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記 【0984 太監】

    「叔父,直接明說吧,這樣猜話很累。」韋寶笑道。

    「別裝了,你這麼聰明,這麼點事,還要怎麼明說。」王體乾也笑了。

    韋寶喜歡看人笑,但不知道為什麼,真的不喜歡看太監笑。

    因為太監笑起來,總給人一種陰冷的感覺。

    韋寶不輕視太監,甚至很多時候同情太監。

    但韋寶也會覺得太監可怕,因為他們的確不是正常人了,同情歸同情,可怕歸可怕,不防著這幫人,隨時準備被他們弄死,尤其是像韋寶這種已經到了經常需要與太監接觸的高官等級。

    「叔父,我哪裡聰明了,真要是聰明,也不會入仕途才一年就干不下去,要辭官歸鄉了嘛。」韋寶苦著臉道。

    「那是你以退為進,我剛才就已經說了,這是一步好棋。」王體乾道:「現在朝廷的危局,只有小寶你這樣的大才才有實力化解,而你深得陛下信任,又是英國公的女婿,別人想對付你是不容易的!而且小寶你左右逢源,與魏公公底下的人,與東林人的關係都處的不錯,這更是難能可貴!陛下並不一定要用我們這樣的太監,若是有像小寶你這樣的朝臣,陛下也肯定會認真考慮重用的。」

    韋寶見王體乾挑明了,暗忖自己果然所料不錯,王體乾就是來找自己一起反魏忠賢的啊。

    韋寶萬萬沒有想到王體乾這回這麼剛正面,膽子這麼大。

    韋寶曾經深入研究過這些太監,甚至曾經認真設想過,對於古代的太監而言,如果他們感到痛苦,是「不能人道」還是「不能留下後代」影響更大。

    韋寶仔細想過之後覺得,自然是不能留下後代更痛苦,擁有成熟閹技術的民族都更習慣在少年期對人類和牲畜進行閹,沒有性成熟男孩,從來沒有過性體驗,自然也不會有性衝動。

    試問一個男人要如何去後悔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感覺呢。

    很多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都習慣收養義子,年幼時也體驗過有親人陪伴的感覺,自然對於留下後代充滿了想法。

    太監有小時候便閹的,有少年閹的,有成年後自我閹入宮的,九千歲魏忠賢就是成年後入宮的。

    有切全部的,有隻切蛋的,有隻切雞的,有切不乾淨還能搞事情的,據說九千歲就沒有全部弄乾淨。

    還有根本不切進宮搞太后的,韋寶聽說嫪毐與秦始皇老媽好像是那樣。

    切掉以後可以對食,找個同樣孤單的宮女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彼此照應著,還有可以和太后每晚進行正常生活。

    所以「對於古代太監」這個前提太寬泛了,韋寶覺得無後這種事情傷害最大,身體上和精神上一時的不滿足在古人來看沒什麼大不了的。

    太監切掉蛋以後沒有**,有的保留原始的對女性朋友的嚮往,這個通過對食可以解決。

    韋寶覺得搞不成那回事和孤獨,不至於讓太監變態,歸根結底還是政治體製造成的。

    中國自古以來政治勢力分為幾股,首先國家就像一個公司,某人首先創立該公司,他代表皇權。

    但他是孤家寡人,幾乎公司每個人都在算計他,他招架不住,就請一個經理幫他管理,這個人就是ceo,代表相權。

    某人後來按捺不住花花世界中花姑娘的吸引,娶了媳婦,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媳婦家那幫窮親戚仗著枕頭風全加入公司,他們是外戚。

    開始某人覺得還行,這麼多人幫他。

    後來發現公司大了,這幫傢伙也開始算計他,外戚覺得財產不過癮,想直接變為自己的。

    做ceo的宰相也不老實,所有官員都聽他的不聽自己的。

    皇帝和這麼多人拔河有點吃不消了,發現自家僕人旺財不錯忠心而且沒有小夥伴,就拉過來幫自己,這就是太監。

    太監在歷史大多數時候是代表皇帝的,要為皇帝與文官與外戚鬥爭的,皇帝老人不好做的事情,他要做;皇帝為了千古名聲丟不起的人,他就要丟。

    這樣,太監的名聲通常好不到哪裡去,另外太監還要和文官戰鬥,而文官是負責撰寫歷史的,文官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天然優越感,覺得十年寒窗天子門生,怎麼一個缺斤短兩傢伙就能掌權而且自己要看他臉色行事,心理就不會平衡自然不會說太監好話。

    但就是這樣歷史上還是出現了高力士,王承恩,懷恩等一些有較好口碑的太監。

    太監中有好人也有壞人,就像大臣中有奸臣和忠臣一樣。

    當然考慮到太監老兄畢竟是因為丟了樣東西,經常受到文官外戚的歧視,難免會心理變態作出很多變態事情。

    太監在地方的作用類似監理,它們只對中央負責,在帝制體系下就是皇帝,是中央用來監督地方和各個部門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監就是王權的延伸,它存在的意義是在各個位置上體現王權的意志。

    因為太監的立場,所以他們往往對具體的辦事機構產生矛盾。

    老闆都希望員工多做事少拿錢,而員工往往都指望沒事開個小差也不會被扣獎金。

    實際上在中央之國的官僚體系下,老闆就是皇帝,員工就是各個大臣。夾在兩者之間的太監就會成為兩邊的矛盾博弈的中心,太監要為皇帝負責,那就一定會對大臣施壓。

    而大臣們不敢直接忤逆皇帝,就只好通過醜化太監來向皇帝抗議。而不幸的是,大臣們往往都是正規文化階層出身,輿論界天然傾向於官僚階層。

    於是太監的名聲自然好不了了。

    從官僚階層推崇的儒家體系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太監從入宮開始就天然地帶著原罪。

    但要是沒有太監站在皇權的立場上去制約官僚,那麼官僚怎麼無法無天也沒有人能擋得住。

    事實上只要雙方的博弈達到平衡,誰也壓制不住誰,這個時候才能國泰民安。

    太監起源於何時,何地,史籍並沒有明確記載。

    在中國的典籍文獻中,關於太監的最早記載出自《春秋左傳·僖公二年》,裡邊提及一個叫「寺人貂」的人,他是齊桓公的寵臣。鄭玄註解,「寺人」就是「侍人」、閹人,「貂」是其稱呼。鄭玄的註解是有所本的,後來的《韓非子》、《呂氏春秋》和《史記》均有對此人的記載,信息也增加的很多,不過名字換成了「豎刁」或「豎刀」。

    根據這些記載,豎刁是一個閹人,而且是個自宮的閹人。

    為啥要自宮,就是為了取悅齊桓公,獲得權勢。

    後來此人也的確得寵,不過做盡了壞事,敗壞了朝政,甚至活活俄死了齊桓公,最後被殺頭。

    這些更詳細的記載有可信的地方,也有後來人杜撰的地方。

    可信的地方有二,一是中國的太監起源於齊桓公時代的齊國;二是,太監的出現,他們的閹割行為是自發自願的,而非被強迫的。

    是先有了太監,先有了自宮的人,然後齊桓公一看很合胃口,而不是齊桓公依靠自己的權勢,去強制性地閹別人,強迫別人去做閹人。

    明白和記住這個先後順序很重要。


    不可信的是,對太監起源的功利主義解釋,將太監的自宮行為,完全歸因於功利的考慮,說是為了邀寵國君而獲取權勢和財富。

    這太不划算,也太難以讓人相信。據《韓非子·十過》記載,管仲老病,齊桓公就去問他,哪些人可用。問到豎刁時,管子的回答是:「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豎刁自獖(自宮)以為治內,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

    管子的回答,指出了一對矛盾。一方面,每個人從本性來說都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豎刁為邀寵,居然嚴重損壞自己的身體,搞自宮。

    管子的結論是,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的人,又怎麼能去愛惜齊桓公你呢。也就是說,閹人的自宮有違人之常情,管仲是絕對反對和排斥的。

    這樣一來,如果第一個自宮的人,的確是出於功利的考慮,那麼他將面臨雙重損失。一方面他本人承受巨大直接損失,失去身體和人生最要的東西之一。

    即便他後來的確可以獲得權勢和財富,但這個失去的東西,卻可以讓一切權勢和財富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不能享受男女之樂,不能享受父子的天倫之樂,家庭之樂。另一方面,即便自宮的代價如此高昂,但是自宮後的你,很可能不被社會接受,遭到歧視和排斥,讓你邀寵計劃成功的概率變得很低很低。

    事實上,管子的對閹人的態度代表當時中國社會的一般態度。

    甚至說,當時中國社會對閹人的排斥程度比管子更甚。

    《三國演義》有個故事。夏侯惇在一次戰鬥中被箭射中了眼睛,急忙拔箭,不想卻把眼珠帶出。

    隨後,夏侯惇做了一個現在看來怪異但又悲壯的舉動,一把抓住眼珠,吞吃了。

    吃前,他還說了一句話,算是對自己行為的解釋。他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夏侯惇的話也是有所本的。《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同是在《三國演義》,曹操一次下令說,破壞農民莊稼者斬。

    不料,話音未落,曹操的馬不知何故驚了,跑到農田把禾苗踏壞了一大片。

    曹操接下來的反應被稱為奸雄表現的經典案例。曹操說,軍令如山,我違規了,也必須斬首,但是,我要「割發代首」。

    現在人們一般把這理解為曹操耍滑頭,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為何「割發代首」在當時能被他的軍隊如此信服?現在哪個國家領導犯了事,他說要「割發代首」,這有絲毫的可行性、可信性嗎?

    「割發代首」透露更多信息不是曹操有多麼奸猾,而是三國時代的人們,至少是中原一代的人們,普遍對頭髮有多麼重視,重視地把頭髮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

    夏侯淵的生吞眼珠,曹操的割發代首,以及《孝經》要愛惜身體髮膚的諄諄教導,共同指向一個被後人早已遺忘的事實:在早期的中國,存在一種高度重視和愛惜自己身體的人生理念,這種理念甚至說是一種宗教性的崇拜。

    身體是受之父母的,來自父母的就是一種天生就有的狀態,天然、自然的狀態。

    早期中國這種對身體的崇拜情節,根源於對「自然」的重視和崇拜。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和現代意義上「自然」有本質不同。中國傳統意義上「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它對立面是「人為」、「干預」。

    所以自然也可以解釋成非人為,不干預,就是「無為」,「自然」和「無為」是一體兩面。

    而現代意義上的「自然」,指的是人之外的物理世界,其特質是物質的、機械的,它的對立面是人。

    人對自然的態度不是崇拜,而是利用和歧視,這需要積極地干預,不是無為,而是有為。

    這種理念的文獻起源是猶太教、基督教《聖經》,但真實起源更古老,來自古西亞文明。

    在反對佛教時期,韓愈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入主出奴」,宋儒也經常講。

    「自然」一詞含義的今古變遷,就是一種典型的、新一代的入主出奴。一種外來的意義進入了,成了主人,而原來的意義卻被驅趕走了,成了僕人。

    對中國自然崇拜的最好總結和體現來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甚至也可叫「自然學」、「無為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由於普遍存在重視、愛惜,甚至崇拜個人身體的思維理念,由於存在「自然」崇拜、「無為」崇拜,太監起源的功利主義解釋絕不可信,太監也絕不可能在中國歷史和文化內部產生。

    那麼自宮行為究竟出於何種目的,它又是出現在哪裡?

    關於閹人最古老的傳說和記載,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古西亞和古埃及。

    一開始閹人不是來自世俗領域,而是來自宗教領域,他們是祭司,是在神廟中,服務於神的。

    只是隨著王室的出現、祭司才從神廟,走進王室,由服務於神,而服務於國王、君主。

    事實上,在古西亞和古埃及,乃至後來的基督教和***文明,甚至現代已很世俗化的國君、政府都和神、和宗教有剪不斷的關係。

    在古埃及,法老本身就是神。

    在古兩河,國君不是神,但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

    所以,在古西亞和古埃及,祭司由服務於神到服務於君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那麼在古兩河和古埃及,作為閹人的祭司是起源於何時,又是出於什麼目的才閹割生殖器的呢?

    對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直接的歷史記載,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

    事實上,古埃及和古兩河文明本身也在公元前4世紀,隨著亞歷山大的入侵而迅速消失。

    他們的語言、文字、祭祀儀式,早已被人遺忘,這兩個區域都被***教文明覆蓋。

    只是到了19世紀,隨著考古發掘的興起,人們從這兩個地方的地下和古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古代實物和文字材料,並且很快破譯了發掘出來的古兩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被埋在地下兩千餘年的古文明才得以重建天日,為世人所知。

    梳理古兩河、古埃及文明的歷史沿革,進而可以理解他們的精神和思維,尤其是在與同期中國文明相比較的情況下。

    在這個基礎之上,是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的。

    閹人祭司由兩個要素組成:祭司和去除生器。

    研究閹人祭司的起源,分解為兩個問題,一個是祭司的起源,另一個是和生器有關的祭祀行為。

    兩個問題的答案合起來,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太監這種族群。

    這兩個問題不是分離的兩個問題,而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是一體的,只是從思考邏輯上分。

    研究祭司的起源,必先從研究神的起源,以及祭祀的起源開始,因為祭司是服務於神的,是祭祀儀式的制定和主持者。

    一提到神,現代人的印象是,他是全知、全能的,世界的創造和主宰者。

    對於神,人只能無限服從和祈求。

    事實上,這樣一個形象的神是後來才有的,準確地說,是公元前1500年,「一神教」出現以後才有的。

    最典型和成功的一神教是猶太教,但是,除此之外,大致同一時期,印度教也具備一神教的核心特徵,古埃及也出現了一神教化的宗教改革,但不久失敗。



【0984 太監】  
相關:  萌皇  崇禎盛世  甲午崛起  《最猛三國》    都市夜戰魔法少男  巨門卷  武俠之大魔尊  我的八零年代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明鹿鼎記【0984 太監】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8s 3.7118MB

搜"明鹿鼎記"
360搜"明鹿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