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章 尚可喜:從明軍副將到清初三藩之一

    一、從軍明朝

    尚可喜的早期生涯充滿了波折和轉折。出生於遼東海州的尚可喜,原本是農民家庭的一員。然而,隨著後金勢力的不斷擴張,尚可喜和他的父親尚學禮為了躲避戰亂,不得不離開家鄉前往遼西松山避難。在這期間,尚可喜的母親不幸在戰亂中去世。為了生存,尚學禮加入了遼東巡撫王化貞的部隊,之後跟隨毛文龍到了皮島。尚可喜也在天啟三年(1623年)加入明軍水師,並在次年前往皮島尋找父親,被毛文龍收為養孫,並賜名為永喜。

    父子團聚不久,尚學禮在一次戰鬥中陣亡,毛文龍便將尚學禮的部隊交由尚可喜統領。明崇禎四年(1631年),皮島發生了兵變,東江總兵黃龍被拘禁,沈世魁暫時掌管了兵權。尚可喜得知消息後迅速返回皮島,鎮壓了這次兵變,殺死了耿仲裕、王應元等兵變的領頭人,並幫助黃龍恢復了職務。為了表達感激之情,黃龍立即提拔尚可喜為游擊。

    緊接著,明朝內部發生了吳橋兵變,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占據了登州,對抗明軍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黃龍派遣尚可喜和金聲桓去安撫東江諸島,並驅逐了叛黨的高成友。不久之後,明軍收復了登州,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亡海上,尚可喜奉命率領艦隊前去攔截。然而,由於遭遇颶風,尚可喜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他登陸登州後被明將祖大弼誤認為是叛軍,幸好黃龍及時解救,才得以回到旅順。

    由於在平定叛亂中的出色表現,尚可喜被升任為副將,並負責駐守廣鹿島。然而,命運再次對他開了玩笑。同年七月,已經投奔後金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帶領後金軍隊攻陷了旅順,黃龍兵敗自殺。留在旅順的尚可喜的妻子、妾室以及家中侍婢數百人,為了不落入敵手,紛紛投水自盡,這場悲劇給尚可喜帶來了極大的心理打擊。

    二、渡海歸金

    尚可喜在經歷了皮島兵變和旅順失守等一系列事件後,其命運發生了重大轉變。黃龍死後,沈世魁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東江總兵。由於尚可喜曾鎮壓皮島兵變,導致沈世魁一度失去了權力,因此沈世魁對尚可喜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明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沈世魁設計誘騙尚可喜前往皮島,企圖以此機會加害於他。這一陰謀被尚可喜的部下許爾顯等人察覺,尚可喜意識到自己身處險境,於是萌生了離開明朝、投奔後金的想法。

    尚可喜隨後派遣許爾顯、班志富等人前往瀋陽,與後金方面接洽。這一消息傳到皇太極耳中,他非常高興,甚至大呼「天助我也」,並賜尚可喜的部隊名為「天助兵」。

    明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利用新年聚會的機會,逮捕了副將俞亮泰、仇震泰,隨後率領麾下的軍隊掠奪了廣鹿、大小長山、石城、海洋等五個島嶼,帶走了一萬餘名軍民以及大量的軍需物資。二月,尚可喜帶著麾下的將領和這些軍民,攜帶各種武器裝備,乘船渡海歸順了後金。

    同年四月十日,尚可喜抵達盛京(今瀋陽),皇太極親自出城三十里迎接,給予了與孔有德、耿仲明相同的尊貴待遇。皇太極高度讚揚了尚可喜的決斷力和對時局的準確判斷,稱讚他「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為了表示歡迎和信任,皇太極賞賜了尚可喜無數珍寶,並發還了此前後金所俘虜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27人。作為回報,尚可喜被授予總兵官之職,並被納入漢軍鑲藍旗。

    三、封王從征

    尚可喜在歸順後金後,逐漸成為清朝早期的重要將領之一。隨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尚可喜的地位也隨之提升。明崇禎九年(1636年),也就是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為了表彰尚可喜等人的忠誠與貢獻,將孔有德封為恭順王、耿仲明封為懷順王、尚可喜封為智順王,這三位被稱為清初三順王。同時,皇太極還將海州賜給尚可喜作為封地,允許他將家眷和舊部安置在此,這表明了他對尚可喜的高度信任和禮遇。

    同年十二月,尚可喜跟隨皇太極出征朝鮮。此次遠征朝鮮的目標是為了削弱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並迫使朝鮮與清朝結盟。在此次戰役中,清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同意與清朝結盟,並承諾不再支持明朝。尚可喜在這次征伐中表現突出,為清朝在東北亞地區確立優勢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也就是清崇德七年,尚可喜繼續為清朝立下赫赫戰功。這一年,他在松錦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松錦之戰是明朝與清朝爭奪遼東地區控制權的關鍵戰役之一。尚可喜跟隨清軍進攻松山、杏山等地,這些地區是明朝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據點。在這一系列戰役中,尚可喜指揮有方,不僅展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還立下了顯著的戰功,為清軍最終攻克這些戰略要地起到了關鍵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同年,清朝為了加強軍事組織和管理,設立了八旗漢軍,尚可喜被編入漢軍鑲藍旗。這一舉措不僅是對尚可喜個人能力的認可,也體現了清朝對漢族將領的重視以及對漢族士兵的整合。通過將尚可喜這樣的漢族將領納入八旗體系,清朝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並為後來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入關南下

    隨著清朝的建立和對中原的征服,尚可喜等三順王在清軍南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順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與其他兩位順王隨同清軍入關,參與了對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政權的追擊行動。他們首先追擊李自成至望都,隨後與吳三桂一同隨英親王阿濟格沿長城而下,占領了李自成侄兒李錦所據的延安。接著,他們出武關進兵至湖廣、江西,繼續追擊李自成的殘部。李自成最終在九宮山被殺,尚可喜等人大軍班師回朝,奉命回到海州。

    順治三年(1646年),尚可喜與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一同進攻湖南。經過一番激戰,他們成功地占領了湖南全境,並在順治五年(1648年)班師回京。

    順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被改封為平南王,並被賜予金印和金冊。同年,尚可喜與靖南王耿仲明攜家眷和舊部共約2萬餘人進軍廣東。他們的行軍路線從天津、登州出發,經武昌、岳陽、南雄、韶州、英德、清遠,最後直抵廣州城下。在行軍途中,由於部下違反軍紀,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其子耿繼茂接替了他的職位,兩路大軍從此統一由平南王尚可喜指揮。

    順治七年(1650年)二月,大軍抵達廣州,迅速攻占了周邊地區。南明永曆帝被迫逃亡梧州。然而,南明兩廣總督杜永和(原為李成棟麾下副將)拒絕投降,尚可喜等將領對廣州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圍困。最終,在十二月攻下了廣州,俘虜了范承恩等人,並處決了六千餘人,剩餘的人被驅趕到海邊,許多人溺水身亡。這一事件被稱為「庚寅之劫」,據記載,廣州城內有七十萬人遇難,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男性。這場血腥的屠殺,不僅標誌著清軍對廣東地區的完全控制,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場慘重的人道災難。


    五、藩屏廣東

    尚可喜在攻破廣州之後,成為了清朝在廣東地區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日,廣州城破的第二天,尚可喜進城,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局勢。他首先下令停止屠殺,保護府庫和官方檔案,派人守護郡學內的祭器,以防丟失,並發布檄文安撫各地的官員和士兵,很快,周邊的州縣相繼歸順。尚可喜在廣州開設府邸,並開始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尚可喜致力於鞏固清朝在廣東的統治。順治十年(1653年),他擊敗了南明將領李定國,隨後又平定了潮州叛將郝尚久。順治十一年(1654年),尚可喜再次在新會擊敗李定國,這些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清朝在廣東的地位。

    尚可喜駐守廣東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維持社會秩序和發展地方經濟。他積極重建禮樂文教,安撫那些在明朝滅亡後不願效忠清朝的知識分子和士紳。他還注重農業生產,鼓勵農業發展,並捐贈資金用於建造佛寺,為那些在明末選擇出家的學者提供庇護之所。值得注意的是,尚可喜並沒有像其他一些清朝將領那樣實施圈地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民眾的負擔。

    在對外政策方面,尚可喜既要面對來自沿海的抗清勢力,如鄭成功領導的力量,又要處理朝廷的禁海政策。他曾經上書朝廷,請求取消遷界禁海的命令,但未獲得批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採取強硬手段來鎮壓沿海地區的反抗活動。

    在經濟方面,尚可喜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措施,他控制了鹽業、礦業以及其他貿易活動,從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據稱,他每年能從這些活動中獲取數百萬兩白銀的收入,這讓他成為了當時最富有的人之一,有「平南之富,甲於天下」的說法。

    六、堅拒叛清

    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尚可喜因身體原因首次向朝廷提出退休返回遼東的請求,但被順治皇帝以廣東尚未完全平定為由拒絕。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上疏請求退休,並提出讓其長子安達公尚之信接替自己鎮守廣東。這一次,康熙皇帝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但由於朝廷認為尚之信難以駕馭,決定撤銷尚可喜的藩王地位,撤藩的決定引發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爆發時,平西王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反清,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等地紛紛響應,連同靖南王耿精忠也加入叛亂行列。此時,尚可喜雖然年邁且身患疾病,但他堅決拒絕參與叛亂,繼續效忠清朝。康熙帝見此情況,命令尚可喜留守廣東,並晉升其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三藩之亂期間,廣東地區面臨嚴重的威脅,尚可喜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廣東內部出現了不少將領響應吳三桂的號召,如劉進忠、祖澤清等人舉兵叛亂,沿海群島也紛紛起事;另一方面,廣東之外的省份幾乎都被叛軍控制。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尚可喜堅守廣東,有效地牽制了叛軍主力,使其無法全力北上進攻清朝的核心區域。

    在此期間,廣東曾數度陷入危機之中,清廷派遣援軍進入廣東,但兩次在江西受阻。廣東的十個郡中已有四個失守,廣州城也岌岌可危。為了激勵士氣,尚可喜甚至準備好了自殺的方案,以防城市落入敵手。為了表彰尚可喜的忠誠,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

    在這一時期,尚可喜不僅需要抵禦外部叛軍的進攻,還要平定內部的叛亂。廣東各地頻繁出現叛亂,如博羅、河源、長寧、增城、從化等多個縣相繼發生叛亂。為了應對這些危機,尚可喜不得不分兵平叛,確保廣東地區的穩定。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尚可喜意識到自己的日子已經不多,於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在廣州鎮海樓上召集畫師,為自己繪製了七幅肖像畫,以此作為留給後人的紀念。尚可喜的堅定立場和對清朝的忠誠為平息三藩之亂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清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七、軟禁而死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趁父親年老體弱之際,發動兵變圍困了其父的府邸,奪取了廣東的最高指揮權,並宣布響應吳三桂的叛亂。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尚可喜感到極度震驚與悲憤,他一度想要懸樑自盡,但在身邊人的阻止下才得以倖免。尚可喜深知自己效忠清廷的決心與家族的命運,因此對於兒子的背叛行為感到痛心疾首。

    尚可喜的身體狀況本就因年邁及病痛而日漸衰弱,這次事件更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雖無力阻止兒子的行為,但仍然在內心深處保持著對清廷的忠誠。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去世,享年73歲。

    在他臨終前,原本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的尚可喜突然清醒過來,睜開眼睛說:「我受了清朝三代皇帝的恩寵,如今到了這個地步,卻無法親手清除叛逆,實在是死有餘辜!」他命令兒子們取來皇太極當年賜予他的官帽和官服,穿戴整齊後要求他們將自己扶起來,面向北方叩頭致意,表達了他對清朝歷代君主的忠誠和敬意。他還吩咐兒子們在他死後一定要將遺體運回海城安葬,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夠繼續侍奉先帝。說完這些話後,尚可喜便離開了人世。

    康熙皇帝得知尚可喜去世的消息後,深感哀痛,並給予了尚可喜「敬」的諡號以示尊敬。按照當時的習俗,尚可喜的棺木暫時安置在廣州的大佛寺內。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也就是尚可喜去世五年後,他的靈柩才被送回海州鳳翔山安葬。後來,尚可喜的墓地又被遷往今天的遼寧省海城市八里鎮大新村的文安山。

    結語

    儘管尚可喜在生前曾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乾隆年間,清朝官方編纂的《貳臣傳》中仍將他列為「貳臣」,即指那些曾經效忠明朝而後投降清朝的官員。這種做法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於這些官員忠誠度的質疑,以及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判。然而,尚可喜在三藩之亂中的表現,尤其是他晚年堅持效忠清廷的態度,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正面的形象。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第22章 尚可喜:從明軍副將到清初三藩之一  
相關:    奧術神座  天道天驕  大官人  不滅武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22章 尚可喜:從明軍副將到清初三藩之一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7s 3.8189MB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