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台前幕後]
第46節(45)
45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
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
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
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
慈禧的選擇,一直是以婦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
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兩。
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
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
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1908年11月17日《申報》4版刊登了一篇名為《聞太皇太后升遐驚悼謹書》的文章: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皇帝崩,翌日電傳遺詔……乃至昨日早晨而慈禧太皇太后賓天之噩耗又至,何其巧,相值也嗟夫,悲哉此豈非我中國之大不幸,而薄海臣民聞之其驚悼又當何如也耶。……我朝開國二百餘年,聖君仁主史不絕書,而以聖母躬歷四朝,三次訓政,迭經危難,措置裕如者惟我慈禧太皇太后一人而已,太皇太后之慈政,炳炳在人耳目間,其為史冊光寵,豈待草野贅述。惟有一事,我臣民可以釋然者,從前愚民無知,動以尋常母子之見妄測聖懷,不知兩宮敦陸,向無間言,今大行皇帝以二十一日酉刻升遐,大行太皇太后以二十二日未刻升遐,其間僅隔一日慈禧、光緒母子相繼去世……
光緒皇帝回到北京之後,擺脫被廢黜命運的光緒帝的生活境遇是否有所改善?
隨著慈禧的年邁,光緒帝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嗎?
光緒帝命運多舛,病入膏肓,以三十八歲的英年走完了坎坷、屈辱的一生。
百年來,圍繞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毒殺說能否成為定論和共識呢?
飽經憂患的光緒帝早已成了古人,該怎樣認識其悲劇命運的根源?
該怎樣評價這位一生為傀儡、為囚徒的皇帝呢?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後,慈禧帶著光緒帝回到了闊別將近一年半的紫禁城。
慈禧看到宮中未受大的破壞,留守的宮眷們也都平安,十分高興。
她一面跟前來請安的同治遺孀們誇誇其談,一面命令立即把皇帝安排到瀛台居住。
回京後的幾天裡,光緒帝和慈禧都十分忙碌,尤其是光緒帝,要到各廟宇拈香行禮,答謝祖宗神靈的保佑;要接見外國公使,為慈禧當初攻打使館的行為致歉。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面逐漸走上正軌之後,光緒帝就清閒起來了,雖然他脫離了被廢黜的險惡境遇,但傀儡的命運並未改變。
每天清晨,慈禧派人來瀛台接光緒帝前往紫禁城,讓光緒陪她召見大臣,然後再把光緒送回去。
在召見的過程中,光緒基本是擺個樣子,雖然有時慈禧也讓光緒問話,或者象徵性地徵詢他的意見,但光緒話不多,並揣摩慈禧的意思,儘量迎合。
慈禧心安理得地把持國家大權不放,根本不提歸政的事兒。
據說光緒「容顏憔悴,若有重憂,從來未見片刻開朗或偶一強作歡笑;謹言慎行,唯恐大禍隨時及身」。
他除了陪伴慈禧臨朝理政之外,並未見有任何作為的記載,其實,他的政治生命早在戊戌政變之後就結束了。光緒帝不忘這次逃難蒙受的恥辱。據《德宗遺事》記載,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正陽門城樓毀於炮火,迴鑾不久,慈禧跟大臣們研究修復事宜,光緒曾建議「留此殘敗之跡,為我上下儆惕之資」,被慈禧拒絕。
他在瀛台的臥室里掛著一件破破爛爛的小褂,太監要拿去清洗,光緒阻止說:
「此乃自陝至京,數月不換之小褂,與我患難相依,故留為紀念。」
光緒帝陪慈禧臨朝聽政之外,在瀛台有打發不盡的時光。
他向掌管宮廷演出活動的昇平署要去了鑼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發時光並發泄心中的鬱悶。
據丁汝芹的《清代內廷演戲史話》中的相關內容可知,清宮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
「以後皇上如若要響器傢伙等,先請旨後傳」,
「萬歲爺那不准言語」,
可見慈禧控制之嚴。
光緒還讓內務府買了很多新書,認真閱讀,後來身體不好,又研究起了醫學。
對於光緒讀書,慈禧並不干預。
蘇北阜寧縣知縣周景濤精通醫學,曾進宮為光緒帝診治,看到皇帝的室內放了一些書,有《四庫全書提要》、《貞觀政要》、《太平御覽》、《大學衍義》、《理財學》等。
光緒帝每天百~萬\小!說,寫字,記日記,還學起了英語。
慈禧通過耳目掌握著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她得知光緒帝學習英語之後,心血來潮,也要學習,但字母尚未掌握就知難而退了。
光緒帝十分聰明,他小時候就喜歡拆卸鐘錶,對機械原理很感興趣。
一次光緒撿到一個已經壞了的八音盒,就打開八音盒,在大滾輪的邊緣用筆畫上釘眼,讓工匠拆去舊釘,按新畫的釘眼打眼上釘。
工匠修好之後一試,八音盒居然演奏出了中國的樂曲,工匠為之讚嘆不已。
光緒帝跟皇后分居,生活無人過問,十分清苦。
據給光緒看病的周景濤回憶,皇帝的書房十分簡陋,椅子上的坐墊已經磨破了也不換新的,跟他見過的江蘇巡撫端方的書房相比,簡直有天上地下之別。
一次前往天壇祭天,光緒穿著不合腳的破鞋,走起路來「扭扭捏捏」,跟不上侍衛的步伐,為此不得不請求侍衛放慢腳步。
光緒名為皇帝,但下人們大多不太把他當回事兒。
當時,慈禧喜歡看戲,按例,開演的時候先讓光緒身穿戲裝上台,像演員那樣出場環步一周,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萊子「戲彩娛親」的故事,向慈禧表達孝心。
光緒拉不下臉不願上場,在台下嘟囔說:
「這是何等時光,還唱得什麼戲?」
小太監在一旁質問:
「你說什麼!」
光緒急忙解釋:
「我胡說,你千萬莫聲張了。」
光緒帝逆來順受,麻木不仁地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
他在瀛台讀書,記日記,寫大字,在岸邊散步。
太監賊眉鼠眼地跟著他,誰也不說話。
逢年過節,瀛台鬼冷冰清,光緒自己動手打掃房間,手拿竹竿挑落大殿裡的蜘蛛網,然後提筆寫幾副春聯,領著太監貼在門上。
自我欣賞一番之後,就傻呆呆地看著落霞滿天,聽著民間市井的爆竹聲,一言不發。
光緒帝在瀛台一籌莫展,慈禧的日子也不好過,畢竟年近七旬,來日無多,心情不佳。
而且,繼李鴻章去世之後,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她的「寵臣」榮祿也去世了。
慈禧痛哭流涕,並把弟弟桂祥罵得狗血噴頭,因為榮祿臨終之際一直由桂祥推薦的醫生負責搶救,慈禧認為醫生不稱職,遷怒桂祥。
榮祿死後,慈禧傷感了很久,也蒼老了很多。
轉眼到了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又蒙受了一場刺激。
原來,她的七十大壽到了,本打算熱熱鬧鬧地祝賀一次,補上六十大壽未能大辦的缺憾,誰想到在東北發生了日俄戰爭。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俄國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派軍隊侵入東北,《辛丑條約》簽訂後依然拒不撤軍,想就此霸占。
這侵害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於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赤膊上陣,向中國東北的俄軍打響了第一槍。
最令中國人痛心疾首的是這場戰爭發生在東北,目標也是爭奪東北,但清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真是丟人到家的一件事兒了。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自然無心做壽,想到自己每逢十年整壽就趕上外敵入侵,以致被革命黨譏諷為「萬壽疆無」,因此十分傷心。
日俄戰爭以俄國的失敗告終,兩國瓜分了東北,以長春為界:長春以南叫「南滿洲」,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以北叫「北滿洲」,是俄國的勢力範圍。
當然,東北的主權名義上屬於中國。日俄戰爭雖然不是以中國為直接的打擊對象,但對中國的刺激極大,全國人民急於救國圖強,政治風潮一浪高過一浪,宮廷中也醞釀著一輪新的波瀾。
當時,慈禧已屆七旬,在人均壽命不長的清朝就算是風燭殘年了,朝中實力派自然暗中打算,光緒帝的價值開始被重估;另外,一幫年輕的親貴成長起來了,比如醇親王載灃、恭親王溥偉、肅親王善耆等,由於年齡相近的緣故,他們跟光緒帝的關係較為親近。
慈禧對此也有警覺。
一次,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弟載濤派太監進宮,給太后送些食品,同時囑咐太監順路去看看皇上。
慈禧得知此事,較為緊張,她怕光緒捎出什麼話,所以,立即派人前往載濤的府中捉拿那位進宮的太監。
內務府官員上門拿人,不料載濤表示沒有皇帝的旨意,不能到他府中拿人,還破口大罵,說了不少威脅恐嚇的話,甚至要動手跟內務府的人拼命。
最後載濤被侍衛死死攔住,太監也被拿交內務府慎刑司拷問。
由於不承認替光緒捎出什麼話去,太監竟被活活打死。
此時的載濤還不到二十歲,是個孩子,慈禧不擔心他有什麼出格的打算,但載濤之所以敢氣勢洶洶,無疑是自認為有皇帝做靠山,這讓慈禧感到憂心。
其實,慈禧不知道,肅親王善耆有一個驚天的計劃——一旦慈禧壽終正寢,立即擁戴光緒帝復辟,重掌大權。
為此,他借舉行新政的機會,成立了一支消防隊,練習爬牆上房,而且按軍隊的模式,每天按時出操,裝備新式洋槍。
善耆跟親信說萬一有事,立即以救火為名前往瀛台,救出皇帝。
當然,有人提醒他,等到老佛爺咽氣再動手恐怕已經晚了。善耆既不敢輕舉妄動,又不肯善罷甘休,為此很是苦惱。
然而,就在各方面暗中策劃之際,光緒皇帝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光緒帝自幼多病,脾胃虛弱,成年之後又添了遺精的毛病,由於得不到很好的調理,病情越來越重。
他年輕的時候尚能堅持,但此後則日見惡化,出現病入五臟、氣血雙虧的問題。
此時他百病纏身,心悸、失眠、咳嗽、關節痛等不一而足。
有研究者指出:光緒帝可能患有神經官能症、關節炎或骨結核等病症,屬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範疇。
光緒名為皇帝,但並不能享受很好的醫療條件。
當時,給皇帝治病的醫生不少,眾所周知,中醫跟西醫不同,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的強調「補」,有的強調「泄」,有的使用寒性藥材,有的使用溫性藥材,醫生幾天一換,治療也時斷時續,不成系統。
再加上光緒帝警惕性很高,往往不吃太監端來的湯藥,這樣一來,自然收不到什麼效果。
提起光緒帝的病情,還必須考慮到精神因素。
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壓抑。
尤其是戊戌政變以來,他處於被軟禁狀態,備受凌辱和虐待,孤立無助,坐以待斃,擔驚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潰,這樣一來,就沒有康復的希望了。
據清宮脈案記載,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緒帝病情迅速惡化,御醫和全國各地應召前來的名醫均感束手無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敷衍著。
這年的九月中旬,喇嘛從西藏來到北京,光緒帝拖著病弱的身體,連續接見、宴請,為此勞累過度。
這時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瀉,已經治療了一段時間,未見明顯起色,但一開始御醫並未過於悲觀。
挨過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緒帝身體機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
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發熱、身痛等症狀。
十六日,光緒帝跟慈禧太后最後一次召見大臣,他有氣無力地斜倚在寶座上,身後墊滿了枕頭。
據大臣回憶,光緒帝說話聲音極小,只有簡短的幾句,慈禧也是一臉病態。
從此,光緒帝再沒有離開病榻,十九日起,已經不進食了,很快陷入昏迷。
據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終年三十八歲。
據《清德宗實錄》記載,在光緒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攝政王」的職位,將他的長子溥儀接到宮中教養。
光緒帝咽氣後,慈禧立即宣布:
溥儀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為清朝新一代君主。
又規定:
「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
這表明溥儀為帝,載灃攝政。
實際上他們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脈還是掌握在慈禧手中。
可見,直到此時慈禧不僅對自己的生命力依然樂觀,權力欲也沒有絲毫的衰減。
然而,在慈禧做出這一系列決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後,慈禧太后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噩耗公布,天下震動。
為什麼年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
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過二十個小時相繼去世,世界上有這麼蹊蹺的事兒嗎?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