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是個幸福的人。
他是官家子弟,祖上屢屢出宰相;他博聞強記,碰亂了別人的棋盤能瞬間復盤,掃一眼古碑便能默寫碑文。家世好人又聰明,當世大佬如蔡邕都很喜歡他。甚至等他受夠了人世磋磨,去世之後,曹丕和曹植,這兩個彼此水火不容的傢伙,卻都以真摯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他。
曹丕當時還是太子,帶著他太子府里的幕僚們來到王粲墳上,靜默有傾,一片哀思的氣氛。曹丕忽然對著群臣道,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那麼我們就都學一聲驢叫給他聽吧!說完,自己便惟妙惟肖地學了一聲。於是空谷迴響著一聲聲的驢叫
本該是滑稽和怪誕的舉動卻因為內在感情的莊重和真誠而顯得絕美又動人。劉義慶後來編《世說新語》,把這一段編在了全書中最有美學意味的《傷逝》篇中,和那些知音逝、琴音絕的故事編在一起,卻絲毫不減它的瑰麗之色。
王粲死的時候,曹植為他作誄一篇,先祖述王粲的家世,又說了王粲的人生經歷,最令人動容的,是曹植對於這位好友的追憶和感懷:
曹植說,我的哀傷從北魏到淮南,在山河間迴蕩不去,讓風也哀鳴,雲也徘徊。魚像是離開了熟悉的海浪,鳥也變得無所棲止。曾經的攜手同游,曾經的琴瑟唱和,都已經物是人非。如果有魂靈,我願意借一雙翅膀,飛上天空去再看你一眼。我隨著你的靈車,似乎還能夠聽見人們在呼喚你的名字,卻見不到你回眸相應,縞素之間,連駿馬都引頸哀鳴,交頸相泣
曹植是寫誄文的高產作家,到最後寫出了「曹氏誄文」的套路。但是給王粲卻洋洋灑灑寫了涕淚橫流的一大篇。後來人從他那麼多的誄文里獨獨挑出這一篇《王仲宣誄》來,和阮籍的《孔子誄》、潘岳的《馬汧督誄》、顏延之的《陶徵士誄》並稱作魏晉時期誄文的傑作。
人死了,便對他格外好。是中國人厚道的傳統,也是生者心裡的愧疚。畢竟,王粲這個帶著天賦與榮耀降生的幸運兒,把他的幸運都用在了生命的開頭,而後,是長長的黑夜,哪怕他再努力與它對抗,依然不能看見一點光亮。
東漢獻帝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那時候董卓正劫持了漢獻帝西遷長安,祖上累世做官屢有三公的王家也隨之遷到了西京。
天下擾亂,但王粲似乎並沒有立刻感受到時局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他的仕途開始得很順利——年紀輕輕被朝廷征做黃門侍郎。要知道,在當時的朝廷,黃門侍郎和散騎侍郎是兩個最重要的官,在皇帝左右,負責傳達詔令。十七歲就被徵辟為黃門侍郎是比中了狀元更值得大肆慶賀的事情。然而時局變化得很快。董卓忽然死了,「毒士」賈詡為了自保,給董卓的軍閥兄弟李傕、郭汜出了個餿主意:襲擊長安。把已經混亂不堪的長安政局再一鍋亂燉,王粲自然不想趟這渾水,官也不做了,做出了他一輩子最錯誤的決定:到荊州去投靠劉表。
這一路上,中原戰亂之後白骨連野、稗草連天的景象第一次直擊少年王粲的心靈。時代的殘酷、少年的壯志雄心和詩人的細膩敏感催生了建安時代典型的慷慨悲涼。從此,中國的詩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目——《七哀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之前的詩人,從來沒有人寫過戰爭里如此生動又殘酷的細節——「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有飢餓的婦人,把最心愛的兒子拋棄在雜草叢中,她還能聽見他在草間哭泣,但還是抹著眼淚沒有回頭。哪怕是最愛兒子的母親,也要冒著兒子被豺狼虎豹吃掉的風險,賭一賭——也許,運氣好,他就被能養活他的人救走了呢?
在他之前,沒有人寫。在他之後,生於亂世的荒涼悲嘆有了跨越時代的通感,親情骨肉最深刻的無奈有了催人淚下的敘述,那些背井離鄉、壯志難酬的隱晦嗟嘆,有了妥帖的表達。
王粲的才華,哪怕是在群星璀璨的建安時代,也是獨一份。曹丕在《與吳質書》裡專門說他,「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後人也講王粲是「建安七子之冠」。他們都讚美他文學上的才華,絕口不提他千辛萬苦想要達到的政治抱負。為賢者諱,他們不願意揭開王粲的傷疤,擺出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王粲千辛萬苦到達的荊州,不是他的理想國。這個草率而盲目的決定,將會讓他付出代價。
劉表在荊州幹得不錯,王粲對他滿懷信心。當年劉表單槍匹馬,拿著漢獻帝一紙空頭支票進了滿地土匪的荊州,不但沒被土匪惡霸給滅了,反而利用荊州土著和土匪的矛盾,借力打力,把荊州土著們治得服服帖帖。當時在他統治下的荊州因為研究兩漢經學成了全國的文化中心,從北方各地投奔劉表的知識分子有好幾千,劉表都以禮相待。王粲去了之後,劉表對他重視得不得了,組織了好幾次學術討論會,並預備把女兒嫁給他。
躊躇滿志的天才、京城少年王粲到了當時頗為蠻荒的荊州,大概頗有優越感,有一點自以為是最正常不過。王粲的這點自以為是在張仲景看來是害了他的命。張神醫有次見到王粲,看他掉眉毛,於是告訴他早發現早治療,省得二十年後慘死。王粲大手一揮,理也不理人家。
除了少年天才都有的毛病目中無人,大概還有京城人士對地方風物的嗤之以鼻。恃才傲物是才子的專利,卻也讓這些不懂得隱忍、委屈的才子們付出代價。看看那個讓高力士脫鞋、楊貴妃磨墨的李白吧,終於被趕出了長安。從來,這都被當作是瀟灑的例子,只是從一個務實的角度來看,卻也是「不靠譜」。文人無形,嘴上跑著火車,慷慨激昂,戰天鬥地,卻是手無縛雞之力,不分五穀雜糧。驕傲和自以為是不一定都是才子,但才子總是有點驕傲的。
但劉表忽然毀約,把原先預備嫁給王粲的女兒嫁給了他哥哥。王粲那當世第一、無人能敵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想來想去,只能是因為劉表嫌棄他長得醜。但他倒是沒想過,一個「不靠譜」的才子,大概比醜男更可怕。王粲也不見得不懂,只是他覺得,一個有才華的人,蠅營狗苟那些人情世故是多庸俗的一件事情?卻忘記了,生活本來就是件庸俗的事情,文人的那點清高往往近乎酸。一塊璞玉,再美好也得有人度。
王粲沒有做出任何重新贏回劉表青睞的努力。以後的日子,王粲繼續過著他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日子,於是劉表也就十年如一日地把王粲干晾著,給他點小事情做做,磨他的性子。渾然天成的只是璞,而玉需要雕琢。只是對於王粲來說,卻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就此蹉跎而去,除了幾篇學術論文,什麼功業都沒有建,只得到一個落跑新娘。其間的況味,不足為外人道耳。
時光的流逝終於讓王粲感覺到了失落和鬱悶,回首人生,他開始把那些短暫的浮華排沙揀金,變成詩人不得不抒發的感慨。現世的鬱郁,讓他看到心靈深處和自然深處的永恆,只是除了手中的筆,他一無所有。
王粲的鬱郁終於在一個秋天找到了千古傳唱的出口。
那天,天朗氣清,正是成熟的時節。王粲登上荊州當陽東南的一座城樓,看見江水如斯東逝,水天一線間,是蘆葦花白茫茫的一片。
這樣對於王粲來說年復一年漸漸熟悉的情景,觸發了他對生長於斯的中原那漸趨模糊的懷念,一種鄉愁終於緩緩漫了上來。已不再是少年的王粲援筆濡墨,沉鬱的情致像這十餘年每一次的日出日落一樣,順理成章地流淌出來: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登高遠望,劉邦看見大風起兮雲飛揚,少年王勃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們的感懷是江上的風、天上的雲,是上升的人生之路上的意氣風發;范仲淹看到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雖然是被貶謫,卻依然高揚著驕傲的政治鬥志。只有王粲,面對著萬里秋陽一帶江水,如此親切,又如此真切地感嘆:如此美景卻不是我的故土,不知故土是否滄海桑田,我怎能忍留!
歸途如此遙遠,北風入懷,可是鄉音未改?孔子在陳,嘆息著胡不歸,鄉間原先狂簡的少年,在他羈旅的記憶中都變得斐然成章;鍾儀被晉國幽禁,不改鄉音,不輟故衣,每一日彈奏的都是不曾變過的楚音;莊舄在楚國執圭而立,顯達富貴,卻在月上中天之時對故鄉憂思成疾。這些古往今來的遊子,無論富貴貧賤,是否曾經和我懷著同一種憂思?
我在每一個日出日落間蹉跎,等待著經世濟民的那一天,可是匏瓜已熟,卻空自高懸;井已清,卻無人來取水。踟躕徘徊著,已是夕陽將息,江邊的風已近蕭瑟,天亦慘慘無色。鳥獸歸群,原野卻沒有我的朋友,只有那些不停趕路的征夫,這些圖景就這樣留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夜半之間輾轉反側,悵然徘徊!
王粲在說故鄉,然而卻又不是洛陽。故鄉是一個心靈的概念,代表著人生的止泊處。是漂泊的靈魂能夠得到安頓的地方,不是具象的一草一木,而是那一草一木帶來的靈魂的熟悉和舒適感。年輕人愛漂泊,喜歡遠遊,因為勃發的生命力帶來的對世界和生命的樂觀,讓他們儘可能地嘚瑟。而被琢磨了十年的王粲終於感到了生命的空虛,他需要一個安頓,他首先在這樣一個秋天想到了家鄉。
今日遊人若有幸登臨當陽城樓,依然會看見那座後人附會的仲宣樓,只是人面桃花,只有無聲東逝的江水亘古不變地流淌。
沒多久,王粲便永遠離開了荊州。
在恰到好處的時候,王粲終於得到了一展宏圖的機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的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已經洗去少年浮華的王粲遇到了曹操。是君臣魚水遇,從此累遷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又遷軍謀祭酒。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曹操開府,王粲官拜侍中。
是上天眷顧王粲,讓他蹉跎十六年,飽嘗了人情冷暖,讓他留下流傳千古的文章;也是上天眷顧王粲,讓他開始得到他所追求的幸福。
劉表的琢磨對王粲是一種磨難,也是一種歷練,讓他穩重起來。少年得志不見得值得慶賀,太過銳利的鋒芒肆意釋放總有一天要傷了自己。長長的黑夜,也許也會成為一筆財富。
唯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概還是劉表那個傳奇的女兒,她本應成為王粲的妻子,最終卻成了他嫂子。一段身不由己的愛情就如此湮沒在史家不屑一顧的冗筆之中。
但命運總有它奇詭的邏輯。王粲身後,蔡邕送給他的所有典籍珍本陰差陽錯都歸於他的侄孫子,劉表女兒和他哥哥的孫子。而那個少年,將來我們會知道他的名字。
他叫王弼,是一顆英年早逝的流星,卻照耀了中國哲學史一千年的星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