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就在土木堡即將發生慘烈戰事時,紫荊關告急文送到京城。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幾乎是沒有任何徵兆,韃靼達延部主力,在達延可汗巴圖蒙克以及達延部大將蘇蘇哈的率領下,奇襲紫荊關。
謝遷當日輪值,他原本以為韃靼人當日不會有什麼動向,當他看到告急文時,簡直以為自己是看錯了。
「為什麼不是居庸關,而是紫荊關?」
這是謝遷心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
在此之前,韃靼人完全就是按照宣府鎮城——保安衛城——土木堡城——懷來衛——居庸關——京師的線路進軍,此後韃靼人出現在居庸關外也印證了朝廷的判斷,但現在突然發現,敵軍的主攻方向居然是紫荊關?
隨即,由內閣大學士等七人組成的顧問團成員全都進宮,這次商議事情的地點不是在文華殿,而是在內閣所在的文淵閣。
李東陽等人到來,先將告急文看過,在確定韃靼人對紫荊關展開猛攻後,嘖嘖稱奇,熊繡隨口說了一句:「己巳年之變,瓦剌人也是由紫荊關為內關之首攻破城塞……」
一語點醒夢中人!
李東陽、謝遷這些人,雖然一再強調加強長城內關防禦,但主要還是加強居庸關防守。
因為紫荊關實際上是在大同府廣昌縣境內,北面還有蔚州與宣府相連,在與保安州接壤的地方,尚有個堅固的關隘美峪所,因此所有人都存在個思維的誤區,認為韃靼人肯定會走居庸關這條路。
在這種情況下,一眾朝官對於沈溪抽調隆慶衛的兵力耿耿於懷,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居庸關在防守力度上要比紫荊關強許多,而前往紫荊關沿途的關隘和城池,對於韃靼中軍主力來說,根本不值一提,韃靼人如果要破開內長城攻打京師,走紫荊關一路顯然更輕鬆些。
最關鍵的是,隨著廣昌也就是後世的淶源縣城失守,向南沿走馬驛鎮便可到倒馬關,從倒馬關可到保定府唐縣,照樣可以深入華北平原。紫荊關遇險,意味著倒馬關也不再安全,可以說長城內關防禦已經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
劉健一拍桌子:「北寇欺人太甚!」
雖然在場之人都同意劉健的說法,但卻沒有表達贊同之意……明擺著兩國交戰,戰場上那是憑真本事說話,各逞奇謀,韃靼人現在避開居庸關,突然攻打紫荊關,就是要讓明朝人反應不及。
李東陽問道:「紫荊關告急,是幾時發生的事情?」
謝遷最先看過告急文,回道:「昨日!」
「一日一夜,如果連同傳令的時間,或再需一日,此時徵調兵馬往援,可還來得及?」李東陽再問。
劉健之前只是在對韃靼人入侵之事表達憤慨,而李東陽則是務實地問詢防備之事,但這並不能證明李東陽比起劉健有更好的應對策略,主要在於劉健年老體衰,很多事已不像之前那樣能做出果決的判斷。
謝遷在旁邊回道:「怕是來不及了!」
這會兒謝遷,雖然在擔心紫荊關的戰事,但他同時在想土木堡的事情。
如今紫荊關遇到危險,基本能確定土木堡已然失守,因為此番韃靼人入侵採取的是一個釘子一個鉚的戰略,先把沿途所有危險拔除,再循序東進。謝遷為土木堡的事而感懷,心中難免惴惴不安。
劉健道:「此事需立時上奏陛下,請陛下定奪!」
蕭敬一臉為難之色:「幾位大人,你們這不是給陛下添堵嗎?紫荊關……失守就失守了吧,要是增援紫荊關,而倒馬關又失守,因此導致京城防備空虛,實在是得不償失。現在重要的是要守住京師,己巳之變時,京師那會兒是如何守住的?」
一句話就表明他的態度,京師外的所有城塞和關口都可以放棄,最重要的是保住大明國都的安全。
韃靼人有多少兵馬已無關緊要,紫荊關是否失守也不打緊,現在最重要的是保住京師這最後的防線,所有的防禦都只能以確保京師的安全來規劃。
在場一眾大臣,包括張懋和張鶴齡,都面面相覷,很顯然蕭敬的話超出了他們能夠接受的範圍。
長城內關已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刻,如果連紫荊關都不能嚴加防守,聽之任之,那京師防備再好,但也到了兵臨城下的地步,周邊那麼多城池和村落,豈不是任由韃靼人魚肉?以京師作為防禦的第一線,並不是什麼上上之策。
李東陽遲疑了一下,問道:「蕭公公,陛下如今……完全不能打理朝政嗎?」
蕭敬抹著眼淚,道:「陛下這幾日龍體欠安,別說是打理朝政了,即便說幾句話也很困難。諸位大人,京畿戰事就多多仰仗諸位了!」
謝遷老臉橫皺:「如此緊要之事,皇室該有人出來打理了……如今最好是讓陛下委任監國,統籌全局。」
李東陽忍不住色變,提醒道:「於喬,有些話可不是為人臣者應該說出來的!」
謝遷正要反駁,旁邊劉健抬手阻止道:「於喬的話並非是無的放矢,太子如今年歲漸長,已經能知道一些事情了,在陛下不能親自打理朝政的時候,由太子來監國也未嘗不可……」
說著,劉健還給李東陽使了個眼色,隱隱有警告之意……這個節骨眼兒上,你不讓太子出來主持大局,是想自己一個人做乾綱獨斷?這樣如果最後結果是好的,那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遭遇兵敗,甚至京師失守,你我能擔負得起這個責任?
身為大臣,別的本事不一定強,但踢皮球的本事絕對是一流。
誰都不想承擔戰敗乃至京師淪陷這個責任,或者說在一些朝事上很多人都不想出來做拍板之人,在戰略方針的制定上,決策者一定只能是皇帝,又或者是儲君。
李東陽看了看在場之人,很顯然在場大多數人都跟劉健和謝遷抱有同樣的想法,就是在這種事上必須要有人出來拍板,這個人還不應該是臣子,李東陽終於首肯:「那我等立時前往乾清宮,向陛下請旨吧!」
本來自 /html/book/33/33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