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什麼才能換取人口呢?」
聽著好像要買賣人口一般,但是確實如此。這個世界沒有不可以買賣的,就看你能不能給出合適的價格了。
大宋的人口當然也可以買賣,但是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趙光義需要什麼價格。
「大宋缺什麼?或者是說大宋朝廷缺什麼?這才是其中的關鍵。」郭百略在這裡好像給出了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
大宋到達卻什麼呢?大宋好像什麼都卻,又什麼都不缺。趙家兄弟問鼎天下以後勵精圖治了快四十年了。
相比於五代,現在大宋的整個國力都有了極大的恢復和提升。人口也比建國初年翻了快一番了,趙氏兄弟治理天下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太祖太宗的治下雖然不能用盛世來形容,但是也差不離了,這樣一種狀態下,大宋,或者說大宋朝廷到底需要什麼是趙惟吉能給的?
安全感?北方遼國虎視中原已久,再加上手握燕雲,使得大宋北方屏障全無。這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問題是現在的趙惟吉肯定沒法幫助朝廷解決。
「朝廷現在最缺什麼,當然是缺幽雲了,但是我們能夠給朝廷嗎?」眾人想來想去就只得出了這麼一個答案。
「不,你們只是看到了外患,卻沒有看到內憂。大宋現在最大的問題那便是缺錢,缺糧,缺地。我大宋現在養著多少兵大家知道嗎?六十餘萬之多,這些兵都是由朝廷在供養,為了供養這些兵朝廷每年的軍費和軍糧數字能夠占到國庫開銷的一半之多。」
朝廷每年花費大量的軍費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秘密了,從太祖開國以後到如今太宗淳化四年,軍隊的數量逐年遞增。尤其是禁軍的數量,增速更是嚇人。好像如今的官家只有手裡掌握著大量的軍隊他晚上才能夠安然入睡一般。
這樣龐大的軍隊自然是需要消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供養了,這樣一來糧食和金錢的消耗當然不計其數。
「先生這裡只說了缺錢和缺糧,那麼缺地呢?」
「大宋如今的疆域相比唐朝如何?」
「自然是不如了。」這裡並沒有外人,所以令狐煌可以毫不忌諱的說出這樣的實話。
「那麼農田呢?」肯定是更加不如了,令狐煌立馬接著回答道。
這也是實話,現如今大宋主要的產糧區基本上是依靠南方,北方很多能夠種糧的地方都不敢種糧,因為那些地方都在少數名族的威脅之下。比如關中平原,華北平原,還有河套平原。
沒有了這些地方,但是大宋還是能夠維持著如此龐大的人口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有賴於更加發達的農耕技術和占城稻的引進。
可是這也只夠維持住天下人的糧食消耗而已,並沒有給朝廷帶來大量的糧食儲備,如今大宋的第一糧倉含嘉倉里的糧食儲備和隋唐相比只能用相形見拙來形容了。
「好吧,說完大宋缺什麼,那麼再來說一下咱們有什麼吧。與大宋正好相反,咱們有錢,還有地。
如果王爺的描述不假的話,那塊大洋彼岸對面的大陸有的是可耕作的土地是嗎?」
這裡趙惟吉點了點頭,雖然西海岸不像中央大平原那樣有著廣袤的平原,但是西海岸沿線一條已經能夠供十幾萬人先行開墾了。
「既然是這樣,那麼為何我們不能在那邊生產糧食賣回給大宋朝廷呢?」
這當然是可以考慮的辦法了,因為就在趙惟吉的記憶當中,如今的南美還有許多高產作物還沒有傳播出去,只要他在北美站穩腳跟以後,再去南美尋找這些作物的話,絕對能將北美變成一個天大的糧倉。
更何況,只要到達北美以後,在沒人掣肘的環境下,他便能夠更好的開掛,利用北美豐富的礦藏資源,加速科技文明的前進。
郭百略的注意雖好,但是江魚還是覺得這不是關鍵,於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倒是一個可以行得通的主意,但是我不覺得這樣就能夠打動官家,畢竟正像先生所說的那樣,首先朝廷沒錢,其次朝廷不會放心咱們帶如此多的人出去。」
「接下來就要說到錢的問題了,大宋朝廷沒錢,但是咱們非常的有錢,整個大宋最會賺錢的非王爺莫屬了,無論是茶葉,還是棉花,甚至是瓷器。全部都是搖錢樹,咱們要做的便是將這些搖錢樹都交給朝廷。」
「自古官不與民爭利,朝廷恐怕也不敢要咱們這些東西吧。」對於官場還是有所了解的令狐煌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當然官不與民爭利,但是朝廷得收稅啊。咱們可以大量的繳稅,我想官家是不會拒絕這個提議的。」
官不與民爭利,雖然歷朝歷代都不乏官員經商的例子,但是朝廷經商卻基本沒有過,所以即便是當初為了控制棉花對於朝廷的供給,趙光義曾經入股過柴鈺的綢莊,但是也從來沒有在外界表露過,也沒有給予綢莊的經營上任何的幫助。
但是正如郭百略所說的那樣,朝廷雖然不能經商,但是可以收稅,只要和趙光義談好,還是我這裡經營,朝廷既不用給予照顧,也不用承擔責任,但是我們給朝廷私下裡交重稅,其實就等同於去賄賂皇帝,換取一定的移民份額經營海外。
「好吧,郭先生我承認您說的都有道理,但是還是沒有說到最關鍵的一條啊,那就是任何才能夠打消掉官家對於咱們的戒備之心,心甘情願的接受上述這些條件給咱們人,讓咱們出海呢?」關鍵,郭百略一直沒有說到關鍵,鐵崢實在忍不了了。
「關鍵?其實這個才不是關鍵呢,這個是最簡單的一步了。」
「最簡單?」這些除了趙惟吉以外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了。
「看來王爺已經想通了。」
「沒錯,其實只要做到前面的步驟,這一步真的很簡單。」
「求王爺賜教。」
「其實這一步最關鍵的原因便是官軍對於大宋的信心。我想官家對於他治下的大宋是有著相當的自信的。大宋有多少人?」
「一千多萬戶啊。」這個問題不是說過了嗎?
「咱們能帶出去多少戶?」
「最多幾萬戶吧。」
「那麼大宋又有多少士兵呢?」又是重複的問題。
「現在就有六十餘萬吧」
「那咱們能夠武裝起多少遷移的民戶?」
「最多兩萬到三萬,到頭了。」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
這樣一說,所有人都明白了。那就是大宋太強大了,短時間內海外的開拓者再怎樣的發展也不可能追上大宋的力量,人口,軍隊數量一對比的話,大宋是你的萬倍。你趙惟吉再能打仗,就這點人馬夠做什麼?你甚至還不如之前起義的農民軍的勢力龐大。
而且在趙惟吉在海外所開拓的地方形成完善的社會之前,主要的人口都將來自於大宋的供給,當地土著既沒有太多,也是不好吸納的,這樣一來等於說海外的「封地」吧暫時姓會是無垠之水。大宋隨時可以把你的水源掐死。到時候憑藉自己的造血能力,什麼時候才能發展到與大宋抗衡,很難很難。
所以趙光義根本不怕你帶著這群人造反,相較於有用遼闊土地和人口的契丹遼國,和已經發展百年有了一定規模的党項族,你這點人趙光義根本不放在眼裡。
所以只要能夠換得好處,又將趙惟吉這個可能會威脅到自己兒子繼位的人在不產生任何動盪的前提下趕出中原的話。給你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那又何妨。
既然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怎樣與趙光義開展這次談判了,到底是這邊主動,還是被動等趙光義展開行動以後再採取對策。
「王爺,老夫建議王爺最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直接向官軍進行攤牌。這樣一來,咱們的計劃在實施上也可以順利一些,只不過攤牌的時機嘛,需要好好的把握。」
理由其實趙惟吉早就有了,當他遇到斯諾的時候就已經想好這個理由了,如今斯諾還在華亭,但是如果現在修書一封立刻飛鴿傳書到華亭的話倒是可以利用趙惟正整個葬禮還在持續的這段時間裡趕到汴京。
出於對剛剛薨逝的趙惟正的顧慮,趙光義倒是不會在這期間發難的。所以趙惟吉還有點時間能夠選擇一個較好的時機。
……
這邊魏王府討論出來整個結果幾乎用了一夜的時間,而與此同時趙光義也一夜未眠。如何處理趙惟吉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如今的趙惟吉可一件不是當初那樣容易被壓制了,他在民間搞得那些東西已經對於朝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了。
處理不好的話,肯定要對朝廷有一番傷筋動骨,在北方還有契丹虎視的前提下,趙光義並不太願意冒這個險。
這個時候他便需要徵求一個人的意見了,這個人是朝廷里他唯一信得過,而且又能夠和趙惟吉扯上點關係的人。
他希望能夠從這個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