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器官和新器官相互連接的地方被陳涵用微觀干涉能力加速干涉,相互融合加快了無數倍很快就像是原本就長在一起的完整通訊器官了。
隨後陳涵只需要控制這個器官不停的加速,能源便源源不斷的供應上來。
能源的連接線路上沒有任何閥門控制,只有在器官內部才有一個調節的地方,根據自身需要吸收多少能源。
現在這個閥門完全被陳涵控制,給了最大的供應其他部位也在加速成長。
原本在深城的地下實驗室耗費了半個城市的電能才生長到拳頭大小,現在卻在短短几十秒的時間已經到了半個臉盆大小,距離塞滿整個空間也只需要再成長一倍。
初略計算剛才釋放出的電能估計就能抵得上地下實驗室消耗電能的五倍以上,而雪茄型飛行器的能源絲毫不見枯竭。
陳涵越來越期待打開能源艙,看看那裡到底是什麼情況了。
隨著加速生長,陳涵也發現了一些神奇的地方,那天在地下實驗室因為全部心神都放到加速上反而沒有發現這些小細節。
在電能轉化為生物能的時候,出現了一些跳躍現象。
和能源連接的地方是無數的線路,這些線路原本陳涵以為會和普通的電線功能一樣,都是讓電子通過傳遞到另一個地方。
雪茄型飛行器的線路因為是生物屬性,所有的金屬也是自我繁殖出來的,在電能經過的時候,陳涵卻是看到了電能躍遷。
簡單點說,這條他剛才用微觀加速連接起來的線路,竟然沒有電子通過,這條線路存在的意義竟然是傳遞一些微量元素。
在雪茄型飛行器的總控位置有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可以產生無數微量元素提供給包括賽塔銀在內的各個器官生長使用。
陳涵本以為這條線路是電源供應,結果完全不是,他收回全部意識沒有再進行微觀干涉加速。
萊塞塔也和陳涵擠在一塊兒,見陳涵眼神恢復神采疑惑道:「發生什麼事了?」
她並沒有看到飛行器放置信號裝置位置的情況,這裡只有一個拳頭大小,是一個狹長的洞穴裡面比較大入口比較小,陳涵都是整條手臂伸進了洞口裡,腦袋緊貼著雪茄型飛行器內壁。
這樣一來萊塞塔倒是很容易觀察到陳涵是什麼表情,之前都是睜著眼睛,但完全沒有神采,看上去就像是發呆一樣,眼珠子都不會轉一下。
現在卻是又動眼珠子又動腦袋。
「發現一些有趣的事,也許我們能夠解決一個超級技術難題啦。」陳涵有些高興的說。
在艙外的陶舟總監急得不行,聽見飛行器內傳出的聲音也顧不得許多,連忙大聲問道:「陳涵發現什麼啦?我能進來看看嗎?」
這可是外星人的飛行器,陶舟做夢都想上去看看。
原本厚著臉皮留在這裡,就是為了偷學技術長長見識。
結果陳涵鑽進飛行器里半天沒有聲音,飛行器內部太小,也容納不下他,結果只能待在外面發呆。
好不容易聽見陳涵說話,陶舟再也忍不住了。
陳涵也沒有隱瞞的意思笑著問:「陶工,你知道當年特斯拉找摩根他們融資,想要開發一個能夠隔著大洋彼岸傳輸電能的裝置嗎?」
「知道一些,當年特斯拉和愛迪生競爭,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高頻電機,也獲得了專利,而且還免費共享了這個專利,特斯拉在交流電的推廣上是有很大功勞的,因為他和愛迪生的競爭其實就是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競爭。」
「愛迪生推廣的是直流電,當時所有人使用的也是直流電,特斯拉的發明其實是觸犯了一些利益集團,導致當年被各種詆毀,直流電和交流電的最大區別是交流電很方便變壓,直流電在遠距離傳輸時損耗非常嚴重,在變壓的時候要先轉為交流電變壓後又轉為直流電多了不少步驟。」
「至於你提到的遠距離傳輸電能技術,其實就是伴隨著交流電發現而發現的技術,可惜特斯拉到死了也沒有成功造出這樣一台能夠跨越大洋的電能無線傳輸機器。」陶舟說了一大堆,最後感嘆道。
陳涵點點頭,直流電和交流電的區別他自然也清楚。
現在大家用的都是交流電,而交流電有很大的一個特性那就是可以隔空傳輸!
這個原理也不是特別複雜,在19世紀特斯拉就發現了這個原理,而且他這一輩子花了大量時間在無線電能傳輸上,甚至將自己大部分積蓄都砸在這個項目上。
還建設起了一座大鐵塔,這座塔現在在網際網路某些圈子內名氣也非常大,因為傳說超過1000倍廣島核彈威力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這座無線電傳輸塔造成的。
首先這座叫做沃登克里弗塔的電塔和通古斯大爆炸的時間出現相同,然後網上流傳兩者的經緯度也相差不大。
沃登克里弗塔的最終目的就是跨越太平洋,將電能傳輸到大洋彼岸,很多條件導致這兩者被聯繫到一起。
當然最後這個項目失敗了,原因是資金斷裂。
特斯拉為了無線電能傳輸找到了摩根投資,加上自己的積蓄啟動了這個項目,但摩根集團看重的是無線電傳播,而不是無線電能的傳播。
投資的時候無線電才剛剛發展,不過在年底馬可尼就率先完成大西洋無線電傳輸實驗,這導致摩根撤資,特斯拉只能用自己的錢繼續維持沃登克里弗塔項目。
沃登克里弗塔項目其實就是交流電的一個特殊現象,也是現在很多無線充電手機、無線充電鼠標等等無線產品的技術關聯技術原理。
當然無線充電和無線輸電有很大的區別,一個是將電能通過無線的形式傳輸到能夠充電的電池內。
而且本身的技術需求要小很多,傳輸的能級也不會特別大,可以緩慢的將電能儲存在電池裡。
而無線輸電相當於直接讓電能連通可用的設備當中,比如電冰箱、電風扇大功率耗電機器,讓這些機器都不再使用電線,開始無線傳輸電能。
更誇張的就是特斯拉研究無數年的跨越大洋傳輸電能。
當然無線輸電技術在特斯拉那個年代就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特斯拉也研究出了隔了幾米遠點亮燈泡,但並沒有做到隔著大洋輸送電能。
直到100多年過去,無線電能傳輸其實還是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至於給手機無線充電這樣的技術,只是在當年近距離無線點亮電燈的技術上更加靈活的應用了一下而已。
「陶工知道無線輸電充電的幾種技術嗎?」陳涵問。
無線輸電充電就是剛才陳涵發現的神奇事情,難怪前些日子使用地下實驗室的電路,竟然能夠讓大半個市區停電。
無數的電閘全部都沒有起作用,當時陳涵並沒有去深入調查這些不尋常的事,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修復雪茄型飛行器的事情上。
直到剛才親眼所見,他才提起了足夠的重視。
電能原來可以完全憑空傳輸,這和之前陳涵接觸過的無線輸電技術也完全不相同。
陶舟簡單的說了說自己對無線輸電的了解,這裡可是非常高級的研究場所,在戰機上無線電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其中也有一些小地方用到無線充電技術。
無線沖電目前有四個方式,基本原理都是交流電電磁感應原理而產生。
電磁感應就是磁運動時會產生電流,這也是發電機的原理,而無線傳輸電能基本都是共振原理,簡單點形容假設在1米外有個電機在工作,而另一個相同的電機在1米外,他們的頻率相同因為特殊設計會產生磁共振效果。
a電機的運動會傳遞到b電機上,電能其實相當於重新發電。
這個是第一種方式,也就是電磁共振。
還有第二種同樣有一個電機,通過特殊的設計,將電機中間的導磁體去掉,實際上成了兩個設備,但兩個設備都有線圈,一個輸出線圈一個接收線圈,中間雖然沒有連接,但還是有磁場感應。
現在大多數手機無線充電就是這個原理,而無線鼠標多數情況是第一種方式電磁共振原理。
手機無線充電用電磁感應,去掉導磁體最終就會導致電能傳輸效率慢,距離短等等缺點,幾乎只能在幾毫米到厘米之間的距離傳輸。
另外還有第三種電磁耦合方式和第四種微波諧振方式。
這些方式陳涵原本是不太清楚細節的,在陶舟講解了一番後,陳涵便意識到他看到的無限傳輸方式和目前地球研究出的方式完全不同。
現在大家使用的形式,包括當年特斯拉,應該都是以上四種方式的其中一種,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傳輸慢距離短,特斯拉的沃登克里弗塔因為壓根沒有成功,不用計算在內。
陳涵發現的新技術卻是電能憑空躍遷!
原本的不管是共振還是磁感應,一個是重新發電,另一個是近距離靠著磁感應傳輸。
陳涵在雪茄型飛行器通訊器消耗大量電能里,看到的卻是電子跨越性傳輸,壓根就沒有影響核心能源和通訊器官之間的這段空間。
中間既沒有電磁感應,也沒有共振效果。
陳涵對電能研究實在不多,在和陶舟詢問請教討論一陣後,還是決定將看到的東西告訴陶舟,看看他有沒有想法。
修復雪茄型飛行器的主要目的是測試通訊器官會不會通知外星人,但次要目的卻是研究其中的技術。
要是外星人已經得知地球,目前最要緊的是提高地球的科技水平。
現在外星人的飛行器就擺在面前,要是研究透徹,就意味著至少地球的科技慢慢的在和外星人的科技正在拉近差距。
「陶工,情況是這樣的,我安裝了一個新的裝置,這個裝置的耗電量極為恐怖,在第一次測試的時候,就消耗了深城半個城市1分鐘左右的耗電量,但是現在使用飛行器的能量,我估摸著已經消耗了十幾個深城電量。」
「比較奇怪的地方在與,核心能源和現在這個裝置之間並沒有電能傳輸線路,電能像是憑空穿越時空出現一樣,剛才結合你說的無線充電的幾個技術原理,還有特斯拉的情況,感覺都不符合,這應該是全新的一種理論,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沒有?」陳涵下了飛行器耐心的請教道。
飛行器中的通訊器官因為沒有陳涵加速,現在生長的極為緩慢,讓它自己成長的話,應該要好幾個月才能發育完全,所以陳涵也不擔心耽擱一些時間會導致情況有變。
陶舟聞言卻是陷入沉思,倒沒有多少驚訝,這本來就是外星人的飛船,有很多非常領先的技術也不用太過於奇怪。
只是這個原理讓他想了許久。
最終似乎有一個理由說的過去,在如今的科研圈,遇到很多問題,基本上都要扯到量子力學上,有一句話說的就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此時陶舟也自然而然的將這種電能躍遷想到量子理論上。
「陳教授,我有個想法,不知道你聽說過量子糾纏效應,當幾個粒子彼此產生關聯時,一個粒子運動會影響另一個粒子,今年我看到國內就有科研團隊在做這個項目,明年發射的長二,就會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
「這顆衛星會攜帶互相糾纏的兩個光子其中一個,到時候我們會在宏觀領域,讓墨子號飛出數百上千公里,測試兩顆光子會不會互相影響,如果實驗成功的話,將來我們也許能很快研究出量子通訊技術。」
「這只是用光子做測試,我在想是不是電子之間經過某種裝置轉化,也會有電子糾纏現象?」陶舟遲疑著說。
陳涵也跟著陶舟的描述思考了一會。
最後發現這說不通,因為能量守恆定律的關係,電子也不可能突然產生,就算是糾纏,那在通訊器官內,也該有相同的電子才行吧。
難道說電子其實在空氣中無處不在,當核心能源的電子以某種方式運動,通訊器官內有個區域也開始發生相同共振,空氣中的電子就會自動聚集然後產生巨大電能。
陳涵腦海里各種思緒打轉,突然發現這好像也有點能說通的感覺。
電能就是電磁感應用電機發出來的,這不就是空氣中磁感應憑空出現的嗎。
難道真的有類似量子糾纏的技術,可以讓核心能源的電能憑空傳輸。
或者壓根就沒有什麼核心能源,所有電能都是空氣中憑空攝取的。
通訊器官連接飛行器,主要是為了獲取微量元素?
很多疑問讓陳涵腦袋都快要爆炸了,但只要想清楚裡面的科學道理,地球的科技肯定要發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