自然發生的。巴斯德的這一發現徹底推翻了自然發生論,證明了微生物的存在和傳播機制。

    巴斯德的實驗結果很快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人們開始相信生命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這一發現不僅在生物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對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人們開始意識到,傷口的腐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由細菌引起的,因此消毒和預防的方法在醫學界迅速流行起來。


    1862年,巴斯德因其在微生物學和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這一榮譽實現了他恩師畢歐(Jean-Baptiste Biot)長期以來的願望。巴斯德正式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他和夫人手捧鮮花,來到畢歐的墓前,獻花默禱,向長眠於地下的恩師報告這一喜訊。這一舉動不僅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他謙遜和感恩的品格。

    儘管巴斯德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了悲痛。從1859年到1865年間,他失去了四位親人——父親、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些打擊令他悲痛欲絕,但並沒有動搖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他繼續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祉。

    1867年5月,巴斯德的辛勤工作終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萬國博覽會」中,他因為低溫滅菌法(即巴氏消毒法)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傑出獎。這一獎項不僅肯定了他的科學貢獻,還使他被聘為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化學教授。巴斯德並沒有對自己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申請專利,而是將其公開,他認為利用研究結果獲利是學者的恥辱。

    七、蠶醫生

    19世紀60年代,歐洲大陸的蠶卵普遍感染了一種嚴重的疾病,這對法國的蠶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全國三千六百個市長、議長及養蠶者紛紛上書上議院求助,政府因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蠶病的委員會。巴斯德的老師杜馬(J. B. Dumas)擔任委員會主席,他立即想到了巴斯德,希望他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儘管巴斯德自認為對蠶一無所知,甚至連蠶的形態也不清楚,但在了解到法國每年因蠶病損失高達1億法郎時,他毅然接受了這一任務。

    1865年7月,巴斯德抵達了法國南部的養蠶重鎮阿拉斯(Alais),開始親身體驗和研究蠶病。病蠶的身上長滿了棕黑色的斑點,法國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這種病的蠶,有的在孵化後不久就死亡,有的勉強活到第三齡或第四齡後也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雖然能夠結繭,但鑽出繭的蠶蛾往往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同樣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嘗試了各種方法,但都無法治癒這種疾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仔細觀察病蠶,發現了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他推測這些微粒可能是導致蠶病的元兇。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巴斯德進行了詳細的實驗。他將這種微粒刷在桑葉上,然後讓健康的蠶食用這些桑葉。結果,這些健康的蠶立刻染上了「胡椒病」。這證明了這種微粒確實是傳染源。

    巴斯德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微粒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他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裡的蠶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裡的蠶。因此,他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的桑葉必須銷毀,必須用健康的桑蠶從頭做起。

    除了「胡椒病」,巴斯德還發現了一種細菌性軟化病。這種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寄生在蠶腸道里的細菌,會使整條蠶發黑死亡,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這種蠶病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防止病害的蔓延,不使用病蛾的卵來孵化蟻蠶。這一方法迅速被養蠶人採納,效果顯著,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八、啤酒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投降。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暴行,巴斯德感到極度憤慨。他毅然將德國波昂大學頒發給他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退還,以示抗議。這場戰爭不僅毀壞了城市和學校,還使他的家鄉被德國占領。在國家遭受苦難的時刻,巴斯德深感責任重大,他想,他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的國家。

    在這個關鍵時刻,義大利向巴斯德伸出了橄欖枝,願意提供一棟住宅、一個實驗室和豐厚的薪酬,邀請他前往義大利進行研究。然而,巴斯德堅決拒絕了這一邀請。他認為在國家受難之際,不能因為個人生活的舒適而離開苦難的故鄉。他決定留在法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為國家服務。

    當時,法國的啤酒質量遠不如德國,這不僅影響了法國的啤酒產業,也損害了國家的聲譽。巴斯德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他攜家帶口前往法國南部的庫列爾蒙,在那裡的一家啤酒廠開始了啤酒防腐的研究。他從啤酒的酵母菌入手,發現啤酒變質的原因是由於混入了其他細菌。這些細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了有害物質,導致啤酒變酸或變味。

    巴斯德通過一系列實驗,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防止啤酒變質。他發現,只要將啤酒加熱到50-60攝氏度,保持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其中的有害細菌,而不破壞啤酒的品質。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也稱為低溫滅菌法。通過這一方法,法國的啤酒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甚至超過了德國的啤酒。這一成就不僅為法國啤酒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提升了法國的國際聲譽。

    在研究啤酒的過程中,巴斯德逐漸意識到微生物在許多疾病中的作用。1873年,他50歲時,被選為醫學科學院的院士(Académie de Médecine)。當時的醫學非常落後,施行的外科手術常常導致患者因敗血症而死亡。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懷疑傷口化膿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邀請巴斯德共同研究這一問題。

    巴斯德用實驗證明,傳染病和化膿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議將外科手術器具放在火焰上燒灼,以殺滅微生物。儘管這一建議在今天看來是常識,但在當時卻遭到了許多醫生的反對。大多數醫生仍然不相信巴斯德的學說,認為這不過是無稽之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斯德的理論逐漸被科學界接受,並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

    1876年9月,巴斯德代表法國出席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養蠶大會。他在會上詳細介紹了自己在蠶病和酵母菌研究中的成果,得到了大會的一致肯定。這次會議不僅提升了巴斯德的國際聲譽,還為法國的蠶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回國後,巴斯德拖著不太靈便的病體,又開始對炭疽病的研究。炭疽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不僅危害牲畜,也對人類構成威脅。巴斯德通過實驗發現,炭疽病的病原體是一種細菌,他成功地製備了減毒的炭疽桿菌疫苗,為防治炭疽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九、炭疽病

    1877年,法國東部地區爆發了嚴重的炭疽病疫情。炭疽病主要感染牛、羊等牲畜,偶爾也會感染人類。人類感染炭疽病通常表現為皮膚性炭疽病,感染部位會出現1-3厘米直徑的無痛潰瘍,中央有黑色壞死的焦痂,因此得名「炭疽病」。這一疫情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威脅了公共健康。當時,巴斯德已經是索邦大學的教授,他在調查雞霍亂時偶然發現,與空氣接觸的舊培養菌的毒性會變弱。這一發現給了他靈感,他認為這種減毒的細菌可能具有免疫作用,可以用來解決法國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巴斯德決定進行實驗,驗證這一假設。他從感染炭疽病並已死亡的動物身上抽取細菌,並在試管中培養這些細菌,使它們的毒性逐漸減弱。然後,他將這些毒性減弱的細菌注射到健康動物的體內。幾周後,他又將毒性強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同一隻動物體內。結果令人驚喜:這隻動物沒有患病,而與它同群的其他動物中有不少因感染炭疽病而死亡。這一實驗結果證明,注射過減毒細菌的動物獲得了抵抗炭疽病的能力。

    儘管巴斯德的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許多人仍然對其理論持懷疑態度。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觀點,巴斯德決定舉行一次公開實驗。1881年,他選擇了50隻健康的羊作為實驗對象。他將25隻羊注射了減毒的炭疽病菌,兩周後再將全部50隻羊注射了毒性強的炭疽病菌。巴斯德向觀眾預測說:「起初注射減毒炭疽病菌的25隻羊不會生病,而另外25隻沒有注射減毒炭疽病菌的羊將會死亡。」

    兩天後,一群觀眾聚集在草原上觀看實驗結果。結果正如巴斯德所預測的那樣,注射過減毒炭疽病菌的25隻羊安然無恙,而另外25隻羊則因感染炭疽病而死亡。這一公開實驗的成功不僅證明了巴斯德的理論是正確的,還為防治炭疽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巴斯德發明的預防注射方法,即通過注射減毒細菌來增強動物的免疫力,成功地打敗了炭疽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881年,巴斯德因這一貢獻被授予傑出十字獎章,這是對他科學成就的高度認可。同年8月,巴斯德在國際醫學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雞霍亂和炭疽疫苗的報告。與會代表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了對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家的衷心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國研究院院士(Académie Fran?aise),這是學者的最高榮譽。

    十、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種極其可怕的傳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傷後,也會患上這種疾病。每年,狂犬病在法國奪走了數百人的生命。當時,醫學界對狂犬病束手無策,既沒有疫苗,也沒有免疫球蛋白。為了應對狂犬病,人們採取了極端的措施,例如用燒紅的鐵棍烙燙傷口,認為火焰和高溫可以淨化一切,包括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然而,這種原始且殘酷的方法不僅無法治療狂犬病,反而常常加速患者的死亡。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隻病犬來到巴斯德的實驗室,請求幫助。巴斯德意識到,如果能夠研發出狂犬疫苗,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和助手們開始了一系列大膽且危險的實驗。他們首先採集了狂犬的唾液,然後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腦中,這些健康犬只果然很快發病死亡。通過多次實驗,巴斯德推斷出狂犬病病毒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的脊髓中。

    為了進一步研究,巴斯德從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無菌燒瓶中,使其乾燥。他發現,未經乾燥的脊髓極為致命,如果將脊髓研磨後與蒸餾水混合,注入健康犬只體內,狗會立即死亡。然而,將乾燥後的脊髓與蒸餾水混合後注入狗的體內,狗卻神奇地活了下來。巴斯德推斷,乾燥後的脊髓中的病毒已經死亡或變得非常微弱。基於這一發現,他將乾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製成疫苗,注射到犬只的腦中,然後讓這些接種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覆實驗,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沒有發病。巴斯德高興地宣布狂犬疫苗研發成功!

    1885年,一位幾乎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的9歲小男孩約瑟芬(Joseph Meister)來到巴斯德的實驗室門口,懇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當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巴斯德深知這是一場賭博,但他決定冒險一試。在10天內,巴斯德連續給約瑟芬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巴斯德都徹夜不眠地等待結果。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約瑟芬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安然返回了家鄉。這一消息迅速傳開,國內外的患者紛紛湧向巴斯德的實驗室,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們日夜忙碌,為患者提供治療。

    長期的過度工作嚴重損害了巴斯德的健康。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因腦溢血發作,倒在寫字檯上,舌頭麻痹,說不出話來。儘管如此,巴斯德仍然堅持工作。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國總統和各界人士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望著寬敞的實驗室和先進的設備,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悅。儘管他無法言語,但他的心中充滿了欣慰。

    1895年,巴斯德迎來了70歲生日。法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巴黎索邦大學的大禮堂座無虛席。約瑟夫·李斯特上前向巴斯德道賀,巴斯德由法國總統攙扶著走上主席台,受到了人們的敬仰。大會送給他一枚紀念章,上面刻著:「紀念巴斯德70歲生日,一個感謝你的法蘭西,一個感謝你的人類。」

    1895年9月28日,也就是他72歲時,他在親友及學生的環繞中於維倫紐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神話版三國  校花的貼身高手  娛樂帝國系統  網遊之劍刃舞者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22章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的科學革命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5s 3.8054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