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這樣的醜聞,並非所有的上層人士都對此熟視無睹。下議院的一些正直的議員對首相的工作提出了質詢。
帕麥斯頓卻振振有詞地說,現在的苦難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偉大。
大英帝國的民眾一直在享受帝國強大帶來的紅利,現在帝國需要他們了,他們也必須要與帝國一起承受苦難。
這很明顯就是一種政治綁架,享受帝國強大紅利的其實只是那些有錢人。
不過這種說辭當即得到了大部分議員的支持,因為這些人都是有錢人。
他們覺得自己交的稅比窮人要多,本就心裡不平衡。
他們不知道,這次報道只是一個開端,一場看不見的赤潮正在大英帝國內部醞釀著。
這股力量還非常小,所以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愛爾蘭中部城鎮基拉尼,肯能騎馬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基拉尼屬於典型的愛爾蘭高原山地,當地的百姓以放牧和種植土豆為生。
土豆大饑荒的餘波還沒有結束,但是留下來的人總歸能夠填飽肚子了。
肯能已經出去十幾年時間,他在東方做過水手、僱傭軍,還為太平天國的燕王做過軍事顧問。
後來太平天國被滅,肯能輾轉來到澳門在葡萄牙人的商船上做事。在那裡他加入了康納利先生組織的愛爾蘭兄弟會。
這個組織的目標是讓愛爾蘭獲取獨立,帶領愛爾蘭人走向自由。
肯能這次回來一方面是接受了上面的任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看一下自己的家人。
他還有一個兄長留在愛爾蘭。
此時的肯定頗有一些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覺,已經靠近他出生的村莊,但是走在路上的人他基本上都不認識。
「嘿,你是肯能嗎?」一個與肯能年齡相仿的中年人趕著一輛農用馬車,遠遠地跟肯能打招呼。
「丹尼?你是丹尼嗎?」肯能看向遠處馬車上那個皮膚粗糙,沖他大喊的男子。
這人看起來很老,不過還是能夠看出其實際年齡應該不大,喊話的時候,能夠看到對方的嘴巴中間缺失了一顆門牙。
正是這顆缺失的門牙,讓肯能想起來,這人是自己的老朋友丹尼。
丹尼是和肯能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
「你走了多少年了,十年?十五年?還是二十年?」丹尼跳下馬車,一把抱住肯能。
肯能笑了笑道:「記不清了,不管怎麼樣,能夠再次見到你真的很高興,丹尼。」
「嘿,丹尼,我已經找不到家了,能幫我帶個路嗎?」肯能緊接著問道。
他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兄長,找到自己的家。
他已經不是曾經那個窮小子。現在的肯能是兄弟會的重要成員,他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資源。
找到自己的家之後,他便要與兄弟會在愛爾蘭當地的勢力接頭,從而宣布上級的命令。
這對于丹尼只不過是一件小事兒,但是當肯能問出自己的家的時候。
丹尼的臉色頓時變了。
他支支吾吾地說道:「肯能,希望你能夠節哀。」
聽到這話的肯能頓時如同遭受雷擊。
十分鐘後,肯能站在一處廢棄的土堆邊上。
這裡從外形上還能夠看出曾經是一棟圓形的土房子。
肯能曾經的記憶再次被翻了出來。
自己的父母幫地主種田一輩子操勞,兄弟倆還沒長大,便撒手而去。
他與兄長相依為命。十八歲那年,兄長看上了同村的一個女孩,女孩也喜歡兄長。
但是肯能的家中一貧如洗,為了成全兄長,肯能跑到羅斯萊爾港,與一艘跑東方的貨船簽約,簽約之後,他可以預支一年的薪水。
肯能將這筆錢給了哥哥,讓哥哥能夠跟心愛的人成婚。
然而他卻相當於變相將自己給賣了。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再次回來,原本破敗的小土屋已經消失。
「你的哥哥被皇家愛爾蘭警隊抓走了,地主將你家的房子給砸了,當天晚上下起了大雪,你嫂子和三歲的小侄子被凍死在傾倒的牆壁下。第二天村子裡的人發現他們的時候,人已經凍僵了。」
「對不起肯能,我當時不在家中,要是我知道的話,一定不會讓他們凍死。」
「米林一家呢,他們還住在這裡嗎?」肯能問道。
這個米林就是村子裡的地主。
「不,他
們已經搬到都柏林去了,只有一個僕人住在莊園裡,負責管理村子裡的土地。」
肯能的眼中已經生起了濃濃的恨意。
他本想自己回來之後能夠讓兄長過上富足的生活。
可是現在他孑然一身,連一個家人都沒有。
瞄了一眼馬背上的錢袋,沒有人與自己分享,這些錢看起來頓時索然無味。
好心的丹尼邀請肯能到自己的家裡坐坐。
丹尼家也只有三間土房子,三個孩子頭髮凌亂,一看就營養不良。
她的妻子有些怕生,見到肯能之後打了個招呼就去準備晚飯。
這個時候天色已晚,高地上的氣溫下降的很快。
,!
肯能準備在丹尼的家裡住上一個晚上,同時也跟丹尼聊一下島上的形勢。
丹尼的大兒子幫肯能的馬牽到馬棚中餵上草料。丹尼拉著肯能走到一個簡陋的壁爐旁。
壁爐上有一個陶壺,壺中的水已經沸騰,冒著熱氣。
土屋低矮簡陋,但是卻又讓人感到溫馨。
「肯能,要是沒有地方可去,就跟我一起去礦上做工吧,英國人又在東邊的煤礦擴招了,我們可以去試試,總能讓家人吃飽肚子。」丹尼看到肯能就騎著一匹馬回來,以為他在國外混不下去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老實人。
肯能這個時候卻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包,打開之后里面卻是一包茶葉。他從中捏出一點放在陶壺中。
「肯能,這是茶葉啊,你竟然有茶葉。我還是上次在亨利莊園送貨的時候喝過一次,亨利家善良的老管家,分享了一杯下午茶給我,這東西真好喝,怪不得老爺們都:()怒海覆清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