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上,琉球王國上有四十萬人,如果遷入國內,恐難以安置。」高拱站到大殿中央,為難道。
東虜歸順後,朝廷就計劃先將草原左翼孩童遷入國內,與國中百姓孩童同住同吃,以加強一國觀念,文化認同感。
順安王打來孫倒也不客氣,遞交了草原左翼所有十歲及以下孩童的花名冊,計劃在今年草原冰雪融化後,逐步轉入大明朝境內,生活、學習、成長。
共有三十萬適齡孩童。
朝廷為了激勵打來孫軍騎與大明朝軍隊在北征途中英勇奮戰,還特准十萬草原左翼婦、老隨著孩童一道進入大明朝。
此舉,也是為了安撫和照顧那些從來自草原的孩童,能使其更好更快適應中原生活。
為了安置即將到來的四十萬草原左翼婦老幼兒,內閣多番去函兩京一十三省衙門,詢問地方的接納能力。
但地方省府也不是傻子,讓這些草原婦老幼兒進入地盤,必然會生出不少事端,畢竟,兩族數百年仇恨就擺在那裡。
化解仇恨,從小輩開始,是朝廷的方針,但執行中存在種種困難。
兩京一十三省府衙門,一邊哭訴地方財政困難,一邊推諉其他地方,是一個人都不想接。
到最後,是張居正發了怒,以內閣首輔大臣的名義,對兩京一十三省進行了「攤派」。
南、北二京,作為經濟、權勢中心,一京認領下七萬人。
其餘十三省,一省認領下兩萬人。
依靠著強權。
內閣勉強能完成對草原四十萬婦老幼兒的接納。
這又要來四十萬琉球人。
貧窮的程度,甚至在草原之上,說是難民都不為過。
這要是再強行攤派,別說那些省府接受不了,就是南北二京都接受不了。
一京湧入七萬「難民」,既要安置居住,還要教授生活本領,分田分地也少不了,朝廷就是再有錢,也不能這樣糟踐。
再就是。
琉球國人和草原人不同。
過去幾千年裡,中原、草原始終敵對,彼此缺乏彼此的認同感,必須要對草原幼兒進行改造,才能潛移默化改變兩族之間的關係,完成「融合」。
琉球不同。
琉球民俗受到大明福建特別是泉州的影響,比如鳳獅崇拜、石敢當、端午節、祀灶君公、正月初四接神等風俗多與福建相仿。
琉球人的墓狀如龜甲,這種墓就是從閩南傳過去的。
琉球人的傳統民族服裝為琉裝,其外形與華夏的漢服相似。
在飲食方面,閩菜烹飪技術流行於琉球宮廷和上流社會,琉球人麵食與泉州人一樣用鹼。
琉球民間的桔餅、黃米糕、千重糕、山東粉等食品及豆芽炒豆腐等菜餚也與福州地區百姓家的作法一樣。
唯二不同的,琉球人喜歡使用倭國產的昆布,是受到倭國文化的影響。
琉球人喜歡喝名叫泡盛的酒,系從安南傳入的米酒。
而飲茶,是琉球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茶葉傳入琉球的同時,茶道文化和飲茶禮儀也深受福建影響,越來越講究,尤其在琉球士大夫中,特別重視以茶會友、以茶待客。
酒也是琉球人生活中的主要飲品之一,酒文化與茶文化一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琉球人好飲酒,無論是日常會客、婚喪嫁娶,還是歲時節慶、祭祀儀式,都離不開酒。
琉球人主要飲用「米肌酒」「福壽酒」「土產燒酒」和「泡盛酒」。
其中「土產燒酒」用米釀製,其製作方式類似於福建客家米酒。
在飲酒過程中,琉球人時常喜好「拇戰行酒」,與大明猜拳行酒令相仿,用以增加飲酒氣氛。
簡而言之,琉球國的方方面面,都深受華夏的影響,根本不必進行多少改造、文化認同,就能成為真正的大明百姓。
大明朝各京、省,沒有能供琉球四十萬百姓遷徙的地方。
「國內沒有,國外還沒有嗎?」朱厚熜平靜道。
「聖上指的是?」
「草原。」
偌大的草原。
別說四十萬人撒下去,就是四百、四千萬人撒下去都承受的住。
既然琉球人想「上岸」,那大明朝就給琉球人一個大大的地方撒歡。
「聖上,塞上苦寒,琉球人恐怕不會願意。」高拱懵然道。
就這二百年來,草原是一年比一年冷,凍的那些生長在草原的人都受不了,打來孫在歸明後,第一時間就是想往長城裡面送人,就可見一斑。
打來孫在給予內閣的公文中,曾建議朝廷以後可以將草原當作流放、發配囚徒之地。
琉球人上岸,是想過上吃香的喝辣的生活的,不是為了「自我流放」。
塞上的冷,和中原的冷,和海島上的冷,是兩碼事,真要是讓琉球人遷到草原,怕是能凍嗝屁。
琉球人只要對人間還有留戀,就決然不會願意遷徙到草原的。
「這天兒,是越來越暖了,現在的大明朝,四季皆江南,朕看,塞上也會成為江南,以後的草原,會成為人人搶破頭想去的地方。」朱厚熜從蒲團上站起身,陳述事實道。
小冰河時期,尚未到結束的時候。
但神通可改天數,人難改造,但改造天象,對他而言,易如反掌。
恍惚間,內閣五位閣老似乎看到了神光,聖上這番話,竟有幾分天地法旨的意味。
張居正、高拱、胡宗憲、李春芳面面相覷。
陳以勤若有所思,難道說,天又要暖了?
天地有冷暖期,這是常識。
但陳家書錄記載更為詳細,在幾百年前,尤其是唐朝前中期,整個華夏溫暖濕潤,連個冷天都很難見到。
唐高宗年間,都城長安曾先後有三年無冰無雪,唐玄宗和唐武宗時期,皇宮和南郊曾大量種植柑橘,並獲得豐收。
而柑橘是喜溫作物。
而且,在唐代一些詩人的詩詞中,也多次提到天地炎熱,如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王維的「長安客舍熱如煮」,可以確定,當初的長安地區,夏季非常炎熱。
唐朝盛世,全在前中期,與天象隱隱對應,巧合多了,就不像巧合了。
近千年前,天佑大唐,天佑貞觀、天佑開元。
陳以勤跪倒在地,叩首道:「天佑大明,天佑聖上,天佑嘉靖朝,聖上,有德啊!」
這一句聖上有德。
蘊含著陳家數百年傳承的威力。「打」的張、高、胡、李四位閣老毫無還手之力。
如果學識儲備不夠,可能都聽不懂陳以勤是怎麼對聖上歌功頌德的。
作為當朝大學士,學識是毋庸置疑的,哪怕一時沒有反應過來,腦筋一轉,也就理解了「明君在位,蒼天賜福」。
張居正四人立刻扶著繡墩就跪了下去,頌聖道:「天佑華夏,天佑大明,天佑聖上,天佑嘉靖朝。」
站在御座之側的黃錦,學識較之閣老們淺薄了些,但當年也是內書堂表現優異的幾人之一,後知後覺跪了下去。
沒有頌聖,在這裡,沒有他頌聖的資格。
跪伏的身體,垂下的腦袋,滿是對閣老陳以勤的驚嘆。
陳閣老以往表現大多無欲無求,除了百姓的事,在朝廷就講究得過且過,所以,不巴結、不逢迎,成了外朝、內廷許多人的印象。
可這次頌聖。
讓黃錦看到了陳閣老不一樣的地方,也有了新的感悟,家族傳承已久的人要真對他人歌功頌德起來,就沒有別人的事了。
書讀的多,當真好處多多。
只恨自己讀書讀的還是少。
大殿眾人心思各異,朱厚熜望了陳以勤好一會,這突然的頌聖,真是讓他意外。
而說了這麼久的陳家傳承,終於讓朱厚熜有了好奇,道:「陳以勤。」
「臣在。」
「你讀過多少書?」
「回聖上,臣沒有細算過。臣生來愚魯,三歲方識千字,五歲始讀唐詩,到了七歲,才勉強熟讀四書五經,臣今徒活四十八,聖者文章、先賢典籍、今人經典,想來不過寥寥萬卷。」陳以勤慚愧道。
在聽到陳以勤七歲熟讀四書五經的時候,張居正、高拱、胡宗憲、李春芳還有幾分不以為然。
在一般人看來,陳以勤這種,就是世間極少數天才的模樣,但內閣幾人,誰幼年還不是神童來著?
尤其是張居正,自幼聰穎過人,幼時神童之名,聲震江南。
嘉靖十六年張居正就參加了鄉試,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
原因是他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礪,以成大器。
要不然,張居正十二歲就成舉人了。
即便被故意阻擾了一回,張居正在第二次鄉試,十五歲時,還是順利通過成為了舉人。
陳以勤的天才,在張居正看來不值一提。
但陳以勤接下來的話,讓張居正四人越聽越不對勁,七歲讀完四書五經,四十八歲讀完萬卷書,合著四十年裡,陳以勤讀完了一萬卷書。
與嘉靖朝年載正好對應。
一年讀二百五十卷書,這對張居正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一心二用天賦之下,張居正可以讀的更多。
但張家,或者說絕大多數人家,家中沒有一萬卷書,更別說那些文章、典籍、經典了。
不用想,以陳家的條件,這上萬卷書有一部分都得是來自聖者、先賢、今人的真跡、手書。
汗牛充棟,在別人那可能是誇張,但在陳家,可能是真的。
朱厚熜似乎聽出了閣老們的心聲,詢問道:「陳家之中,到底有多少卷書?」
陳以勤陷入了沉默。
這倒不是不想回答,而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猛然去算,一時回答不上來。
「一萬卷。」
「兩萬卷。」
「」
沉浸入計算的陳以勤,沒有注意到自己把數字吐出了口,雖然聲音很小,但寂靜的大殿,還是能聽清的。
當書卷以萬卷進行跳動的時候,所有的人神情變得非常複雜,羨慕的心,都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仰望。
當今文淵閣作為皇家藏書樓,其藏書數量和質量是極為可觀。
內閣有總記載,文淵閣藏書總計約有伍仟伍佰種,四萬三千二百餘冊,近百萬卷。
這些藏書中不乏宋元以來的皇家舊藏,多有珍秘之本。
「回聖上,約在二十萬卷左右。」陳以勤給出了回答。
陳家的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及歷朝實錄、寶訓等檔案。
族中藏書數量豐富,且質量極高,陳家起家在宋朝,所以珍貴的宋版書居大半。
二十萬卷書。
沒有文淵閣的書多,可也有兩成之多。
「當初成祖文皇帝修的永樂大典?」
「回聖上,有部分內容取自陳家書錄。」陳以勤如實答道。
陳家與歷代先皇關係都不錯,永樂帝靖難登基後,要修古今第一奇書,陳家給予了大力支持。
全書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陳家貢獻了抄、刻兩千兩百八十七卷,一百零九冊。
可以說,因為有了陳家,永樂大典這古今第一奇書的規模才這麼大。
這時,就連朱厚熜,這位大明朝皇帝陛下,都有些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陳以勤主動道:「聖上若是想修《嘉靖大典》,臣家願盡綿薄之力。」
根據陳以勤匯說的家中藏書和提供給《永樂大典》的書卷數,就知道陳家「猶有餘力」。
再掏出兩千卷、百冊書,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此話一出。
朱厚熜還在思考。
張居正、高拱、李春芳的神色就開始不太對了,一瞬間就回想起當年還在翰林院時修訂、重錄《永樂大典》時的崩潰。
古今第一奇書,可不是說說而已,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無所不包。
光一個《永樂大典》就逼瘋了永樂及以降十代大明朝學士,再修《嘉靖大典》,今學士和以後的學士還活不活?
在閣老們緊張的神情中,朱厚熜按耐住了修書的想法,搖搖頭,道:「大典,就暫時不修了,陳以勤,你有時間對一對文淵閣的藏書,陳家有的,文淵閣沒有的,就抄、刻一份,送到文淵閣中去。」
「微臣遵命!」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