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禎突然向群臣拋出了什麼是朝廷的質問時,郭允厚還是有些吃驚的,因為這同他們此前和皇帝商議時的計劃有所不同。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不過在皇帝兜兜轉轉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了當初設定好的道路上來,讓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戶部這次之所以願意擋在攻擊黃立極輿論的前面,自然是想要把兩淮鹽引案的最大好處抓在手裡。
對於能夠不花什麼代價就占據了未來兩淮鹽業四分之一的股權,還能從鹽引案涉案人員身上獲得一大筆罰款,戶部上下官吏還是很有興趣的。
雖然戶部擁有對各地鹽運司的管理權,但是鹽運司的主官鹽運使的品階是從三品,僅次於戶部尚書,同戶部侍郎同級。因此戶部對於各地鹽運司的管理權力,還不及都察院派出的巡鹽御史權力大。
因此鹽稅雖然是戶部最大的一項現金收入,但是戶部官員在鹽業上獲得的好處,其實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戶部輕易的把長蘆和河東兩處鹽場賣給了四海商行,而沒有多加反對。
鹽運司官員們富的流油,但是他們給予戶部的節貢也不會壞了行情,也許對幾個戶部分管官員和戶部尚書那裡會有另外的饋贈,但是對於整個戶部來說,鹽運司的存在並沒有超過其他地方衙門。
如果有機會讓戶部直接管理地方鹽政,戶部上下的官員自然不會去理會地方鹽運司官員有什麼想法,畢竟別人家的兒子再好,那也是別人家的兒子。
更何況,自崇禎登基以來推行的新政,使得戶部官員的升遷呈現出了某種封閉性的傾向。以往為了防止官員在某個部門做大,對於六部官員的任職採用的是流動升遷的模式。
比如工部郎中要想升任侍郎,就必須換一個部門。連續擔任了兩屆京官,就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員。這種官員任職的方式雖然消除了各部門的山頭主義,但是同樣讓中央各部門呈現出了組織渙散,毫無凝聚力的後果。
以座師門生關係聯結起來的個人小團體,完全凌駕於各部門的部門利益之上了。對於一個封建帝王來說,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結果。打擊一個沒有組織的個人小團體,總比去面對一個依託於上下級關係嚴密組織起來的政治集團要強。
前者因依附於皇權而存在,而後者則利用了部門的權力對抗了皇權。套用一句太祖的言論,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崇禎自認不是太祖這樣的政治大師,也沒有如洪武帝一般的精力和才能,要把一切政治事務都納入自己手中。
因此他在一團散沙的中央六部和以部門利益為重的山頭主義中,他默認了後者的存在。而戶部、工部和刑部,因為這三個部門所具有的專業技術知識要求,使得新政推行之後,便呈現出了某種封閉性的傾向。
戶部官員對於算學和金融知識的要求,工部官員對於理工科類知識的要求,刑部官員對於法學知識的要求。這些專業知識的積累,顯然不是半路出家的官員能夠掌握的。因此從外部調入這三個部門的官員,門檻已經越來越高了。
既然進入戶部之後,個人的仕途升遷同戶部工作的好壞聯繫在了一起,那麼維護本部門的利益,就自覺的成為了戶部官員們的共同準則。戶部權力的擴張,就是他們個人權力的擴張。戶部利益的受損,就是他們個人利益的受損。
因此當兩淮鹽引案爆發之後,郭允厚稍稍向下屬們吹了吹風,戶部官員們就上下一心的站在了支持首輔的立場上,他們就是指望著從這起大案中讓戶部獲最大的好處。
當崇禎拋出了君、民、社稷三位一體的論點之後,此前還在糾纏於韓一良要不要受罰,首輔黃立極對於兩淮鹽引案究竟要負什麼責任的官員們,就如同被人打了一悶棍一樣,雙方在會議開始後積攢起來的決一死戰的氣勢,頓時被悄然瓦解了。
自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之後,便被後世儒家學者們尊稱為亞聖,認為他發揚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為歷代帝王所喜,因此他所著作的《孟子》一書,是在南宋時,被朱熹列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後,才被正式奉為儒家治學的重要經書。
到了大明朝,控制欲過強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對於孟子的所說的: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等言論大為不滿,一度想要撤銷孟子的亞聖封號,並下達了將孟子逐出文廟殿外,不得配享文廟的命令。
雖然在群臣的勸說之下,朱元璋在一年之後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但是他對於孟子的言論依舊耿耿於懷,於是令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劉三吾揣摸皇帝的意思,共刪掉《孟子》八十五條「有問題」的內容,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並將剩下的內容編為《孟子節文》一書。
朱元璋隨後便下了詔書,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為本」。
正因為朱元璋對於孟子的態度,所以雖然《孟子》是科舉用書之一,但是天下讀書人對於《孟子》一書的內容並不敢多加討論,完全是按照朝廷頒發的標準注釋死記硬背而已。他們唯恐因此觸怒了皇帝,而壞了自己的功名之路。
但是現在崇禎歪曲了太祖高皇帝刪除孟子言論的本意,還把孟子的民為貴思想提升到了三位一體論,對於大明官員來說,不亞於一場政治地震。鹽引案和首輔什麼的,此時已經無關緊要了。
以孔孟之道為治國理政最高準則的大明王朝,任何在儒家學術上提出的新觀點,必然都會影響到王朝的政治格局。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大明官員對抗不受限制的皇權的最有利的武器。在經過大明士人200餘年不遺餘力的宣傳下,民本思想實質上已經在中下階層的百姓心中紮下了相當厚實的基礎。
朱元璋試圖通過刪除孟子的言論,來禁錮大明士大夫的思想。但是這種禁錮思想的政策,顯然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了。不管是那個朝代,**對於讀書人的誘惑,顯然遠比公開出版的書籍更大一些,更何況被禁止的還是亞聖的言論。
這也是為什麼東林黨人雖然屢屢被打壓,但是民間百姓卻依然支持東林黨人,認為他們是被迫害的正人君子的緣故。因為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始終都是圍繞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在闡述。
雖然東林黨人在施政時,並沒有真正去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比從來沒有提及過任何政治主張的閹黨們要強的多。
現在崇禎拋出了三位一體論,不但取消了君王和民眾之間的對立立場,還把自己包裝為了民眾利益的看護者,這無疑是搶走了文官們賴以制約皇權的話語權。
除了站在皇帝一邊已經無法改變立場的那些閹黨成員,和被利益蒙蔽了的戶部官員之外,政治水準在正常以上的官員們,都對崇禎的這番話語產生了不好的聯想。
大明開國以來,法統歸於皇帝,而道統歸於士人,這也是皇權和士權能夠保持平衡的思想基礎。程朱理學提出的道統論,往往都是以「正君心」為目的。
而隨著萬曆朝結束之後,大明國勢的不斷衰落,士人所宣揚的道統,已經隱隱有凌駕於皇權之上的跡象了。現在崇禎突然拋出了關於君、民、社稷的三位一體論,在有心人眼中,無疑代表了這位皇帝陛下正在動搖士人所把持的道統。
如果讓一位君主掌握了法統和道統,那麼自春秋戰國開始出現的士人階層,將會失去自己思想上的獨立性,從而真正成為皇帝的家奴了。
不管是劉宗周、韓爌等老東林黨人,還是倪元璐等東林黨後起之秀,顯然都是不願意讓皇帝有機會染指關於道統的發言權的。
而皇帝拋出的三位一體論,也不是他們急切之間就能反駁掉的論點。一種思想觀點的出現,總是需要經過歲月的打磨,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進行提煉總結的。就比如,沒有五四運動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衝擊,就不會有布爾什維克主義在中國的盛行。
現在皇帝提出的三位一體論,顯然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這種觀點的提出,顯然是符合大明中下階層百姓的期望的。對於這個論點進行反駁,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東林黨人的分裂,畢竟維繫東林黨人之間最強的紐帶,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學術理念。
於是,在崇禎拋出了三位一體的言論之後,東林黨人立刻選擇了冷處理,不讓皇帝繼續在這個觀點上發揮下去。他們寄希望於,這三位一體的言論,不過是皇帝今日的靈機一動,而不是早有預謀。
沒有了東林黨人的聲援,科道官員們就更不敢跳出來,繼續為了鹽商的利益攻擊韓一良和首輔了。會議的討論焦點,也從兩淮鹽引案的處置,轉移到了如何解決東南百姓吃鹽的問題上來了。
朱由檢環顧了下方官員之後,才平靜的說道:「既然諸君不能對東南百姓的吃鹽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見解,那麼郭先生,你身為戶部尚書,你覺得朝廷應當採取什麼措施,才能解決東南百姓的吃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