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印和葉綏回到京兆之前,京兆城門以及陽嘉大街、長隆大街這些京兆各處顯要的地方都已經張貼了告示。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這個告示人盡皆知、人口相傳,很快就傳遍京兆城內外。
這個告示所說的內容,正正就與鄭雲回有關!
告示上說,鄭雲回上手臂上有破日的胎記,據司天監大人占卜,此乃不祥的預兆,有這種破日胎記的人,都是妖孽,一定會為國朝帶來大災禍!
司天監大人又指出,國朝所發生的種種不幸之事,近日所出現的種種傳言,皆由此妖孽而生,唯有用烈火焚燒,方能除掉這個妖孽。
為此,永昭帝下令,將在半個月後,在京兆太平門前燒死妖孽鄭雲回,藉此平息種種傳言,為國朝除去大災難。
當這個告示出來的時候,今朝朝堂,再次為之爭為之震盪。
得知這個告示之後,定國公齊瞻竹和護國公湯源第一時間就進了宮求見永昭帝,強烈反對此事。
「皇上,臣以為這個告示甚是不妥,妖孽之言本是無稽之談,如今卻出現在一個皇子身上,此事與國朝將來關係甚大,請皇上三思!」齊瞻竹這樣說道。
他這麼急著進宮阻止,不僅僅是為了救下鄭雲回這個無辜的人,更是覺得永昭帝下這個告示本身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
將一個皇子視為妖孽,這就意味著一國之君將會聽信這種毫無根據的傳言,從而將一個皇子殺死。自古以來,就不曾有過任何一個帝王將自己的血脈當作妖孽燒死,哪怕是在皇家權力鬥爭最厲害的時候,都沒有!
苟日新,又日新,歷史朝代之事其實有許多因循軌跡,過去歷史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說明了此事並不可行,是會對國朝造成極大影響的。
皇子乃皇家血脈,現在皇上卻將皇家血脈當成了一個妖孽,並且要根據司天監之占卜將其燒死,這說明了什麼?
皇家血脈的生死,是可以由司天監定的嗎?不,不是司天監,實際上是皇上,是皇上巧立名目是為了將二十一殿下擺放在太平門前。
如果國朝開了這樣的先例,那麼接下來一定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對國朝來說後患無窮!
這一次是二十一殿下,那麼下一次呢?又會是誰?
在這個告示出來之後,齊瞻竹立刻就想到了這個告示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引出汪印和葉綏。
或許皇上相信解鈴還需系鈴人,既然皇上相信了汪印夫人暗害了他的身體,那麼就相信汪印夫人一定能夠救他。
但是齊瞻竹不相信這些,這麼多年來,汪印備受皇上的忌憚,若是其真的要謀害皇上,也不會等到現在。
他相信汪印及其夫人的為人,相信他們絕對不會用這樣的手段來暗害皇上。皇上如此消瘦,或許身體是出了問題,但肯定不是汪印夫人所做的手腳。
但是,他的判斷、他的相信,卻無法影響永昭帝。
永昭帝赤紅著眼睛,冷冷的說道「朕已經深思過了,破雲預兆害朕久矣,所以朕就要改正這個錯誤。朕仔細想想,自從二十一皇子誕生以來,國朝便遭遇了許多的危難,先是有大難天災,譬如江南道洪水;後又有許多暴亂,譬如山東道動亂、緹騎譁變,可謂天災人禍不斷,難道不是這個妖孽帶來的嗎?」
「自從這個妖孽誕生之後,宮中的妃嬪一再出事多人死亡,難道不是這個妖孽在影響嗎?」
永昭帝想出這個辦法,就是為了逼出汪印和葉綏,此事勢在必行,此時此刻又怎麼會聽得進齊瞻竹的話呢?
湯源也跪了下來,懇求道「皇上,臣也認為此事大為不妥,此類風氣不可開,將會對國朝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請皇上收回成命!」
湯源萬萬沒有想到,皇上竟然不顧二十一殿下乃天家血脈,竟然會出這樣的妖孽告示。皇上,難道連最基本的判斷都沒有了嗎?
湯源畢竟沒有親歷死亡,更沒有經歷過被預告死亡的那種奔潰,便無法理解永昭帝此刻的心情。
對永昭帝來說,將鄭雲回當做妖孽又怎麼樣?對國朝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又怎麼樣?這些他都不在乎!
他只有一兩個月可以活了,哪能顧得了這麼多?對他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活下去,更久的活下去。
鄭雲回就是他活下去的關鍵,只要其成為誘餌,汪印和葉綏就一定會出現。
反正朕的皇子還那麼多,少一個鄭雲回也沒有什麼關係。朕過去偏疼了其那麼多年,現在也該其回報回報朕了!
他冷聲喝道「朕心意已決,你們且退下!若是你們再多半句廢話,朕就將你們把鄭雲回一起辦了。你們是不是在為他求情?莫不是你們與純妃一系有什麼關係?」
永昭帝這樣子一頂大帽子壓下來,直令得齊瞻竹和湯源無話可說。
他們知道此時的皇上已經聽不進任何勸說了。或許,皇上只能活一兩個月這個事,就像一把利劍架在了皇上脖子上,令其做出了種種瘋狂的舉動。
想必,皇上心中已經被仇恨和惶恐所淹沒,即將要進入崩潰的狀態,不然,也不可能會有這樣的告示。
現在,他們的規勸已經沒有用了,皇上一句話都聽不進去。那麼他們還能做些什麼事情呢?
他們絕不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這些事情發生,一定要阻止,一定要阻止皇上這麼做!
與此同時,在京兆一處不起眼的院子裡,孫長蘊神情肅穆,他朝著前面坐著的幾位官員彎了彎腰,緩緩說道「諸位大人,你們真的決定了嗎?開弓沒有回頭箭,此事一旦做了,你們……很有可能會有殺身之禍。」
其中一位大人撫了撫鬍子,答道「我們都已經想好了。此事,我們一定要去做,後續之事,請孫大人做好應對吧。」
他們一定要去做這件事,不是為汪督主所託,不是為二十一殿下,也不是為皇上,而是為國朝,為他們心中所堅守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