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武鄉縣(今渭南大荔縣)。
于謹就任華州刺史後,在州城華陰城內接管了刺史府後,就立刻領著一大票手下來了武鄉縣。
這可把武鄉縣長給嚇壞了,武鄉原本是個上縣,上縣的長官是縣令,是七品的文官,有正品的佐官兩人。
但是這位武鄉縣令的運氣很不好,他到任華州後沒多久,就因為關中長時間的動亂,武鄉縣的人口流失嚴重,從上縣變成了下縣。
下縣的長官是縣長,九品,不設佐官,
這位孫縣令雖然官品沒降,但是從縣令變成了縣長,變成了光杆司令。
後來華州一度被胡琛攻破,孫縣長還算是盡責,領著武鄉縣內百姓死守縣城三個月,耗走了圍城的叛軍。
在蘇澤控制華州後,這位孫縣長在當地官聲還不錯,工作能力還可以,就被留任了下來。
于謹這位新任刺史駕臨小小的武鄉縣,孫縣長萬分的惶恐,生怕自己哪裡不妥當,開罪了這位高平郡公身邊的重臣。
好在于謹並不是來為難他這個小小的縣長的,在于謹抵達後不久,武鄉縣就來了一支龐大的工匠隊伍。
今天天氣不錯,孫縣長跟隨于謹,來到了黃河邊上。
「州牧,這就是古渡口的原址。」
北魏不設州牧,但是地方官員依然會用州牧來稱呼一州刺史,以顯示對上官的尊重。
孫縣長思來想去,認為于謹是來重建渡口的,倒是也做了不少的功課。
武鄉縣原本是繁華的上縣,就是因為它對岸就是蒲津渡,這裡是黃河貿易和交通樞紐,曾經縣城裡都是往來的商賈。
但是在北海王元顥擔任華州刺史的時候,為了保障洛陽的安全,元顥下令拆毀了黃河西岸,也就是武鄉縣的渡口設施,從此在這裡無法再停靠大船,只能通過民船漁船往來,武鄉縣就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
孫縣長也很激動,如果能夠重建渡口,自己未嘗沒有從縣長變成縣令的機會。
可是于謹似乎對渡口舊址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是站在黃河邊上,看著流淌的黃河水,眺望黃河對岸。
而于謹帶來的工匠,也都在黃河邊上搗鼓著,他們拿出一些孫縣長根本看不懂的儀器,嘴裡說著孫縣長聽不懂的話。
一行人從大清早忙到了日上三竿,最後一名工匠站在于謹身邊說道:
「於刺史,就是這裡了。這裡是最適合造橋的地方了。」
于謹連連點頭。
他也很疑惑蘇澤是從哪裡搜羅的這些巧匠,這位名叫蘇春的造橋工匠,手藝確實精湛,就是每次提出的工程都太過驚世駭俗。
比如蘇春曾經提出,要在當年破六韓拔陵渡鑄造浮橋,讓六鎮遺民逃入夏州的地方建造一座永久性的浮橋,溝通黃河南北兩岸。
這個計劃當然被蘇澤拒絕了。
理由是如今北方不寧,建造浮橋耗時耗力,最後還可能成為北方遊牧民南下的通道,實在是得不償失,等五原城建立起來,能控制住北方防線的時候再造也不遲。
接下來,蘇春消停了一陣子,然後又在工部曹來了一把大的!
他建議在華州武鄉縣,和對岸的蒲板津之間,修建一座永久性的木質浮橋!
作為政事堂參知的于謹,在見到這份圖文並茂的詳細計劃後也被驚呆了!
在黃河上建造浮橋也不是沒有先例,當年秦昭公就曾經在蒲板津建造浮橋,但是那些都是臨時性的浮橋。
而蘇春提議建造的是永久性的浮橋,這是一座能夠容納四匹馬同時前進的軍民兩用浮橋。
作為一名軍事將領,于謹很清楚這座浮橋的戰略意義。
作為一個防禦整體,潼關周圍其實有三個戰略要地——潼關、風陵渡、蒲板津。
其中風陵渡雖然也是能夠往來黃河的渡口,但是比起蒲板津來說地理條件差了不少,頂多用來傳遞消息,無法通行大軍。
真正能夠容納大軍通行的,其實也就是潼關和蒲板津。
真正在蒲板津建造浮橋,溝通黃河兩岸,那麼華州的軍隊就可以迅速出關中,進入洛陽附近的京畿地區!
對於關中的戰略得失,蘇澤也曾經和麾下的重臣討論過。
關中這個地方,優勢就是自成一體,有四塞之固,如果占領好潼關這些重要的關口,無論中原怎麼動亂,關中也能悶頭發展。
這就和秦並天下之前很像。
但是關中的劣勢,也是太過於自成一體,導致關中也是一個大監牢,很容易被堵死在關中。
秦滅六國這麼費勁,以及當年劉邦打出關中的艱難,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蒲板津建造渡橋,就是趁亂建立一條穩定的出關通道,那關中才是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
于謹在見到蘇春的計劃後,認真研讀了他的計劃書,竟然覺得他的計劃似乎真的可行!
今天實地考察,武鄉這段黃河真的很窄,遠眺就能看到對岸的渡口,而且這裡的條件確實可以建造浮橋。
蘇春說道:
「郡公親自修改的計劃,準備在兩岸各鑄造兩頭鐵牛,用來牽引固定浮橋,鎮壓黃河。」
「同時兩岸的浮橋可以同時開工,最後在河上完成對接,可以節省建造時間。」
「建造的方案郡公也同意了,用鐵索將牛皮筏子固定在河上,再在牛皮筏子上鋪設木板,最後用鐵索牽引相連就可以了。」
于謹聽到這裡都是一陣子肝兒顫,光是聽就知道這工作量是多麼巨大了。
他看向蘇春,這傢伙怎麼和工部曹那個蘇淼一樣,一張口就是這麼大的工程。
于謹不知道,蘇春和蘇淼一樣,都是帶有【勞民傷財】詞綴的隨從。
【勞民傷財的造橋師】
姓名:蘇春;
品級:紫色;
效果:該隨從總是喜歡提出一些勞民傷財的橋樑工程,如果不加節制會無底線的耗光預算。
評價:「造橋師,巧構思,善造橋。業務能力出眾但不願意修改設計圖的乙方爸爸。」
售價:800文太和五銖錢,並且每月需支付100文太和五銖錢的維護費用,如果不能滿足其設計要求,頻繁修改設計稿,會導致該隨從的品質下降。
拒絕了蘇春在五原建造浮橋的請求後,蘇澤為了不降低蘇春的品質,最後還是支持了他在蒲板津建造浮橋的計劃。
跟在兩人身後的孫縣長,聽到這個宏偉的計劃後,也嚇得一機靈。
孫縣長是又喜又憂。
喜的是這麼重要的工程落在自己治下,只要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自己絕對可以升官發財。
憂的是這麼重要的工程必定耗費人力物力無數,武鄉縣已經是下縣了,再承擔這樣大的工程,萬一激起民變,吃不了兜著走的也是他自己。
等于謹下了河岸,孫縣長立刻上前說道:
「於州牧,我們武鄉縣已經是下縣了,實在承擔不起這麼大的工程啊!」
于謹看了一眼孫縣長,倒是對這位在任多年的地方官多了一些好印象。
能夠為治下百姓著想,這在大魏已經是難得的好官了。
于謹安撫這位孫縣長說道:
「這點孫縣長不用擔心,郡公既然決定在武鄉縣建造大橋,肯定是思慮周全的。」
「武鄉縣暫免租調三年,由郡公府的工匠在縣裡開設鐵冶,鑄造鐵牛的事情不用百姓負擔。」
「至於建造大橋的人手,也自有苦役來做,孫縣長要做好的就是安置工作。」
這下子孫縣長稍稍安了心,隨即又有些激動起來。
只要完成了這趟差事,何嘗不是一個升遷的機會?
——
孝昌三年,十月。
朝堂新任命的東討大都督,安樂王元鑒領兵打了幾場勝仗,解了信都之圍。
在裴衍和源子邕的勸說下,元鑒暫時放棄了冒進的想法,又和叛軍接戰了幾場。
而自稱天子的葛榮,也領兵抵達了鄴城,派出先鋒和元鑒對峙。
元鑒在戰場上大發神威,連續擊退了葛榮的幾支軍隊,漸漸忘記了裴衍和源子邕的勸諫,繼續領兵向鄴城前進。
鄴城是冀州治城,是河北地區的重要城市,而且鄴城作為古代的都城,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的意義。
葛榮的所謂「行鑾」就在鄴城,元鑒越發的得意起來,在軍中放出話來,要攻破鄴城活捉葛榮。
原本留守在信都的裴衍和源子邕嚇壞了,他們看到元鑒越打越遠,只能也各自領兵跟上元鑒。
但是隨後的事態發展,超過了戰前所有人的預料。
曾經擊敗過元深的葛榮,在對元鑒的作戰中的表現卻讓世人都看不懂了,葛榮在鄴城前線設置的大軍節節敗退,竟然被元鑒打到了鄴城城下。
元鑒也在不斷的收攏冀州豪族,兵力壯大到八萬人,真的在鄴城附近紮營,開始攻打鄴城。
鄴城近些年已經被攻破多次,城牆都倒塌了大半,元鑒在十月末攻入鄴城,葛榮丟下了天子儀仗退走。
元鑒在鄴城前進行了閱兵,然後在眾人簇擁下,得意的進入鄴城,他一邊向朝堂請功要求賞賜,一邊將葛榮丟下的天子儀仗都納入囊中。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