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硝煙愈發濃烈,喊殺聲震得人耳鼓生疼,趙國三路大軍與羅馬聯軍陷入了慘烈的廝殺,局勢依舊膠著,生死懸於一線。
北路,李牧的騎兵在敵陣中左衝右突,如蛟龍攪海。雖遭遇羅馬重盾兵的頑強阻擊,弩箭、投石不斷襲來,可他毫無退縮之意。
見常規衝鋒難以撕開防線,李牧目光一凜,心生一計。
他縱馬高呼,指揮騎兵佯裝敗退,引得敵軍陣型鬆動,隨後瞅準時機,率精銳鐵騎從側翼迂迴,如利刃般直插敵軍後陣。
這突如其來的變招讓羅馬軍措手不及,一時間陣腳大亂。
趙國騎兵藉機大肆砍殺,斬獲頗豐,成功穩住北路戰局。
中路,黃澤老將鎮守堅城,憑藉新式弩炮給予敵軍沉重打擊。
但羅馬聯軍攻勢不減,一波又一波如洶湧潮水般湧來。
黃澤見久攻不下,敵軍士氣漸長,果斷下令突擊隊攜帶火油出擊。
突擊隊隊員們身背火罐,手持利刃,趁著弩炮火力壓制的間隙,如鬼魅般沖向敵軍攻城器械。
一時間,火油四濺,火苗躥升,敵軍那些巍峨的攻城塔、投石車瞬間陷入火海,羅馬士兵慘叫連連,忙於救火,攻勢就此受挫。黃澤趁機整頓城防,鼓舞士氣,嚴陣以待敵軍下一輪衝擊。
南路海戰,水軍都督指揮戰船靈活周旋。
面對羅馬艦隊的堅船利炮,先是以小船隊分散突襲,干擾敵軍陣型,待靠近後擲出鉤索強行登船近戰。
士兵們揮舞長刀,與羅馬水兵近身肉搏,甲板上鮮血橫流,殺得難解難分。都督瞅准羅馬艦隊旗艦指揮稍亂的時機,親率主力戰船集火攻擊,幾輪炮火齊射後,旗艦受損,敵軍艦隊指揮陷入癱瘓,海戰局面逐漸扭轉。
然而,羅馬聯軍畢竟兵強馬壯,短暫慌亂後迅速調整戰術,重新組織攻勢。
北路羅馬軍重新集結重盾兵,穩住陣腳,以弩兵配合,步步緊逼。
中路增派工兵修復攻城器械,驅使僱傭兵發起敢死衝鋒;南路則從後方調集援軍,妄圖包圍趙國水軍。
趙國這邊,困難接踵而至。連續激戰讓糧草消耗劇增,可因暴雨和道路泥濘,補給遲遲未到,將士們腹中空空,體力漸漸不支。軍中疫病悄然蔓延,傷病員增多,戰鬥力大打折扣。
加之戰場消息傳至邯鄲,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保守派藉機發難,指責革新派策略失誤,引得朝堂紛爭再起,趙王忙於協調內政,分身乏術。
關鍵時刻,趙王當機立斷,一面從後方緊急徵調民夫、牲畜,開闢新的補給線路,繞過泥濘路段,拼死為前線輸送糧草、藥材。
一面嚴令朝堂大臣,凡此刻擾亂軍心、挑起爭端者,嚴懲不貸。
同時,趙王親赴軍器坊,督促魯豐加快軍備改良與製造,魯豐日夜不休,帶領工匠趕製出一批輕便強弩與防護盾牌,火速運往戰場。
前線將士收到補給,士氣大振。北路李牧利用新到的強弩,組織起遠程打擊陣型,在敵軍逼近時萬弩齊發,密集弩箭如飛蝗般射向羅馬軍,重盾兵也難以抵擋,防線再度被撕開缺口。
中路黃澤將新盾牌配發給士兵,加固城防,配合弩炮,一次次擊退敵軍敢死衝鋒。
南路水軍裝配上新式火炮,火力大增,瞅准敵軍援軍立足未穩,一頓猛轟,將其阻攔在包圍圈外。
羅馬聯軍見趙國如此頑強,漸生退意。但其統帥不甘失敗,孤注一擲,集中三路精銳,妄圖對邯鄲發起致命一擊。
趙王得此情報,星夜傳書前線,命三路大軍回援,務必在邯鄲城外與敵軍決一死戰。
趙國將士星夜疾馳,齊聚邯鄲城郊。李牧的騎兵作為先鋒,率先與敵軍前鋒遭遇,一番激戰,挫其銳氣。
黃澤率步兵隨後趕到,迅速列陣,依託有利地形,以弩炮、強弩構建起火力網。
南路水軍棄船上岸,轉為陸軍,從側翼包抄敵軍。
決戰當日,風雲變色。羅馬聯軍如黑色烏雲般壓境,喊殺聲震徹雲霄。趙國將士毫無懼色,趙王親登城樓,擂鼓助威,鼓舞之聲響徹戰場:「兒郎們!身後便是家國親人,今日之戰,唯有死戰,方能護我山河!」
戰鼓擂動,雙方短兵相接。李牧騎兵如狂飆般沖入敵陣核心,來回衝殺,攪得敵軍陣型大亂。
黃澤步兵穩步推進,弩炮、強弩交替射擊,收割敵軍性命。
側翼水軍將士手持利刃,高呼殺敵,將敵軍退路截斷。戰場上血肉橫飛,趙國軍旗卻始終屹立不倒,將士們熱血沸騰,以命相搏。
鏖戰至黃昏,羅馬聯軍終於支撐不住,防線全面崩潰,殘軍四散奔逃。趙國乘勝追擊,斬獲無數。
此役過後,羅馬元氣大傷,短期內再無力東侵;周遭小國見趙國如此勇猛,紛紛遣使求和,願重歸聯盟,趙國危局徹底解除。
戰後,邯鄲城張燈結彩,百姓夾道歡迎凱旋將士。趙王論功行賞,李牧、黃澤、魯豐等功臣皆獲重賞,新晉文臣蘇儀也因外交有功,備受讚譽。
朝堂之上,革新派政令得以順利推行,趙國上下一心,開啟整軍經武、發展民生的新篇章。
軍隊全面換裝新式軍備,操練新陣法;各地興修水利,開墾荒田,礦脈開採恢復正軌,趙國國力蒸蒸日上,再度屹立於諸國之巔,威名遠揚,震懾四方,書寫下一段輝煌傳奇。
而經此大戰洗禮的趙國將士與百姓,深知和平來之不易。
皆懷滿腔熱血,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山河歲月,靜候下一場風雲變幻。
喜歡新戰國七雄:趙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