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楊嗣昌轉天又與盧象升舉行了第二次會談。
盧象升名義上是總督天下兵馬,可實際上手裡掌控的人馬都不足兩萬了。
監軍高起潛掌控著此番對戰清軍的大多數強勁明軍。
可以說,此次對戰清軍,除了盧象升之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與楊嗣昌一條心的。
哪個七竅玲瓏心的不曉得楊嗣昌目前在皇帝面前的恩寵,還會與他持反對意見,那簡直是想給自己的仕途找麻煩?
你還想不想要更進一步了!
想不想要前途了?
高起潛這個太監,也想著如何討皇帝的歡喜。
他們這些人的職業就是揣摩皇帝的喜好以及心思,一般人都無法勝任,否則待在這個位置上也是給自己惹禍。
再加上楊嗣昌為人頗為機智圓滑,善於與皇帝身邊之人處關係。
也就是盧象升不懂變通,才顯得與他們格格不入。
在清軍肆虐周遭的時候,楊嗣昌與盧象升之間的矛盾越深。
盧象升當面揭穿楊嗣昌暗中對清廷搞議和的活動,貽誤戰事。
爾等堅持議和,一點都不考慮城下之盟,春秋之恥嗎?
任憑京師口舌如鋒,可袁崇煥之禍就能避免了?
我大明議和就能讓清軍乖乖撤出長城?
後金***屢次擄掠,皆是滿載而歸。
塞外強盜豈會因為你們低頭議和,就不會來劫掠。
事到如今,你們怎麼還那麼天真?
主張議和的官員,一個個臉色皆是不善。
但是當楊嗣昌回城後,知道盧象升不是那種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
此人有能力,一個文官拎著關刀親自上陣砍人,目前在大明是獨一份。
可惜就是抱守固有成見,他才會反對與清廷議和。
關鍵是大明如今沒有實力三線作戰。
及其容易被清軍、流寇、占據西北西南之地的賀今朝相互拉扯當中消耗一空。
眼瞅著流寇大部分頭投降,小部分也都鑽進山里躲避。
賀今朝他都連占三省之地,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大反賊。
且只要穩定民心,實力要比總是劫掠的清廷皇太極還要實力雄厚。
楊嗣昌又主動給盧象升互通書信,約定今後咱們倆以大局為重。
就別總是見面了,書信交流也挺好的。
聽不到雙方的說話的語氣,省的見面就吵架。
盧象升對此表示贊同。
雙方看似各退一步,但暗地裡的交鋒依舊在延續。
盧象升與高起潛在安定門商議戰略,他仍主張主動出擊,高起潛以野戰是清軍所長為由反對。
此次會議後,盧象升一度萌生請求讓陳新甲代替自己的念頭,向楊嗣昌表達「薦賢」之意。
幕客許德士指出此舉正中楊嗣昌的下懷,陳新甲是楊嗣昌的人,必然主和。
盧象升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致書楊嗣昌表示自己將繼續同清軍戰鬥到底。
楊嗣昌的謀劃落空,遂不在回信。
然後免了盧象升的兵部尚書銜,讓他以侍郎的官職主持工作。
但高起潛可不是個善茬,他被崇禎認為是個懂軍事的,皇帝也非常信任他。
可在實際操作上,監視軍隊打孔有德都被打的大敗,然後撿死屍割人頭冒功。
待到後面被派去給曹文詔、左良玉等人監軍,他帶頭侵吞剋扣軍用物資,面對敵人他往往是率領精兵先行逃跑。
總之平定農民起義軍的叛亂不重要,精兵必須得先保護我的安全。
最後這些將領皆是開始擺爛,崇禎把所有監軍都撤回來,只留下高起潛這麼一個擅長軍事的太監。
當高起潛去下面視察部隊,要求所有人都得對他行軍禮,幾個官員上書彈劾,都被皇帝給革職。
高起潛如此行徑,完全是靠著皇帝的偏聽偏信。
多爾袞派遣部分人馬由順義南下,兵鋒直指東直門,意圖吸引明軍兵力。
盧象升面對清兵的頻繁進攻,日夜督兵力戰。
夜,清兵移兵德勝門外北土城,盧象升領軍交戰。
天亮又與清軍交戰於西直門,獲老舊炸膛等十餘門巨炮。
清軍趁勢撤退。
盧象升請求乘勝追擊,經過眾官討論,崇禎到第二天下午才批准追擊,但為時已晚。
這個時候高起潛則是暗中派人去追擊清軍,想要撿便宜,到時候跟皇帝報功。
結果他的部下劉博璐被清軍大敗於盧溝橋。
高起潛慌了,本以為是手拿把掐的搶功,在皇帝面前露臉。
結果大敗特敗,他想要瞞也瞞不住。
高起潛只能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說盧象升不適合作戰領兵對清軍作戰,易上當,且易錯失良機。
崇禎也不覺得是他耽誤時間導致沒有狠狠的咬住清軍,讓他們有所準備。
當高起潛這個「非常懂」軍事的太監給出建議,崇禎坐不住了。
他開始召集洪承疇領兵來援,洪承疇知道不能再拖,先派遣降將白廣恩率領幾萬人馬先行。
一方面是為了響應皇帝的話,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李自成。
讓他以為朝廷大軍直接跑去支援京師,對付清軍。
沒等李自成高興幾天,洪承疇就率領精銳士卒打的剛剛想要均田免賦的李自成。
李自成被打的身負重傷,妻女皆被俘,只剩下十七人,跑到了河南、陝西邊境的大山里躲藏。
五省總督洪承疇這次啊親自帶領左光先、王承胤,號稱合眾十五萬人,向著京師進發。
洪承疇希望抵禦清軍之前,陛下能夠給下發些軍餉。
畢竟這麼多人前去解圍,人吃馬嚼,損耗極大,無論如何都得給錢。
否則有人當場叛亂,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承疇沒了基本盤之後,軍餉的問題是相當不好解決。
盧象升對於朝廷上的風向不敏感,作為勤王總指揮他決定進據保定,命諸將分道出擊,大戰於慶都(今河北望都),斬清軍三百級。
高起潛臉上不好看,他派人去迎戰清軍想要搶功,結果大敗而歸。
反倒盧象升一次一次的取得勝利,這不是打他的臉嘛?
什麼外寇入侵,都沒有他心中所想的重要。
然而盧象升的情況也十分難纏,軍中乏餉。
平日裡欠了軍餉,咱們因為盧督師與大家同甘共苦,咱們沒飯吃,他也不吃飯,看在他的面子上,那就忍了。
可是咱們兄弟與清軍對戰,都斬殺了三百多人,殺傷更是近千人,才能砍下三百多腦袋。
皇帝一點獎賞都沒有,那咱們還賣個屁的命啊?
誰不知道清軍是出了名的兇殘以及難打?
如此怨氣在明軍士卒當中傳遞,自是牽制了盧象升的進一步行動。
盧象升也一直都在上火。
他雖然是主戰派,敢於和清軍對戰,可掣肘實在是太多了。
朝廷上的重臣與他成反對意見,想法子要搞掉他。
皇帝身邊派來的監軍,也覺得盧象升的行為影響了自己在陛下面前「善於軍略」的良好形象,故而對他也不順眼。
盧象升屢次給皇帝上書希望能夠給他調撥糧餉,以此來維持士氣,繼續打擊清軍。
但清宛縣令左其人、真定巡撫張其平都不給他運餉。
後勤後勤沒有,補充兵員更是別想了。
無論是楊嗣昌還是高起潛都不想讓盧象升這個名義上的督師,掌握許多人馬。
盧象升移書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復,楊嗣昌只不過是把奏疏放在一堆奏疏裡面,對皇帝就說的過去了。
被高起潛派去的監軍太監方正化則密疏彈劾盧象升「縻餉逗留」。
如此親近人送來的密疏自然引起崇禎帝對盧象升的不滿。
但是多爾袞卻沒有心思理會明廷這麼多人的心思,他只想要此番出征劫掠越多越好。
京畿地區已經連續失守真定、河間等十幾處州縣,致仕重臣孫承宗也遇害。
崇禎聽到消息後,哀傷悲嘆,命相關官員做好後續撫恤,便不再管了。
經此一事,孫家有直系子孫存活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呢,故而相關官員只是口頭應了,並沒有落實。
清軍又攻陷衡水、武邑、棗強、雞鳴、霸州等諸多縣城,殺了大明退休翰林。
唯有內丘,知縣高翔漢力守十餘天,清軍見無法攻克,便撤退去禍害其他地方。
還有魏忠賢的老家滄州肅縣,被他修築的也頗為堅固,倒是讓清軍難以攻克,直接繞道而行。
因為這些清軍看慣了縣城外觀不咋好的,到了魏忠賢的老家,猛地一看縣城如此堅固,必定是明軍的重要關隘,攻克之後,興許就能夠俘獲許多糧餉財物。
結果這伙清軍發現,不虧是明軍重鎮,堡子修建的相當堅固,沒有火炮是斷然無法攻克,故而直接撤走。
這些縣城除了有高知縣率軍守衛,魏忠賢老家沒被攻破外,清軍兵峰銳盛,勢不可擋,接連攻克許多城鎮。
多爾袞又兵分三路,由淶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縣,一路由定興攻安肅。
如此危急時刻,內閣首輔劉宇亮主動請纓,願去前線督察軍情,為君分憂。
崇禎大喜,即刻下令將盧象升革職聽勘,由劉宇亮代之總督天下兵馬。
可是當劉宇亮真的聽到皇帝要讓他上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
止不住的害怕,我只是想要站在後方,在皇帝面前表表決心,沒想著真去啊!
劉宇亮這就相當於與袁崇煥的口嗨差不多,我是支持陛下的,願意為陛下分憂,可實在環境過於嚴苛,我並不能有所把握處理好。
奈何皇帝就覺得你能行,你就得給我辦妥當。
要不然我不僅換了你,還得宰了你!
可楊嗣昌與薛國觀不想讓劉宇亮這個內閣首輔出風頭,畢竟他是個廢物,只能依靠盧象升。
這無異於把他親自送到盧象升的戰船上,一旦內閣首輔全力支持主戰的盧象升,結果興許就與他們的初衷大相徑庭。
故而二人聯袂上奏,說臨陣易帥,恐怕絕非好事。
崇禎上一次臨陣逮捕袁崇煥的事,顯然沒有讓他得到應有的教訓,所以盧象升稍微表現的不是那麼的好,便想要換人,絲毫沒有想過什麼後果。
故而人在相同的坑裡栽好幾次,不賴騙子手段直白,實在是個人才智以及沒有邏輯。
崇禎便命令劉宇亮督察各鎮援兵,不再頂替盧象升。
盧象升想著朝廷派內閣首輔來協助他,當即信心大漲,上一次斬殺清軍,總兵楊國柱、虎大威死傷也不小。
若是首輔能夠帶來些許錢糧那才真是大救星了。
盧象升進駐巨鹿南家莊,因為兵部尚書楊嗣昌所扼,又讓盧象升分兵給新任宣大總督陳新甲去守衛皇陵為理由,以此來遏制他想要去找清軍大戰。
畢竟盧象升的戰績在一片勤王師當中,還是想當可觀的。
可在這個莊子停駐後,盧象升手中只有殘卒七千餘人,士卒力量薄弱,且缺乏糧餉。
士卒們還要在冬天以涼水充飢。
崇禎的罪己詔下的就跟放屁一樣。
盧象升縱然是有心殺外虜,可處處都沒有人與他相互配合,不斷的扯著他的後腿。
作為一個大明忠臣,如此堅持屬實是沒有幾個朋友。
大軍陷入如此情況,盧象升只能派遣兵部攢畫主事楊延麟,到距離五十里外的雞鳴,向擁有關寧重兵的高起潛求援和糧餉。
高起潛大冬天在被窩裡睡懶覺,沒空搭理一個小小的贊畫。
盧象升等了一天之後,沒有消息傳回,他曾任職的大名等三府父老建議他南下大名等地募兵。
但他既不想落得逃離戰場之名,又不想連累大名等地百姓,故而拒絕。
巨鹿生員姚東照聽聞此事,助糧七百斛,讓大明官軍吃上口熱的,士氣稍微恢復一點。
整整三天的時間,盧象升派出去三波人馬前去與高起潛接洽,皆是沒有消息傳回。
盧象升最後一次希望高起潛能夠與他合兵一處,攻擊清軍。
但高起潛被盧象升整的煩了,直接離開雞鳴,前往臨清,不搭理你這天下兵馬督師的話茬。
你盧象升不是作戰勇猛嗎?
有能耐就自己去跟清軍打仗,非得拉著我做什麼?
隔天早上,盧象升生帳,四面拜見軍中將士,說:
「吾與爾等同受國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眾將士無不失聲號泣。
盧象升當即下令全軍拔寨進兵,要與清軍決一死戰。
大同總兵王朴當即眉頭一皺,退至眾人身後。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