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嘆了一口氣:「官家他,唉,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對宗室有些忌憚,對百官又過多依賴。是以,並沒有考慮改變這一切。」
趙頊眼神眯了一下:「當初皇爺爺在的時候,范文正公不是……?」他剛開了頭,就覺得不太合適,立刻停下了話題。他不適合評論父皇的決策,也不適合在父親的面前提起先帝。
太后心下一松,太子果然是按她的想法發展了。也不是說她必須將先帝的政策強制給這個皇孫執行,而是這樣真的是固國之策。趙曙太在意他自己、太在意先帝,才像個叛逆的孩子一般,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想要證明他自己是有治國之道的。可惜,身體不好,又太忌憚人心,才鬧的朝堂比先帝時又亂了幾分。
好在太子是能看懂這一切的,王陶等人的教誨也是真實的起到一些作用,讓他願意去真實的國土與邊疆看到百姓的現狀,了解最真實的大宋王朝。但凡是看過朝堂與百官的奢靡,再看過百姓的食不果腹、邊關的民不聊生,沒有人不會觸動,也沒有任何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少年人能夠容忍。
說她有私心也好,說她有大義也好,太后是真的不想大宋王朝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當初她說「老兔子洞裡掏小兔子」言論也無非是想激起趙頊的鬥志,不想讓他在趙曙和高滔滔的影響下,甘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帝王。
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趙曙居然會用密詔不讓高滔滔干政。那就說明趙曙是明白高滔滔野心的,對於兒子也有些信心,同時應該還給他部署了一些忠臣,就是想趙頊成為一個能有所為的君主。
「你父皇……」太后接著趙頊的話繼續說著:「你父皇登基以來,勤勉勤政,不論功過是非,單純對你而言,是個好的父皇。」讓她誇獎趙曙顯然有些困難,但是最後一句卻是認真的。
「孫兒省得,父皇已經給我鋪了最好的路。」趙頊誠懇的說著。
「朝中富弼、歐陽修、文彥博、曾公亮儘是可信的。韓琦、張方平雖為人圓滑,卻也是可用的。司馬光學問不錯,只是為人固執,要善導之。另外,王陶、王安石、蔡準是可塑之才,要好好培養一下。」太后對朝堂上的人選一一評價。
趙頊聽著,明白太后並沒有夾帶私心,這些人也是他平時觀察過的,有些是父皇的人,有些是母后的人,但卻都是賢能之才。
趙頊起身,對著太后深深一拜:「父皇病重,朝堂之事多謝皇祖母提點。」太后眼睛裡閃著細碎的淚光,她這個孫子真可謂心明如鏡。「快起來快起來,我這老太婆也就是今天再囉嗦幾句,以後大宋還是靠你和你父皇了。」
「孫兒謹記皇祖母教誨,定當輔佐父皇,還我大宋河清海晏、國泰民安。」說完一個頭磕了下去。太后連忙叫內官將他扶了起來,連聲稱著「好」。
待趙頊重新坐下,太后用帕子擦了擦眼角,換了話題:「聽說那孩子跟你一起回京了?」
聽到這裡,趙頊心裡輕輕緊了一下,回覆說:「嗯,父皇召陳家母子回京,依著舊情與這次護駕有功賞賜了一番,並安排陳家大公子靜楠入禮部。」他沒有單獨說三娘的事情。
「也好,」太后認可著,「說到底,我們母子欠他們陳家。當初若不是我一意孤行將陳先生扣在宮裡,後來也不會發生那些事。」太后想想那個一身清風霽月的青衫男子最後被毒殺,還是有點惋惜。
喜歡大宋寵妃陳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