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笪繼良的報告之後,除了皇帝和戶部尚郭允厚之外,內閣其他成員都和錢謙益一般,都陷入了震驚。筆神閣 bishenge.com在這崇禎登基之前的大明內閣,日常的主要工作還是等待問題出現之後再試圖解決問題。
可是隨著各地統計局、稅務局、物價局和糧食局的建立,內閣對於大明各地的狀況倒是不再一無所知了,但從而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各地那些一直被地方官員拖延和掩蓋的矛盾,清清楚楚的擺在了內閣大臣們的面前。
內閣自然不能學那些地方官員裝鴕鳥,無視這些社會問題,直到它們爆發為止。畢竟有崇禎這樣的皇帝在邊上監督著,又有改革之後的內閣責任制約束著,想要混日子熬資歷的官僚已經大多被剔除在了內閣之外。
但是想要在問題爆發之前解決問題,對於大明的官僚來說就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除了一小部分官員進入仕途是為了變革這個世風日壞的社會外,大多數官僚都已經接受了大明官場長久以來的潛規則,混日子熬資歷等著告老還鄉當士紳,平安無事便是做官的第一要務。
事實上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任何改革都會被整個官僚集團視為無事生非的多事之舉,而提出改革的官員則會被視為官場上的異端。
畢竟當年張江陵的改革已經讓大明的官員意識到,所謂的改革就是搶奪官僚士紳的利益。這樣的改革就算有利於國家和人民,對於官員們來說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不是外有後金這樣的強敵迫境,內有奢安之亂及各地連續不斷的災荒導致的平民暴動,大明的官僚士紳是絕不會默許崇禎推動改革的。
但即便是如此,沒有感受到各種威脅的江南士紳,依然是反對朝廷改革的中堅力量。只有那些真正面臨了社會動盪的北方士紳,才會轉變了往日的態度支持改革。
可支持改革歸支持改革,想要讓這些思維已經差不多被四五經固化了的官僚們去解決實際問題,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一籌莫展的。特別是今日面對如此宏觀的一個問題,大明人口數量及年糧食生產量之間的矛盾。
如果崇禎現在隨便挑一位大明官員出來詢問:某地的糧食缺乏了怎麼辦?百分之百的官員都會回答:先由朝廷調撥外地糧食賑濟,然後在當地興修水利,確保來年的收成。
如果再問:若是外地的糧食也難以調撥,且興修水利也不能避免下一年度繼續乾旱,怎麼辦?那麼多數的官員只會說:盡人事而順天命。少數的官員則是真正要求神拜佛,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了。
這樣的回答,現在的崇禎已經不會感到意外和憤慨了。因為這些官僚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這些內容,在沒有外力敲破他們的固定思維模式前,你就不能指望聽到與眾不同的回答。因為這就是中國士大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舍中華之外盡皆蠻夷…中華物阜民豐,豈是海外蠻荒之地能夠比擬的。
在聽了錢謙益等閣臣說了一些老生常談的言論之後,朱由檢終於出聲制止了他們說道:「朕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聽你們給朕講什麼大道理。
現在大明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解決這一億八千萬國民的吃飯問題,而不是奢談什麼以後。如果解決不了國民的吃飯問題,大明還有以後可言嗎?」
錢謙益等閣臣頓時住了嘴,蔣德璟看了同僚們一眼,咬了咬牙終於開口說道:「陛下,按照剛剛笪侍郎的說法,我大明的糧食總產量固然是岌岌可危,但是最讓人詬病的難道不是糧食分配不公的問題嗎?
如果現在大明的糧食年生產總數能夠平均分配到每個人身上,那麼就算糧食總數不足,也不至於變成一些地區的百姓難以生存下去啊。
臣以為,在無法迅速提高糧食年產量的狀況下,朝廷應當出具一些政策,調整糧食分配上的不公。比如減少地租和降低對於農民的貸款利息等等,讓百姓手中留有更多的結餘,以便他們抵抗災害年景…」
聽完了蔣德璟的建議之後,朱由檢看了一眼沉默的眾人後說道:「朕覺得蔣先生說的不錯,朝廷不僅要關注糧食生產上的問題,同樣也要關注糧食分配上的問題。各位先生對此有什麼不同意見?如果你們有比蔣先生更好的主意,不妨繼續提出來。」
皇帝補充的最後一句,頓時打消了幾位閣臣想說的話語。他們雖然支持改革,但是對於這種更進一步的干涉士紳地主對於自家土地的經營權力及農村中貸款利息的限制,心中未免都有些不舒服。
不過想要讓他們提出比蔣德璟更為有效的主意,這對他們來說顯然又太難了。因此在皇帝的注視下,他們還是選擇了沉默。
朱由檢等待了幾分鐘,見到沒人出聲便張口說道:「既然大家都沒有更好的建議,朕以為就照著蔣先生的主張,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處理關於糧食生產及糧食分配中出現的問題,以便糧食局能夠更好的收儲糧食。
嗯,這個機構就叫做糧食委員會,朕擔任委員會的主任一職,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難題,委員會可以直接呈報給朕處理。郭尚、蔣先生、笪侍郎擔任委員會的副主任,日常工作就交給你們來處理。
各位先生們對朕的決定可有異議?」
在崇禎的壓力下,錢謙益第一個帶頭支持道:「陛下的決定很是妥當,臣沒有異議。」隨著首輔的出聲,其他人也接連向皇帝表示了支持。
朱由檢這才點了點頭說道:「對糧食分配進行控制,終究只是緩和地方上矛盾的治標之策。想要最終解決糧食和人口之間的根本矛盾,還是要依賴於糧食年生產總量要能夠滿足於國民的需求。
就目前來看,想要提升糧食年生產總量,無非就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興修水利;第二、培育和推廣良種,包括那些從海外引入的新物種;第三、肥料的供應;第四、加快對於海外農業的投入,從而提高海外糧食的輸入數額。
第一、二、三項,農業部一直在進行,朕以為暫時也沒有什麼可提高的餘地了。但是對於第四項,朕以為還有很大的提高餘地。
和大明北方相比,大明南方的農業生產條件顯然更好,但是同大明南方相比,越南、柬埔寨、西貢地區、泰國、菲律賓、台灣、爪哇等東南亞地方的農業條件也更為不錯。
就目前來看,一年從海外輸入700餘萬石糧食的數量顯然有些偏低了。朕以為,三年之內翻上一番,十年之內達到3000萬石一年,方才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3000萬石糧食,這幾乎是10餘萬頃良田的產出了。錢謙益一時便有些不忍心起來了,「一下子對海外藩國施加這麼大壓力,會不會引起這些藩國的不滿?」
郭允厚立刻反駁道:「今日之勢,當先顧里後顧外。且東南亞各藩國未開發的土地比比皆是,只要他們努力去耕作,不要說3000萬石糧食,即便是再多一倍也拿的出來。
臣以為,國家還應當加快向東南亞藩國移民的舉措。每年若是多移民十萬人,就等於是節約了40萬石的糧食,這也是釜底抽薪之計啊…」
和內閣的這些同僚相比,戶部官員在思想上顯然要靈活且市儈的多了。對於皇帝所言的,提高海外糧食輸入數量問題,每年最起碼也能為戶部帶來上千萬的利益,這也由不得郭允厚不出聲支持皇帝。
郭允厚代表戶部的出聲,使得其他閣臣的反對聲音頓時都低落了下去。在責任制的束縛下,閣臣不僅僅代表著自己,更要考慮自己分管部門的利益,否則他們就會首先被部下所拋棄。在這個時候,仁義道德顯然是比不上金錢利益的重要性的。
隨之而後的,崇禎提出以內務府同朝廷共同投資建造一隻噸位不少於五萬噸的糧食專業運輸船隊的建議,最終抹平了戶部同內閣其他閣臣之間的分歧,結束了關於這件事的討論。
而崇禎九年六月,大明商船登記的噸位,已經超過了35萬噸,這個商船增加數量的速度,已經極大的超過了當初內務府的預估。
當然,這些商船的樣式大多還是傳統船型。只不過在朝廷收緊了對於船隻建造規格及質量的審查,加上全面開海後造船業的迅速發展引起木價上漲,使得許多大明商人在海外林木豐盛的地方大肆投資興建船廠了。
原本大明國內的船價是海外船價的三分之一,但是到了大明崇禎九年,海外修建的船隻反而比國內的船隻便宜了三分之一。這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的木價便宜,另一方面就是海外船隻使用的木頭乾燥程度不一,造成船隻的質量參差不齊。
但是不管怎麼說,造船業的野蠻生長,正在極力彌補著大明海上運輸能力不足的狀況。昔日崇禎制定的數十年造船目標,現在看起來不消十年就能完成了。
國內:天津、連雲港、南京、上海、寧波、福州、廣州;海外:釜山、長崎、大阪、海參崴、基隆、馬尼拉、渤泥、曼谷、西貢。總計16個造船中心正在初步形成,至於其他的民用造船廠更是不計其數,每年預計這一區域的船隻下水總噸位就達到了近10萬噸。
航運業的這種快速發展,也使得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更為緊密的聯合了起來。當然,船隻修建的噸位也在不斷的提升著,300-500噸之間的中式商船,正在成為這一海域上航行的主流船型。
而這一噸位級別的船隻,也正是跨洋航行的入門級別,即便沒有官方的鼓勵,民間的商船也開始踏足於從前未曾前往過的海域了。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正在一個個的被大明商人們重新發現。
這一次朝廷頒發的,五萬噸級糧食船隊的修建計劃,無疑給了這些船廠打了一記興奮劑,讓這些船廠所在地區的經濟更加的景氣了起來。而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使得沿海地區的百姓,很難再感受到內陸受災地區所帶來的影響,這也維護住了大半個中國的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