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87章 腓特烈大帝如何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強國

    一、青年時代

    1712年1月24日,腓特烈二世出生於柏林,他的父親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被稱為「士兵國王」,為普魯士奠定了軍事統治的初步基礎。母親則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索菲·多羅特婭,這使得腓特烈從小接觸到了更為廣泛的歐洲文化。少年時期的腓特烈機敏、聰慧,富於音樂才能,尤其擅長吹奏長笛。他從母親那裡受到了法國文化的薰陶,對文學、藝術和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他的父親卻一心希望將他培養成一名軍人,竭力向他灌輸軍事和國家管理的知識。這種教育方式與腓特烈的個人興趣和性格產生了嚴重的衝突,導致父子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

    1730年8月,18歲的腓特烈決定逃離這種壓抑的生活環境,他計劃逃往英格蘭。然而,計劃在過境時被守軍發現,腓特烈被逮捕並立即送回柏林,隨後被父親囚禁在屈斯特林。在這次事件中,腓特烈的摯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因參與逃亡計劃而被斬首,腓特烈被迫觀看行刑過程,這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此後的一年裡,腓特烈一直被嚴密監視,雖然被允許參與一些政府的實際行政事務,但生活依然受到嚴格限制。他每周必須參加四小時的布道和禮拜,以此作為對他叛逆行為的懲罰。

    1731年8月,經過長時間的僵持,父子雙方終於達成妥協,矛盾有所緩和。腓特烈重新獲得了王位繼承人的身份,父子關係也逐漸恢復正常。為了鞏固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關係,1732年3月10日,腓特烈在父親的壓力下,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訂婚。儘管這場婚姻並非出於愛情,但腓特烈還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1733年6月10日,兩人正式完婚。然而,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腓特烈與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幾乎沒有共同語言,他們並未誕下子女,基本上處於分居狀態,只有在節慶場合才會一同出現。

    1734年,腓特烈被任命為一個步兵團的上校,駐紮在柏林西北的小鎮魯平。在這裡,他開始系統地學習軍事事務,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這段時間的經歷對腓特烈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從1736年到1740年,身為王儲的腓特烈在萊茵斯堡度過了四年相對自由的生活。在這段時間裡,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進行學習和研究。他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廣泛涉獵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寫出了《反對權術主義》一書,並於1739年在海牙出版。

    二、對奧擴張

    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成為普魯士國王。他將軍隊視為國家的基石,不惜以全部工業收入供養軍隊。他的軍費開支高達1300萬塔勒,占國民收入的4/5。腓特烈二世推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採用了新式募兵制度,為後來的義務兵役制打下了基礎。他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士兵們以玩忽職守為恥,以絕對順從為榮,寧願戰死也不臨陣脫逃。腓特烈二世對騎兵進行了改編,使其更適合速戰速決的戰術。他所創建的騎兵和炮兵戰術,後來在拿破崙時代被各國廣泛採用。腓特烈二世熱衷於研究戰略戰術,認為打仗的目的在於消滅對方力量,主張盡力選擇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分割敵軍,逐一擊破。他將「進攻」作為軍隊的特有精神,認為這是普魯士軍隊的優勢所在。

    腓特烈二世登基不久,奧地利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由其女瑪麗亞·特蕾莎繼位。腓特烈二世鄙視這位女皇,覬覦她的王位繼承權,特別是垂涎奧地利富庶的西里西亞省。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發動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當時,奧地利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疆域不斷擴展,但在歐洲樹敵甚多。西班牙、法國以及巴伐利亞和薩克森都與腓特烈二世結盟,因此普魯士一方的力量較強。腓特烈二世以精兵攻敵不備,輕而易舉地占領了西里西亞。然而,奧地利得到了匈牙利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很快遭到奧匈聯軍的有力還擊。面對不利戰局,腓特烈二世背棄了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等盟國,於1742年單獨與奧地利媾和,暫時退出戰爭。

    1744年,腓特烈二世再次發動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這一次,他依然採取突襲戰術,迅速占領了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然而,奧地利再次得到匈牙利和其他盟國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再次面臨強大的對手。1745年,腓特烈二世重演了單獨議和的故伎,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根據和約,普魯士獲得了土地肥沃、具有發展工業優越條件的西里西亞省,但作為交換,普魯士承認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洛林大公爵弗朗茨·斯特凡(即弗朗茨一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直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但腓特烈二世的普魯士王國早在1745年就退出了戰爭,作壁上觀。這一時期為腓特烈贏得了寶貴的十年和平建設時期。在這十年裡,腓特烈不僅繼續整軍經武,還大力發展經濟,為未來的七年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他還加強了國家的行政管理,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這些措施不僅增強了普魯士的國力,還為腓特烈二世贏得了「開明君主」的美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腓特烈二世的這些努力為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時,普魯士已經是一個軍事和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能夠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保持獨立和強大。

    三、七年戰爭

    18世紀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變得愈發嚴峻。腓特烈二世與英國締結了《白 廳 條 約》,承諾保護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一舉動極大地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與此同時,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一直懷有收復西里西亞的野心,她的首相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成功地聯合了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逐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了外交絞索。

    腓特烈二世意識到形勢的嚴重性,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1756年8月,他率軍進攻薩克森和波希米亞,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爆發。普魯士軍隊來勢洶洶,迅速取得了初期的勝利,打得奧地利措手不及。1757年5月的布拉格戰役中,奧地利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普魯士的軍事優勢似乎不可動搖。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普魯士的局勢逐漸惡化。1759年,奧地利在盟軍的支援下,特別是在庫涅爾斯道夫戰役中,給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帶來了沉重打擊。普魯士軍隊損失慘重,將領戰死者近百名,被擒者數十名,首都柏林一度被俄軍占領。普魯士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腓特烈二世的軍事天才似乎也難以扭轉戰局。

    1762年1月,正當普魯士軍隊四面受敵、瀕臨絕境之際,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突然去世。繼位者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狂熱崇拜者,他立即改變了俄國的外交政策,下令俄軍撤退,並與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這一突如其來的轉機為腓特烈二世解了燃眉之急,使普魯士得以喘息並重新組織力量。

    1763年2月15日,奧地利、普魯士和薩克森三國在胡貝圖斯堡簽署了《胡貝圖斯堡和約》。根據條約,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所有權得到了確認,這不僅鞏固了普魯士在中歐的強權地位,還使腓特烈二世的軍事才能和個人榮譽達到了頂峰。腓特烈二世因此被尊稱為「腓特烈大帝」,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歐洲廣受讚譽。

    《胡貝圖斯堡和約》的簽訂不僅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也為普魯士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夠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自身的勢力。腓特烈二世在戰後的重建工作中,繼續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使普魯士迅速恢復並超越了戰前的實力。他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改善了基礎設施,提高了農業生產力。這些措施不僅增強了普魯士的國力,還為後來的德意志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發展

    七年戰爭結束後,腓特烈二世將重心轉向普魯士的經濟復興。他深知戰爭雖然使普魯士在軍事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國家需要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此,他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管理體制,其特點是集中統一,講求實效。腓特烈二世親自掌控國家大權,對下屬機構的要求極為嚴格,不容許任何輕率和怠慢的行為。這種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管理與軍隊構成了普魯士的柱石」。


    在農業方面,腓特烈二世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法令。1763年,他發布了關於取消波美拉尼亞農奴依附關係的法令,旨在解放農民,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此外,他還頒布了禁止把農民驅逐出份地的命令,確保農民的財產權和土地繼承權。腓特烈二世還責成頑固的貴族允許流離失所的農民在戰爭中被侵占或已荒蕪的農民家園上定居下來,重新耕種土地。為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改良奧得河和納茨河的沼澤地,使之成為可耕地。政府還為農民提供牲畜,幫助他們修復住宅,重建村落,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在金融領域,腓特烈二世也進行了重要的改革。他分別設立了國家銀行和軍隊銀行。一切工業稅納入軍隊銀行,該行負責支付全部軍用開支,確保軍隊的資金需求得到滿足。其他款項則由國家銀行控制,用於國家的其他開支。著名的柏林銀行就是在這一時期創建的,它不僅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還促進了商業和金融活動的繁榮。此外,國家還控制了菸草、咖啡和鹽的銷售,通過壟斷這些重要商品的銷售,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腓特烈二世的這些經濟改革措施不僅提高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還增強了政府的財政能力。他通過對外奉行的掠奪政策和國內社會生活的條理化,使普魯士迅速興盛起來。例如,普魯士通過參與第一次瓜分波蘭,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資源,進一步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基礎。在國內,腓特烈二世推行了一系列社會和行政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減少了腐敗現象,增強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些改革措施使普魯士在短短几年內恢復了元氣,並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的重要強國。腓特烈二世的經濟政策不僅為普魯士的軍事實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還為國家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這些努力使普魯士在18世紀末期成為歐洲經濟和軍事上的雙重強國,為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和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瓜分波蘭

    1764年至1766年間,波蘭革新派在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的支持下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加強王權和改善國家治理。然而,這些改革引起了俄國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強烈反對。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對波政策得到了腓特烈二世的支持。1764年,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的同盟條約中明確規定,雙方堅決不允許「波蘭共和國喪失自由選王的權利並使之變為王位繼承制」,並在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來維護波蘭的現有制度和根本法。條約還規定,雙方將「用最有利的方式」保護波蘭的東正教徒和路德教徒,使他們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

    1766年,俄普兩國向波蘭提出了「異教徒問題」,通過駐華沙的大使要求波蘭議會通過非天主教徒與天主教徒權利平等的法案。俄國和普魯士的粗暴干涉引發了波蘭許多議員的激烈反抗,同時也加劇了俄國與奧斯曼、奧地利、法國的矛盾。

    1768年10月6日,俄土戰爭爆發。隨著俄國在對奧斯曼戰爭中的節節勝利,奧地利感到不安。俄軍的勝利直接威脅到奧地利在巴爾幹的利益,而俄國利用宗教問題對波蘭進行干涉,也可能引發奧地利境內東正教徒的不滿。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與俄國的衝突,而普魯士也不願意看到俄國過於強大,更不願承擔1764年俄普同盟條約中規定的在對奧戰爭中提供財政援助的義務。此外,普魯士急需兼併位於東普魯士和本土之間的一塊波蘭領土(格但斯克波莫瑞),以使普魯士領土連成一片。基於這些考慮,腓特烈二世在1769年2月首次提出了由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三國瓜分波蘭的建議。

    1769年夏和1770年秋,腓特烈二世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在尼斯和摩拉維亞的諾伊斯塔特舉行了兩次會晤,就瓜分波蘭的問題達成了默契。兩國君主決定迫使俄國放棄在巴爾幹的領土要求,並接受瓜分波蘭的建議。1771年7月,奧地利和奧斯曼在君士坦丁堡簽訂了同盟條約。眼看奧地利即將參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和主持外交事務的潘寧大臣為了避免俄國外交上的孤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對波蘭實行保護的政策,接受了普魯士提出的三國瓜分建議。

    1772年8月5日,俄、普、奧三國在彼得堡簽訂了瓜分波蘭的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三國瓜分了波蘭的以下領土:普魯士得到了波莫瑞地區(格但斯克除外)、赫翁諾省(托倫市除外)、馬耳博克省、瓦爾米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及一部分大波蘭地區和庫雅維地區,共計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58萬;俄國分得了西德維納河、德魯齊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地區(包括里夫蘭省、波洛次克省的北部、維帖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東南部)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面積共達9.2萬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奧地利分得了維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區(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爾省的南部)、加里西亞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和波多利亞、沃倫的一部分),共計面積8.3萬平方公里,人口265萬人。

    1772年9月18日,俄、普、奧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宣言,聲稱這次瓜分是為了「恢復波蘭的和平和秩序」。1773年5月,波蘭議會在三國的逼迫下,被迫批准了瓜分條約。1775年,三國又分別與波蘭訂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這次瓜分使波蘭喪失了30%的領土,人口減少了35%。瓜分前,波蘭領土面積為73萬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瓜分後,波蘭領土面積減少到52萬平方公里,人口減少到750萬。

    六、繼承糾紛

    177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糾紛。巴伐利亞邦的統治家族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選帝侯馬克斯·約瑟夫沒有子嗣,嫡系即將斷絕。奧地利看到了擴大自身勢力的機會,要求在馬克斯·約瑟夫死後訂立一個條約,承認哈布斯堡王朝對下巴伐利亞的要求,並要求明德爾海姆領地以及波希米亞在上普法爾茨的前采邑立即割讓給奧地利,不顧當地居民的異議。奧地利軍隊隨即占領了這些地區。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堅決反對奧地利的這一行動。他認為,如果允許奧地利擴大在德意志帝國內的地盤,將嚴重威脅普魯士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腓特烈二世於1778年7月率領軍隊進入波希米亞,以示對奧地利的強硬立場。在這場被稱為「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的衝突中,雖然雙方都動員了大量軍隊,但實際發生的戰鬥並不多,主要是小規模的交鋒。普魯士軍在這些小規模戰鬥中取得了勝利,顯示了其軍事實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作為俄國的同盟者,腓特烈二世希望獲得俄國的軍事援助。然而,俄國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並不希望看到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升級,而是希望充當這次王朝戰爭的仲裁人。她一面通過外交手段向維也納發出威脅性的宣言,要求瑪麗亞·特蕾莎「充分滿足德意志諸侯的正當要求」;另一面,俄國駐普魯士的代表以全權公使的身份,擺出一副代表俄國宮廷前來向德意志發號施令的架勢。根據普奧雙方的要求,俄國和法國一起作為調停人介入了這場爭端。

    1779年5月13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在鐵申簽訂了《切欣條約》。根據條約,奧地利放棄了對下巴伐利亞的要求,但獲得了面積不大卻很富裕的博格豪森地區。普魯士雖然未能完全阻止奧地利的擴張,但也成功地維護了自身的利益,避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俄國在這次調停中保持了與普魯士的良好關係,但也不允許普魯士通過這次衝突實際加強自己。

    1785年7月,腓特烈二世進一步鞏固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組織起了一個諸侯聯盟。這個聯盟由15個德意志邦國組成,目的是對抗奧地利的擴張野心,維護德意志各邦國的獨立和利益。

    七、因病逝世

    1785年8月,腓特烈二世淋雨後發燒,並由此患上了頭疼和哮喘。 [24]

    1786年8月17日凌晨 [19],腓特烈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皇位,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暗黑破壞神之毀滅  百鍊飛升錄  大官人  天道天驕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87章 腓特烈大帝如何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強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8254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