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之後,劉和就命令趙雲部,將晉國除了上黨以外大大小小的地方全部占為己有。並且也讓趙雲留了106師去卑所部鎮守并州的北大門。自己帶著107師108師將要去劉和薛仁貴等人,會師太原。
在晉國沒有稱帝之前,并州的治所本是晉陽城,但是稱帝之後,陳宮發現晉陽的發展潛力,並不如太原來的合適,於是乎,就定都太原,但沒想到,會被薛仁貴騙開了城門。
劉和的目的很明確,以換俘的名義,進軍上黨,上黨只是一個郡,而且也不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個時候人數的優勢就能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以強勢的姿態收攏除晉陽以外的地區,當然,壺關這個地方也不會放過。
壺關,是上黨的門戶,說是東大門也行,說是南大門也並無不可。過了壺關可以南下到達司州,亦可以到達燕國(冀州)的都城鄴城,拿下上黨,就等於在袁紹身邊放了一把刀,他不可能不防。
……
上黨。
「奉先,按時間來推算,丞相此時應該快到燕國了吧。」
「應該吧,管他作甚。」呂布打心眼裡不贊成陳宮的做法。
前些日子,呂布與陳宮商議之後如何破敵,呂布自然建議去攻打劉和,作為猛將的他,有著自己的傲氣。
而陳宮反其道而行之,說明無論如果以整個上黨之力,絕對不是劉和的對手,而最好的求助對象,就是袁紹。
袁紹如果能出兵援助,那劉和確實沒有機會拿下上黨,不過這樣一來恐怕會受制於袁紹,以呂布現在的心態,那就是丁原已死,現在的軍權都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說袁紹來出兵了,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恐怕袁紹會搶了自己的風頭。
「奉先,我覺得還是軍師做的對,不管怎麼說,以我們的實力,守不住的話,那麼有袁紹的支持,至少糧草的問題我們能簡單的解決。」經過上次薊都一次失敗的張遼,深感愧疚,考慮問題是越發的全面了起來,正在朝著一個統率型的將領蛻變著。
「文遠,算了。」呂布也懶得和張遼說,直接回到了家中。
……
燕國。
「陛下,如今劉和的大軍以向上黨聚攏,估計他們拿下上黨之後的下一步動作,恐怕是要兵臨我燕國了。」沮授一身青色長袍,面相看上去確實有著一個文士的樣子。
「公與,你的意思是要我們支援呂布?」袁紹一臉詫異道
「陛下,上黨與我鄴城僅有一山之隔,如果劉和拿下了上黨,勢必會向我們進攻,正面進攻也就罷了,就怕劉和不聲不響的拿下了上黨,就會導致讓我們鄴城面臨威力,這是直搗黃龍,不得不防。」
「行了,沮公與,你就不要在陛下面前危言聳聽了,先不說有太行山的阻擋,呂布是劉和能輕易拿下的嗎,不管怎麼說,呂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猛將。更有陷陣營這一大利器。」說這話的是郭圖。
袁紹集團內部分為三大派,河北派、汝穎派、南陽派。這三派在袁紹集團的興起和衰落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南陽派是最早跟隨袁紹的一派,從袁紹起家的時候就跟著袁紹,比如許攸、逢紀,是袁紹集團中的元老。後來袁紹奪了冀州,韓馥手下大部分投了袁紹,這些人主要來自韓馥的老家潁川,比如淳于瓊、郭圖、荀諶、辛毗、辛評等,他們形成了袁紹陣營中的潁川派。袁紹入主冀州後,為穩固在河北的勢力,又大肆拉攏和任用原先被韓馥壓制的河北人,他們形成了河北本土的河北派,代表人物有沮授、顏良、文丑、張郃等。
「陛下如今魯國北部已經盡在我們掌握之中,還剩下東萊郡,北海國,城陽郡三郡掌控在劉備手中。以劉備的實力,不出數月,我等將輕易拿下魯國,到時候陛下在反過頭來征討劉和,這樣豈不是更好。」郭圖又是娓娓道來。
「郭圖,劉建德不容小視,劉建德自十六歲就開始出征匈奴,幾乎每戰必勝,如果不把他重視起來,恐怕我燕國危矣。」沮授自然不懼郭圖。
沮授對燕國各派系實在是無力而為,在內心深處鄙視著他們,郭圖,逢計,許攸這些人,在他的眼裡全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人。
「行了,公與,事情沒你說的那麼嚴重吧,我燕國怎麼說也帶兵二十萬,難道會怕劉和。」袁紹稱帝後,雖然沒有像歷史那樣壞招頻出,但是每走的一部路確實越來越略顯拙劣,這一切都源於內鬥的結果。
想起來《三國志》上,曾經對袁紹這樣評價:「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在歷史上,一開始三派由於面臨公孫瓚、曹操等集團的威脅因此矛盾並不明顯,但隨著袁紹統一四州安定下來後,三派的矛盾開始激化。儘管袁紹看上去如日中天,勢力強大,但內部卻如同一盤散沙,三派明爭暗鬥,勢如水火,很多前來投靠的人才認為袁紹不能成事,所以都走了,比如這兩位大佬,荀彧和郭嘉。
正是由於三派著代表不同派系的利益,因此三派互相拆台,斗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田豐、沮授多次向袁紹提出良策都因遭到其他兩派的破壞而導致「流產」,直接導致了袁紹在戰略上的失誤,造成了官渡戰敗的自食惡果。而在官渡之戰中,關鍵人物許攸投靠曹操也是三派內鬥的結果,因為掌管後方的審配揭發許攸家人犯法的事,逼得許攸不得不逃跑。袁紹集團人才不少,但是確是一盤散沙,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遇上梟雄曹操要是能贏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