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正文 第一卷 慘澹經營_第130章 商人會議和報紙

    看著朝會就快要結束了,不管是東林黨還是內閣幾位大學士及六部尚書們,緊繃的心總算放鬆了一點。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今天朝會談論的事情,大約只有張江陵執政內閣進行經濟改革時的朝會,才能比擬的上了。

    這種緊張刺激的朝會,對於生活節奏緩慢的大明文官來說,實在是有些接受不能。這種跌沓起伏的情緒起落,讓這些官員們只想著儘快結束今天的朝會,回去好好的平復下心情。

    然而眼看著朝臣們該匯報的事都匯報完了,朝會上開始安靜下來之後,朱由檢突然再度發出了聲音。

    他對著黃立極問道:「黃先生,之前朕提出的增加商稅的事,內閣究竟討論的如何了?」

    黃立極馬上出列回復道:「陛下,臣等以為,增加商稅一事確不可行。商人奔波千里,路上風吹日曬,販運貨物,只不過賺些辛苦錢而已。天下已經設置了七處稅關,商人往來已經極為不便。如今陛下再試圖對商人加稅,臣等恐怕商人不滿之下,會斷絕南北商路,則九邊和京城、遼東沒有商人往來販賣貨物的話,恐怕將會物價飛漲,民怨啊,陛下。」

    有黃立極的帶頭,幾乎滿朝的官員都群起而反對了。不過崇禎並沒有退讓,一副今天不敲定增收商稅事宜,就絕不退朝的模樣。而其他幾位東林領袖非常樂意黃立極和崇禎打對台,雖然他們不知道黃立極為何會這麼堅決的和崇禎打對台,但是這起碼可以讓崇禎和內閣之間出現裂紋。

    對此東林黨人自然會樂見其成,在幾位東林領袖的暗示下,朝中官員的意見倒是越來越統一了。而且隱隱以黃立極為首領,似乎有要讓黃立極和崇禎因此而公開決裂一樣。

    眼看朝堂上的氣氛似乎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內閣大學士施鳯來突然出列說道:「臣以為,現在大明正是危急之秋,陛下向商人增稅也是無奈之舉。而首輔大人所言也確是實情,如果因為增稅而導致南北商路斷絕,造成京城、九邊、遼東物價騰貴,則增稅反而成了有礙於大明的惡政,這恐怕也不是陛下所想要的…」

    崇禎不耐煩的打斷了囉嗦的施鳯來,說道:「說重點,施先生。」施鳯來馬上總結道:「增收商稅一事,本身就是商人自己的事。臣以為,不如效法漢代的鹽鐵會議,召集天下商人自己商議,要不要增收商稅,和增收多少稅額。我等又非商人,如何能知道這商人願不願意交稅呢?」

    內閣大學士張瑞圖馬上出列說道:「臣附議。」黃立極也上前說道:「臣以為,此策大善,臣也附議。」

    有了黃立極的帶頭,剛剛還在附和首輔反對增稅的官員們,按照慣性跟著首輔附議了,有幾位腦子比較靈活的官員倒是沒有跟著附議,但是朝中大勢已去。

    朱由檢看到下面跪成一團的官員們,臉色鐵青的說了一句:「既然眾位都認為只有這條路,那麼朕就聽你們這一次。不過,朕要提醒諸位,記住今天你們自己的選擇,朕會好好看著你們的言行是否一致。」

    朱由檢說完之後,連退朝的淨鞭都沒等待,就甩著袖子怒氣沖沖的離開了御門。

    孫承宗、文震孟、劉宗周對這個結局感到一頭霧水,而韓爌、陸澄源、錢謙益幾人卻感覺隱隱有些不妙。增收商稅原本是崇禎提出的問題,但是為什麼現在會變成文官們的責任?明明文官不是一直在反對的嗎?

    東林諸人帶著或多或少的疑慮離開了,黃立極、施鳯來、張瑞圖三人則相視一笑,才向著文淵閣而去。

    不久內閣便向天下發布詔書,宣布各省推選商人代表入京,商議商稅之事。

    各省地方縉紳一時譁然,而兩京勛貴及地方王府則對此毫不在意。一位王府門下的商人公開嘲笑道:「一群平頭百姓,難道也能幹出什麼大事來?不管這群人能討論出什麼東西,只要這大明的江山還是姓朱,太陽就不會從西邊出來,難道陛下收稅還能收到自己親戚身上來嗎?」

    勛貴和藩王們可以無視這個所謂的商人稅收會議,但是各地縉紳則不能視若無睹,雖然這個所謂的商人稅收會議未必能起什麼作用,但是縉紳們依然想要把這會議給攪黃了。

    不過想要派自己親信參加會議的地方縉紳,很快就被詔書上註明的,三年內的納稅額的規定給攔住了。這些地方縉紳勾結官吏,早就不知道什麼叫納稅了。

    在大明行商納稅,只能說明你是個沒有背景的普通商人而已。能被地方稱為縉紳的,家中三代之內最起碼也出過一任縣令。有了這層背景,一般的稅吏那裡敢上門收稅。


    這連續三年的規定,讓這些想要臨時抱佛腳,交錢換代表名額的縉紳們束手無策。而各地方官員也不敢做手腳,點選這些縉紳推選的不合格商人做代表。因為詔書上已經明確註明了,敢弄虛作假偽造商人代表身份的,推選官員和審核官員一律革職。

    商人稅收會議,不過是一個討論稅收的會議,這種看起來只有麻煩沒有好處的商人代表,沒有那個官員會因此去冒丟掉自己頭上官帽的身份,去替縉紳造假。

    因此230名商人代表中,作為縉紳代表的商人不足30名,其他商人到真是貨真價實的商人代表。

    在各地縉紳正在為所謂的商人代表會議議論紛紛的時候,一份被稱為報紙的東西突然刊行天下了。

    這份和邸報形式差不多,但是內容更為直白的大明時報出現時,各地的民眾並不在意。

    特別是江南的士子,對於這份報紙上基本用白話寫的文章,他們基本不感興趣。而江南民眾大部分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因此創刊詞也引不起他們的共鳴。

    倒是報紙中提及的民間普及教育模式,讓一些江南士紳比較讚賞。在大明中樞還沒正式頒發義務教育令時,一些江南士紳已經紛紛要求,先行在浙江開展義務教育了。

    而在大明的北方,陝西、寧夏今年雖然沒有受災,但是兩地之人還沒從連續的災害中恢復元氣,那裡還會去關注一份所謂的報紙,除了一些有限的士紳看到了這份大明時報,但是也流傳不廣。

    河南、山東、山西三地縉紳豪族勢力強大,又環繞京畿。他們對於原來的東廠、錦衣衛最為深惡痛絕。聽說這大明時報就是東廠改辦的之後,三地的官員乾脆就沒有印發下縣,直接把京城送來的大明時報丟進了公文堆中。

    而只有京城和北直隸地區,因為有崇禎的親自關注,並在北直隸各縣及京城地區,僱傭了大批的說書人作為讀報官,才算勉強打響了大明時報的名頭。

    大明時報的幾篇文章經過柳敬亭的修改之後,在崇禎看來已經非常接近口語化了。雖然王承恩等人覺得,在柳敬亭的修改下,原本辭藻華麗的文章現在變成了鄉野村夫的鄙下之文,實在是太不成體統了。

    但是有著朱由檢的堅持,大明時報還是按照崇禎的意思發布了出去。

    這一天,批改了一個早上的奏章,用過午膳之後。朱由檢看著堆在書案上密密麻麻的奏摺說道:「其他的奏摺就以各部尚書及內閣的意見為準吧,朕就不再批閱了。今後錢糧方面在1萬兩之下的,由戶部尚書自己決定,不必再上奏了。但是每隔一個月,戶部要羅列一份收支表上來。」

    王承恩頓時有些不情願的說道:「陛下,這戶部天天叫著銀兩不足,想要陛下發內帑。如今陛下再不審核戶部用銀的事由,就怕有猾吏從中動手腳,讓陛下的銀子落入貪官污吏的口袋之中,這豈非大大的有違陛下的本意。」

    朱由檢自然知道,這是王承恩的小心思犯了,人事權和財權就是內廷和外朝爭奪的重點。對這些司禮監的太監來說,哪怕是國庫中一兩銀子的去向,也應該通過內廷的批准,這樣才能保證內廷在朝政上的發言權。

    朱由檢同樣也明白,司禮監爭奪外朝的財權,不僅僅是為了內廷的利益,同樣也是在保護皇權獨尊的地位。

    朱由檢不認為這種掣肘戶部事務,對現在的大明是什麼好事,反倒是大大降低了戶部的行政效率,本身文官就不願意去戶部任職,這裡指的是戶部內的事務官,而不是戶部的行政文官。

    大明的儒生讀完經義之後,還能讀些九章算術之類的雜書,可謂極少。讓一群連基本數學概念都沒有的書生,去管理大明帝國繁難複雜而又千頭萬緒的迷宮財政,這無疑是在自找麻煩。

    因此大明戶部是六部中缺員最多的一部,這個部門中大部分事務,實質上都是吏胥在干。這些吏胥憑藉著家族代代相傳的經驗,處理著大明最麻煩的財政問題。

    雖然王承恩說要管住國庫內每一兩銀子的去向,但是朱由檢可不認為,這些司禮監太監能斗得過,這些傳承了數百年戶部賬目製作經驗的吏胥。

    與其看著這些可憐的太監睜大了眼睛被戶部的吏胥玩弄,倒不如給這些吏胥一個貪污的機會。在一個沒有監管的戶部,再加上崇禎有意的放權,很快那些貪婪的吏胥就會顯露出來。也許每一名吏胥都能做平自己的賬目,但是當整個戶部的吏胥一起貪污的時候,那個巨大空缺一定是無法彌補的。

    對朱由檢來說,財富從戶部轉移到吏胥家中,或是從吏胥家轉回戶部中,都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一件貪污案也許就能把整個戶部的官員清理一遍,這個交易並不算吃虧。因此朱由檢還是堅決的否定了王承恩的勸諫。



  
相關:  火熱的年代    軍工科技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魔本為尊  史上最強鍊氣期  賦光陰以長空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挽明正文 第一卷 慘澹經營_第130章 商人會議和報紙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6s 3.8003MB

搜"挽明"
360搜"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