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盆地的東北角。筆神閣 bishenge.com方城縣人稱小裕州,禹州在北方人稱大禹州。在這中間方城埡口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就要在這裡翻過分水嶺,進入黃淮平原,一路北上,直達北京。
歷史的腳步已走到了一個莊嚴節點:2013年12月18日,南陽市區段3標段最後一倉襯砌混凝土澆築完成。至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體工程全線完工!
我們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重要時刻,中華民族夢牽魂繞南水北調千年的引水夢實現了!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朝開始開鑿大運河。隋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令尚書右丞皇甫發議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通濟渠,起於洛陽,西引榖水,洛水入黃河。又從極清調黃河水向東到洋州,{今河南開封}。再順汴河經商丘,折向東南,接通蘄水,經皚北至淮陰入淮水。
同年,又徵發淮南民十幾萬開邢溝。
隋朝大運河是分四段進行的。
公元608年2月,再次「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至河,北通深郡」。
公元611年1月「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餘杭,800餘里「。這段工程告竣,全長8000里大運河貫通,成為中國南北大動脈。
隋朝大運河通水,通航,但不引水。
宋朝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5月,京西南路轉運使程能上疏。在南陽新店鎮夏響鋪築堰,引白河水人堰。,沙河匯入蔡河,通京師汴梁,通湘潭之槽。朝廷准之。徵調唐,鄧,許,蔡,陳,鄭等丁夫十餘萬,開挖白河至沙河的運河。歷博望,羅渠,河源歷百餘里。
方城埡口,由於地勢漸高,水雖到達,難通漕運。又遇河水暴漲,石堰被毀,遭此工程擱淺。
這就是襄漢槽渠!
公元988年,宋朝再次決定開鑿襄漢槽渠。引白河水北上。
但終於因埡口地勢懸絕而擱淺!
大宋王朝帝國的調水夢,兩次在埡口前功盡棄,湮滅在歷史的風塵里!
而今,中華民族千年的調水夢,則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基本竣工。即將變成現實!
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引水工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