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雨夜裡,跟隨著董氏父子來京中的還有明理書院的創辦者長、前工部主事余夫子余籍。
余夫子在青龍鎮中創辦書院,和本地的董家自然是有來往。得搞點讚助款不是?只是身為官員、讀書人,他不大看得起滿身銅臭、粗鄙的董家。
抵達京城後,余夫子便和董氏夫子分開,進城中找余冠等三人。余冠派人通知自己的族叔。
余冠年僅十八歲,且不說把張昭的生員身份剝奪後,想要頂上去需要族叔的人脈,就說他陡然遭遇到這麼大的事情,自然也要和長輩同氣,幫忙拿主意。
余冠三人居住在京城東張管事安排的一處庭院中,占地約半畝。這是壽寧侯府的生意。今天三人已經露臉,當然不能再住教坊司。這間庭院知道的人不多,但長寧伯府的人自然知道。
余夫子抵達後,在正廳中見到自己的族侄、兩個學生。精美的正廳中陳設雅致,牆壁掛著書畫,條桌上擺著文玩。見余夫子進來,三人臉上有慚愧之色同時帶著興奮,俱是行禮道:「先生。」
「二叔。」
余夫子擺擺手,臉上帶著疲倦之色,「先叫點東西來吃。再說說你們三個怎麼回事?來京中院試,怎麼卷到這樣的事情中?你們啊,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他的學生他能不了解麼?余冠三人根本就翻不起這麼大的浪潮。來的路上董氏父子和他說過大概。然而,京中的水很深的!
余冠趕緊叫人送酒菜上來,然後將來龍去脈說一遍。余夫子坐在八仙桌邊吃著酒菜、沉吟著。三人站在一旁,忐忑的等著師長決斷。
這個時候,余夫子的偏向性就很明顯。他當然偏向余冠,而非張昭。難不成他現在教余冠改口?壽寧侯張鶴齡很兇殘的。而他族中就余冠這一個讀書的種子。
「既然壽寧侯府有安排,那就這樣吧。補生員那種事別想。這幾日該吃吃該喝喝,該享受就享受。等事情完趕緊回書院讀書。別的就不要想。」
余冠有點傻眼,不甘心的道:「二叔,這…」敢情他們幾個在這件事中就是個棋子?
余夫子沉著臉,喝斥道:「你還想如何?京中這些權貴,就幾個是易與的。你們幾個童生,有什麼資格和人家談條件。識趣的,保住性命、聲名就是好事。」
「張昭這次在劫難逃。你們幾個要把這事教訓。日後斷不可如此魯莽。提學衙門是那麼好圍的嗎?」
…
…
夜雨越下越大。雨點敲擊在窗戶上。夜裡八點時的寒風發出呼號聲。
教忠坊,李教諭府中。李教諭在書房中來回踱步,焦慮的等待著。片刻後,老僕帶著李幽從門外走進來,帶著冬季的寒意。李教諭停下腳步,「子遠來了。」
李幽身材短小,有著一張矮冬瓜臉,身上穿著嶄新的天藍色直裰。只是有不少酒漬,臉上還有幾個胭脂印,從哪裡被老僕找過來的不言而喻。
當然,能從溫柔鄉中出來冒雨前來,亦說明他對李教諭的尊重,和自制力。
李幽擦過手臉、頭髮,抱著杯熱茶坐在炭盆邊,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笑道:「老師什麼事情叫得這麼急?我正和同年們在法華寺那裡喝酒、聽曲。」
李教諭懶得說破,坐在書桌後,沉吟著道:「何提學行文府衙明天聯合審理子尚的事,你都聽說了吧。子尚下午還和我談過,他說他能解決。你覺得此事呢?」
李幽道:「嗨,老師,我們幾個同年剛才吃酒時也是在說這件事。何提學對子尚還是很看重的。硬拖了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的準備時間給他。但我分析,他明日有五敗。」
「第一,余冠等人敢舉報,手裡必定有證據。我問過子尚的長隨張泰平。他真占了里中那劉大戶一百畝地。這叫證據確鑿。府衙派人去一查就能確定。」
「第二,子尚和錦衣衛牽連確有其事。不僅僅青龍鄉中,便是附近的鄉中亦有人有耳聞。方才同年中有一個石同學,是盧溝鎮中人,他亦聽聞。」
李教諭點點頭。這些事,張昭都給說了。
李幽嘿嘿一笑,「老師,我不是說這個。而是,一個里中大戶和一個衙役能有多少銀子?錦衣衛牟指揮使的風格,京中人人皆知,給錢放人。
而這恰恰說明,子尚和錦衣衛牽連不深。幾百兩銀子,錦衣衛的千戶怕都看不上。所以,這個案子錦衣衛絕對不會深度介入。張昭如何翻盤?」
李教諭這才算理解過來。感覺這種事很費腦,比做學問還難。
李幽再道:「第三,基於確鑿的事實,子尚的名聲如今在士林中已經跌到谷底。一個讀書人和錦衣衛勾結太敗人品。我們幾個同年剛才吃酒,真沒幾人同情他。
所以,子尚這首先就在輿論上輸了道義。譬如:子尚看似受太子、長寧伯、李閣老看重,但明日審案,這三方恐怕都不會強行保他。他只能靠自己。」
李教諭忍不住嘆口氣,「你接著說。」方才他去族兄府中。不僅僅是像張昭說的,防止幕後者玩盤外昭。未必沒有讓族兄出手幫助的意思,但族兄根本不應。這未必就沒有子遠這分析的原因啊!
李幽豎起一個手指,「第四,我剛才喝酒時,聽到最新的傳聞,幕後指使余冠舉報子尚的是壽寧侯府。其原因是壽寧侯看中子尚家的二鍋頭生意,要出手強奪。」
「啊?」李教諭極其驚訝。他一心做學問,雖然張昭送過二鍋頭給他,但他並不知道這酒是張昭的生意。
李幽道:「本朝的外戚氣焰之囂張,老師是知道的。當年李夢陽前輩都被逼的下獄,差點問罪。若此傳言為真,子尚這次更是在劫難逃啊!」
不待李教諭回應,李幽繼續道:「第五,這是我自己分析的。太子殿下邀請張昭去東宮參贊軍務,只怕會引得文武重臣們不滿。難保沒幾個心思齷齪的,拘泥於文武之別,教授東宮愛文事。譬如馬文升。他若是施壓。明日的審理,子尚絕無倖免之理。」
李幽這五條原因列下來,條理清晰。如同抽絲剝繭般將問題分析的清清楚楚,盡顯其水平。
李教諭是自嘆弗如。然後,心中的憂慮更甚。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國朝的文武之爭,誰心裡沒數?若朝中重臣心中將張昭打入另冊,那明日還要更加的兇險!
那麼,明日張昭能翻轉整個局勢,順利脫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