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03章 喬治三世:重塑王權與時代的輝煌與悲歌

    一、即位之前

    喬治三世於1738年6月4日在英國倫敦的諾福克府出生,祖父是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父親是威爾斯親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親是來自德意志蕭邦薩克斯-戈薩(Saxe-Gotha)的奧古斯塔公主。由於與國王喬治二世關係不佳,威爾斯親王和妻子被逐出了王宮。喬治三世比預產期早產了兩個月,大家普遍認為他可能活不長久,因此在他出生當天就接受了聖詹姆斯教區牧師的施洗。7月4日,牛津主教又為喬治三世進行了公開洗禮。喬治三世的教父是薩克森-哥達(Saxe-Gotha)公爵,教母是普魯士王后。

    喬治三世出生的第二年(1739年),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因為長期的貿易摩擦爆發了「詹金斯耳之戰」。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一名叫羅伯特·詹金斯的英國船長聲稱自己的耳朵在1731年被西班牙海岸警衛隊割掉,這一事件引發了英國民眾的強烈憤慨。隨後,英國在1740年又被捲入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時任首相羅伯特·沃爾波爾(Robert Walpole)不願也無力領導英國將戰爭繼續下去,因此宣布辭職。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英國內閣首相的大權最終轉移到了國務大臣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的手中。

    1751年,威爾斯親王弗雷德里克去世,喬治三世成為王位的法定繼承人。從小受父母及其私人教師約翰·布特(John Bute)的影響,喬治三世的思想中萌生了王權復興的意識,對祖父喬治二世的「遇事推諉」等政策以及輝格黨對英國的統治感到不滿,這也為他即位後對輝格黨的大清洗埋下了伏筆。1756年,喬治三世18歲生日時,他被賞賜可以住進聖詹姆斯宮,但在母親的勸說下拒絕了這一賞賜。

    同年,英國與法國之間因對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爭奪導致兩國矛盾日益激化,最終爆發了從1756年持續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英法兩國之間的較量,也是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關鍵戰役。

    二、恢復王權

    1760年,喬治二世去世,喬治三世登上王位,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此時,英法之間的七年戰爭尚未結束,英國內閣受控於威廉·皮特與紐卡斯爾公爵建立的輝格黨,國內也正處於反對輝格黨專權的保皇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時期。從小在英國長大的喬治三世經常被其母親教導要做一個掌握權力的真正國王,因此他對輝格黨的掌權感到不滿。他將首相視為國王意志的傳達者,希望能夠改變內閣僅僅是名義上的「國王的臣僕」的現狀。

    登位之初,喬治三世以英國人的身份向議會發表了就職演說,淡化了自己與德國漢諾威的關係。即位之後,喬治三世秉持「恢復王權」的思想,開始組建「國王之友」派政治力量,為實現王權的集中做準備。當時,由於輝格黨的長期執政使得英國長期處於連年戰爭的狀態,招致了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的不滿,進一步增加了支持國王的力量。18世紀上半葉的王政復興思潮也為喬治三世復興王權提供了話語基礎,一些失勢的保王黨和托利黨貴族發表言論或著書立說,表達對輝格黨的不滿,希望藉助君主的力量改變這種局面。

    為了維護國內政局穩定,喬治三世採取了步步為營、逐個擊破的方式,逐步摧毀輝格黨的優勢局面。1761年,喬治三世任命自己的私人教師約翰·布特為內閣國務大臣。這時,輝格黨內部在戰爭政策上出現了分歧:財政大臣紐卡斯爾公爵主張進行和平外交,而國務大臣皮特則主張通過戰爭來開拓英國的海外市場。新晉的國務大臣布特入閣後便宣布了自己的反戰立場,與紐卡斯爾公爵形成聯合。最後,孤立無援的皮特於同年10月5日辭職。內閣長期被輝格黨兩大派(皮特派和紐卡斯爾派)聯合控制的局面宣告終結。

    雖然紐卡斯爾公爵與布特都贊成停止對外戰爭,但兩人對何時停止戰爭產生了分歧。由於國王喬治三世支持布特,內閣多數成員為討好國王也都站到了布特這邊。1762年5月,紐卡斯爾公爵因受到排擠辭去了財政大臣的職位。之後,布特被任命為內閣首相,布特內閣成立,標誌著輝格黨的優勢開始終結,也是喬治三世確立個人統治的第一步。

    為了進一步控制議會兩院,喬治三世將貴族冊封權和官職任命權用到了極致。他不斷冊封自己的親信為貴族,安排他們進入上議院,又在下議院培植忠君勢力;還在內閣里任命自己看中的官員。通過這些手段,喬治三世初步建立了個人的統治,在議會中形成了一個「國王之友」派。內閣中少數存在的輝格黨人士在思想上也開始向「國王之友」派轉化。內閣中多為忠君且無黨派的貴族,以及一些主張強化王權的托利黨貴族,輝格黨失去了對內閣的控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頻繁換相

    在喬治三世統治的早期,英國政治舞台頻繁上演著內閣更迭的戲碼。1763年,隨著七年戰爭的結束和《巴黎和約》的簽訂,英國首相布特因處理內政不善,特別是在開徵「蘋果酒稅」上引發的全國性抗議浪潮中,被迫辭職。這一事件標誌著喬治三世個人統治的一次挫敗,也讓他意識到首相人選需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議會支持。

    隨後,喬治三世開始嘗試在輝格黨中尋找合適的首相人選。格倫維爾和羅金漢先後上台,但兩人的政府都未能逃脫短命的命運。格倫維爾政府因應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力,特別是北美殖民地徵稅問題引發的抗議,最終在議會反對派的活動下垮台。羅金漢政府則因對北美殖民地採取懷柔政策,廢除《印花稅法》導致政府分裂,最終在喬治三世與皮特派組建新政府的談判中解散。

    皮特上台後,試圖組建一個超黨派的政府,但這一理念並未能彌合政治分裂。皮特因健康問題逐漸退出政治舞台,而政府為徵收北美殖民地商品進口稅制定的《進口稅法》更是引發了內閣的公開分裂,最終迫使皮特再度辭職。

    在皮特辭職後,格拉夫頓上台組建了一個過渡政府,但因支持議員威爾克斯而被指責濫用權力,最終不堪壓力辭職。這一系列頻繁的內閣更迭,反映了喬治三世在追求建立穩定忠君政府過程中的艱難探索。


    直到18世紀70年代初,諾斯勳爵憑藉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對王權的尊重,獲得了喬治三世的信任,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王之友」政府。

    四、王權危機

    諾斯政府成立後,喬治三世給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將君主的官職任命權交予其支配。諾斯也非常清楚:只有明白君主意圖的首相才是真正的首相。諾斯與喬治三世之間結成了真正的同盟:君主利用個人的影響力以及特權支持首相,首相及其領導的內閣也堅定貫徹君主的意志。因此,諾斯領導的「國王之友」政府維持了12年之久。

    在諾斯政府執政的前5年中,推行的是一種緩和政策。在政治方面,釋放了監禁中的威爾克斯,並於1774年允許威爾克斯再次當選議員進入下院,平息了一些激進派的不滿。在經濟方面,政府推行財政平衡政策,土地稅保持不變,對奢侈品開徵新稅,以逐步縮減高額的國債。在外交方面,政府執行對歐洲的不干涉政策,並為緩和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廢除了《進口稅法》,僅保留象徵性的茶稅,這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北美局勢。

    然而,18世紀70年代中後期,北美獨立浪潮興起,其引發的戰爭導致了國內政治危機,最終使喬治三世的個人專政統治未能長久。1773年底,波士頓發生了傾茶案(The Boston Tea Party),使得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速激化。喬治三世力促諾斯政府採取強硬措施進行鎮壓。諾斯政府不顧輝格黨的反對,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派出軍隊鎮壓「茶黨」,引發了面對面的武裝衝突。隨著大陸會議的召開及《獨立宣言》的發布,北美走向了與英國對抗並謀求獨立的道路。面對北美時局,英國議會內部產生了分歧,多數人與喬治三世一致,認為英國應當訴諸武力,但羅金漢、皮特等輝格黨人則反對對北美的高壓政策。輝格黨政治家攻擊政府、反對戰爭的言論開始侵蝕諾斯政府的根基。

    隨著1777年10月英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的慘敗,內閣及議會中的反政府力量開始抬頭,不少議員放棄了對政府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1778年諾斯勳爵提出了辭職,但由於喬治三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繼續推進對北美地區的戰爭政策,因此拒絕了諾斯的辭職請求。最終,在君主的支持下,諾斯政府搖搖欲墜地又堅持了幾年。

    為了解決北美戰爭中的兵員枯竭問題,英國議會於1778年通過了《羅馬天主教解放法》,規定天主教徒只需簡單向國王宣誓效忠即可參軍。這引起了新教徒的不滿,各地成立了多個以廢除該法為目標的「新教聯合會」(Protestant Association),喬治·戈登(George Gordon)成為倫敦地區聯合會的領導人。1779年,英國約克郡鄉紳、地主等各階層向議會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請求限制王權,反對王權的過度擴張,抵制王權對政府及議會的影響力。一年後,這次請願活動波及到了全國,有24個郡舉行了類似的請願運動。這意味著鄉紳這支傳統上支持王權的力量也加入了反對派的行列中,大大動搖了喬治三世的個人統治。

    北美戰爭一再扭轉英國國內政局,1780年初,除了最保守的「國王之友」外,幾乎所有的政治勢力都站到了君主及其政府的對立面。1780年6月2日,戈登在倫敦的聖喬治廣場集結了6萬名支持者,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請願活動,他們向威斯敏斯特宮挺進。由於議會在是否接受請願書的問題上一直拖延不決,導致請願活動很快演變成一場社會下層參加的暴亂。為了平定暴亂,政府和議會暫時彌合了分歧,調動軍隊成功平定暴亂。但這場暴亂的發生反映出倫敦下層民眾對政府政策的不滿,民心的喪失加速了諾斯政府的垮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1780年的「戈登暴亂」,不僅是英國社會對議會1778年法案的公然反對,也是對喬治三世復辟專制的全面回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優勢正在逐步顯現,君主專制從此開始從英國政治舞台逐步淡出。1781年11月,英軍主力在約克鎮敗降的消息傳到國內,英國國內各社會階層都極為震驚。最終,因喬治三世拒絕停止戰爭,導致英軍在北美戰爭中遭到全面潰敗。北美戰爭的失敗給了諾斯政府最後一擊,也使得喬治三世個人失去了統治的社會基礎。1782年3月18日,諾斯政府最後垮台,喬治三世只好再次任命羅金漢上台組閣。

    新內閣由羅金漢與謝爾本(Sherborne)聯合組建,羅金漢在內閣中占主導地位。然而幾個月後羅金漢去世,謝爾生成為內閣首相,這引起輝格黨中其他派系的不滿。1783年,謝爾本政府締結了關於英美停戰的《巴黎和約》,在下議院遭到廣泛的質疑。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巴黎和約》的簽署、北美殖民地的失去,使喬治三世的威望被進一步動搖。面對強大的壓力,謝爾本內閣最終垮台。

    五、淡出政治

    1783年12月,波蘭特內閣政府提出《印度法》(Indian Bill)草案,旨在限制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將其對屬地的管治權及殖民地官員的任命權轉移到英國政府任命的委員會手中。然而,人們發現這個委員會中大多數都是福克斯派和諾斯派的人,其中還有諾斯的兒子。在法案提交上議院表決時,喬治三世公開反對,最終《印度法》在君主的強硬表態下被上議院否決。1783年12月18日,在福克斯、諾斯還未做出反應時,喬治三世便宣布解散內閣,幾天後便任命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組建內閣。以小威廉·皮特為首的托利黨上台,標誌著喬治三世後期統治的開始。對於喬治三世來說,他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來任命政府大臣,議會仍然與王權合作,這些都使英國政治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穩定。小皮特上台後,喬治三世的政治壓力減輕了許多,得以開展更多其他領域的活動,比如在農業上鼓勵人們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糧食產量,頻繁地參與各種公共活動與民眾交流,利用閒暇時間 培 伴 自己的子女等。

    1783年之後,喬治三世的政治影響力逐漸下降,但他卻日益受到國內民眾的愛戴。以王室為中心的儀式、慶典、節日等公眾活動廣泛流行,國王喬治成為不列顛民族的象徵和民眾愛國熱情的焦點。《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在倫敦劇院上演多達90場以上,並且在19世紀初被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視為國歌。1786年之後,喬治三世在媒體中的形象被更多地描繪成一位親切而樸素的鄉間農民。1789年以後,喬治三世則日益被報紙刻畫為聖喬治、約翰牛,被看作國家的守護者和象徵。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及此前的北美獨立戰爭,都掀起了廣泛的思潮激盪,讓持有保守主義立場的英國政府感到危機。拿破崙上台後對歐洲的征服,嚴重衝擊了英國此前建立的歐洲均勢體系。1793年至1807年之間,喬治三世雖仍處於王位,但已不再實際掌控內閣。以小威廉·皮特為首的英國內閣,在此期間同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歐洲國家組織了反法聯盟,向法國發起挑戰。在七次反法聯盟中,英國在特拉法爾加戰役中取得巨大勝利,徹底打破了拿破崙的海上封鎖計劃。1813年,英國在維多利亞戰役中取得勝利,俄普奧聯軍在萊比錫戰役中也給法國造成重創。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瓦解,拿破崙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6月18日,反法聯軍在滑鐵盧與法國進行決戰,最終擊敗了拿破崙。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主導重新構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格局——維也納體系,以維護自己的海上霸權。這一體系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和條約,重新劃分了歐洲各國的疆界,確保了各大國之間的力量平衡,防止任何單一國家再次威脅歐洲的和平與穩定。

    六、久病離世

    喬治三世統治後期逐漸淡出政治,日子比較清閒,開始研究植物學。然而在1788年的一場大病後,喬治三世的身體便每況愈下,精神狀態也出現了異常,王后將他轉移到倫敦郊區的小鎮療養。在小鎮裡,喬治三世雖然一度恢復了的神智,但卻很難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後來的研究人員從喬治三世出現的脈搏過速、嚴重皮疹、兩眼充血、兩腳浮腫、尿呈紅色等症狀的分析,認為國王得的是一種罕見的卟啉病。1810年,喬治三世開始出現精神錯亂,已經不適合統治國家了。於是從1811年開始,喬治三世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四世(George IV)擔任攝政王,處理相關事務。1820年,喬治三世病情加重,最終於1月29日離世,享年82歲。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靈域  校花的貼身高手  暗黑破壞神之毀滅  天道天驕  大官人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103章 喬治三世:重塑王權與時代的輝煌與悲歌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8211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