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遼省今年高考作文題是蘇曈出的,網友起鬨。
「出題人不能自己都寫不出來呀,哥哥再來一篇作文。」
「哈哈,再寫一篇,要上篇的感覺。」
「速度來一篇,上次不就自己出題自己作文了嘛,這次也得來。」
「上篇太歡樂了,笑死我。」
「寫得不好我們這些考生就不願意了。」
「……」
網友呼籲,一些老作家也關注,這種事,在他們看來,對蘇曈是小菜一碟,就看他願不願意寫了。
何況上次出題,他就能寫出來,這次應該也不會例外。
看到網友呼聲很高,蘇曈沒拒絕,有現成了,何樂而不為?
這篇作文題,是前世某個省份某年的高考題,還真出了一篇滿分作文,那位考生就叫「蔣昕捷」,在語文上可謂才華橫溢。
很快,蘇曈應廣大網友的要求發微波。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赤兔之死》一出,驚呆網友。
臥槽,跟上篇不一樣啊。
這也太成熟太正式了。
不過。
這是一篇真正表現出文字功底的文章。
一些古典文獻學專家看了都目瞪口呆。
尼瑪我們研究了一輩子古典文學,也寫不出這種味道的文章來啊。
不少文人紛紛評論驚嘆。
「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突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並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題立意更上層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采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不僅使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連研究古典文獻的專家也難有出其右。」
「讀罷此篇作文,令人拍案稱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諳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其想像力實在豐富。二是立意高遠。文章將赤兔馬擬人化,讓它在同伯喜的對話中,顯示對關羽與董卓、呂布兩類人物的褒貶,實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且以『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一聯,『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層樓。三是語言老到。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文采飛揚。」
「我估計不僅普通老師不認識,看不懂,就連我這個教古典文獻的老師,也不全懂,有些見過但沒用過,還有一些古字根本不認識。我查閱資料,做了注釋,光注釋就寫了滿滿4頁!先不管出題的是他,他的作文寫得非常切題,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天地的和諧,他用他的特殊語言和特殊文字來自由表達這樣的主題,令人驚嘆!文風值得大力推崇,不是唐宋散文式的,而是古老的文言,有賦體特徵,也有駢文特徵,非常善於描寫,文采恰到好處,特點是拙、實、沉,我印象中,這種文風和漢代楊雄以及近現代的章太炎、魯迅比較接近。他的古字也好,典故也好,運用得非常流暢自然,可見這種文化修養已經內化為他自己的東西。」
「格格一定特別愛讀書,而且讀過很多書,真沒想到他這樣的大忙人,還會抽時間來讀書。這樣的人,有此成就是必然的。」
「沒見過這麼努力的人,雖然我們看不到他的努力,但從他的文章,他的說話中,明顯得感受得到。讀書,不僅越讀越懂自己,也能讓別人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