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洋同學終於說話了
文/安如山
湖北最牛高考滿分作文的作者周海洋同學終於出來說話了。
看了相關報道,如山總結一下,他基本說了三點:
第一,他承認他沒去過黃花崗,說明文中情景實為虛擬。
第二:他承認其作文是為模仿,模仿的是2005年四川高考滿分作文--四川考生唐漢霖的《永遠的譚嗣同》。
第三,他認為他的作文是原創,是考場現場所作。
詳情請見下面鏈接的詳細報道:最牛高考滿分作文作者周海洋浮出水面
附:永遠的譚嗣同--唐漢林
春風無色黯河山,東航不敢望馬關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鳥
國破方知人種賤,馬關條約不忍看
連年戰亂烽火寒,三軍揮淚灑台灣
青山幽徑橫屍骨,驛路橋邊聞鬼哭。
百年風雨血倒流,青山白骨無人收
金鑾殿內郁蒼蒼,君臣相顧淚沾裳
何處猶唱**曲,一曲悲歌訴興亡
亡國條約亡國恨,何堪此時亡國聲
回首故國與山川,滿目蒼夷有誰憐?
南海舉子萬言書,石破天驚動地文
陳述維新與變法,雪雨紛紛繞宮門
巨風吹浪紫焰開,雷霆波湧向天拍
皇都少年與袖斗,喚得日月不沉淪
提倡西學廢科舉,西宮太后淚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變,亡國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風卷落花掃芳塵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紅
嗣同今年三十餘,從此不見結髮妻
國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請從嗣同始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場吟哦萬人驚,三十三年化碧土
黃河嗚咽向天注,抽刀一斷斷紅塵
可憐閨妻守空房,夜聞黃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開,疑是君郎化蝶來
但見池塘淡淡風,煙柳何處覓郎蹤
小徑一片殘花色,不是花紅是血紅
卻把相思入哀箏,怨曲重招斷頭魂
曲中有恨細細思,君在黃泉可聞知?
纖指玉手十三弦,破鏡分飛幽恨傳
賤妾獨剪巴山雨,暮雨朝雲血杜鵑
恍然湖上有歸船,一簾幽夢半湖萍
聞君江上和琴聲,翻作蝴蝶澆風鈴
朱弦琴聲九天來,風吹庭竹蒙玉塵
陰陽相隔分歧路,和妻淺唱回五聲
曲終人散魂已遠,畫船東去櫓聲遲
攀折柳條題血書,隨江悠悠隨君王
「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但對不住周海洋同學,雖然你作了說明,你如山哥還是不很相信你的話。原因如下:
第一,你承認你未去過黃花崗,因為你不敢說你去過黃花崗。因為事實上你沒有去過。你也不可能是去年春節雪災時去的。那我們就認為你在高考臨場創作作了情景虛擬。在作文和文學的時候,情景虛擬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俗話說:作文作文,不撒點謊兒是做不成的。我們認為周同學你是撒了一個很好的謊兒,而且撒的恰到好處。
第二,你承認事實上有模仿和借鑑。你承認你模仿和借鑑了唐詩(指唐漢林的詩)。這就要看看唐詩與周詩(指周海洋同學的詩)的對比情況了。如山偏向於唐詩在借鑑的前提下為考場原創。因為唐詩沒有留下抄襲和事先準備、背誦、抄襲的痕跡,應該是原創。而且周詩與唐詩在內容上毫無關聯,因此周詩不能自認為是模仿和借鑑唐詩。最多也只能是受了唐詩的啟發,是屬於一種文學類型,皆系古體詩而已。而唐詩更傾向於白話,只是七個字而已,用史用典也不多,生僻的詞語更不曾見,而且格式比較隨便。同時,唐詩僅寫公車上書和就義的情節,唐漢林對此段故事很熟悉,寫來順暢是完全可能的。
而周詩呢?則完全不同。一是用典豐富,歷史久遠,生僻的詞語可多,特別是:「的盧青驄勞鞍韉」,「言說帝後西秋獮」,「皇祚不復天威去」,「聊謅一詩悼君魂」等等中的「的盧」「青驄」「鞍韉」「秋獮」「皇祚」「聊謅」等詞,實是生僻,應該不可能現場創作所為。如果周同學真是現場使用了這些詞語,那他年輕後生實是人才,如山只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別的無話可說。因此,我們寧願相信周同學有此本事,也不願懷疑他的本領。寧肯相信此為周同學現場所作。
但有二點如山久久不能得解:一、唐詩並無前言和後記,而周詩卻有。二、唐詩並無虛擬情景,而周詩卻有。因此,周同學並不是模仿唐同學的詩文。其實周同學說他模仿和借鑑李白、杜甫、白居易、毛澤東皆可,何須說唐同學?因為只要是古詩,韻、格、律就是差不多的事。何須說模仿和借鑑呢?我們不能說只要是寫成了古體詩就是模仿和借鑑。這可是不行的事。因此,周同學說模仿和借鑑實為假象,你可能是要迴避實為抄襲、背誦、默寫,甚至是作弊的事實。
唐詩沒有前言和後記,而周詩有。恰恰好,周詩的是抄襲、背誦和默寫,甚至是作弊的馬腳就露在他的前言和後記上。
一、前言中說: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大家看看,一個現時代的考生,而且是一個在高考現場臨場作文的考生,你能把黃花崗事跡的時間記得如此的清楚?更何況是「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是中國農曆的日期?而「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卻是陽曆的日期,這兩個日期是要查閱成年曆進行推算而有的時間了。如果真是考生周同學記得,如山只能把他當神明了?
二、前言中說:廣州起義暴發。起義之軍百二十人持槍械攻入廣州督府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聞風而逃。然義軍終因寡不敵眾,數百清軍圍之,起義軍多戰死。旋革命黨人潘達微見而憐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於白雲山麓之黃花崗。九十七年之後,時值臘月,會天大雪,余滯於廣州,遂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於其門,百感並至,賦詩一首,詩曰:大家再看看,此段也不可能為現場所寫,因為你說你未去過黃花崗。你如果說你真去過,寫出這一段,如山可以相信。但是周同學卻說真沒去過。沒去過,不翻閱相關的資料,能記得如此的詳細?強人也?而如山只能說:謊人也!
三、後記中說:「後記:今日之生活,皆先輩流血而成,今中國多烈士之陵,何止黃花崗耶?然吾平生只至黃花崗,愧矣。今年之秋,料黃花崗之黃花,應於秋風之中透香中華乎?」後記中立意為今年之秋,又說是2008年的春節,考生作文沒一點現場感,是不可能的。如果如山是周同學,我寧願改成考場的現場感,說:「料今日黃花崗之黃花,應於烈日之中香透中華也!」而且如山也會將2008年春節的時間改掉,也改為有現場感,即設想作文時神遊黃花崗,便百感而至寫就此詩。也就看不到好多抄襲的痕跡了。可惜周同學考場上時間有限,料想你能將此詩默寫出來也已經是天大的本事,已經就沒有這麼多的考量,並作出合情合理的修改和潤色了。因此就露出了馬腳,這在作文中叫做:撒謊沒撒圓!哈哈。
如山結合此詩的其他情況,確定此詩只能是預先寫好並背誦了下來,然後剛好用於考試的臨場發揮了。第一,周同學要承認是背誦、默寫,情景是:他的長輩、老師、朋友等,於2008年春節雪災期間真去過廣州,滯在廣州火車站,而且真去了黃花崗遊覽,以避免客流的高峰,並且回家後經過查找資料和現場的觀感,用心地寫就了此詩。周同學平時是一個喜歡古體詩的,甚至周同學也參與了寫作,然後寫就了這一首比較得體的好詩,周同學將其背誦了下來,一到考場,見到了考題,想起了此詩,便取題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將此前言、詩、後記全部默寫了下來。
如果周同學不承認是背誦加默寫,那就是抄襲、作弊,而且運用了現代的高科技手段。不過爾爾。
希望周同學以誠信為社會道德的基本準則,以誠實為人生的基本信念,站出來說最誠信、最誠實的話!其實說出來好,對你有好處。背誦的作文並不是錯,也同樣是滿分,如果真是如山哥說的這麼回事,那你就錯了,錯在沒有誠信,不很誠實,你的言行不合乎社會的基本準則。因為你的作品已經引起了社會和公眾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