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
「速退!」
三日之後,高闕以南,大河南岸。
隨著河對岸,再度飛來遮天蔽日的齊射,正忙著搭設浮橋的遂營將士們,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爭相後退。
說是後退,其實,也就是離岸邊稍遠些,來到距離河岸約莫五十步的位置,好整以暇的看向河對岸,正駐馬挽弓的匈奴騎兵。
——匈奴人以騎射立足於草原,但真要說起來,匈奴人大規模列裝的手工長弓,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其實都比不上如今漢軍將士列裝,由少府軍工部門統一製作而出的強弓、硬弩。
甚至在草原上,真要比射術,匈奴本部甚至都排不進前三!
無論是以長弓作為部族圖騰,以射術專精聞名於草原的樓煩部,還是以一手『回馬射』立足草原的白羊部,都比匈奴人更精於『射』。
至於匈奴本部的看家本領,則是下馬混戰,即肉搏白刃戰。
相較於本就並非『遊牧之民最善射者』的匈奴人,漢家的弓弩部隊,其實並不會落下風。
二者相比較,漢軍弓弩部隊有更為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足夠的訓練強度;
而匈奴游騎部隊,則能憑藉胯下馬匹的機動性,具備短時間內、高頻率移動射擊點的機動優勢。
可若是拋開弓騎兵的機動性,單論射程,匈奴弓騎自是遠遠比不上裝備有制式強弓硬弩的漢軍弓弩部隊。
此刻,便是漢匈雙方在遠程火力部隊方面,最直觀的對比寫照。
——大河對岸,發覺漢軍正在搭設浮橋的匈奴人,終於捨得從高闕出來了。
出來之後,匈奴人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對著河對岸是一輪接著一輪的齊射;
然並卵。
匈奴人所用的弓,多為持弓者本人,以形態適宜的木材,輔以牛羊筋、皮所制。
稍微闊氣點的,也不過是草原上聊勝於無的木匠,摸索著搞出來的手工弓。
頂天了去,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秦長城軍團收縮兵力,所遺留在河套、幕南地區,並為匈奴人『繼承』的秦制弓弩。
這些秦制弓弩,弩機基本都已經因為各部分零件的損壞,而在不具備零件打造、武器裝備修理維護能力的草原宣布報廢。
便是秦弓——一柄弓高強度使用幾十年,就算是再怎麼質地精良,也總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
就拿高闕來說:當年,匈奴人在高闕,得到了秦長城軍團留下的上萬柄弩機、數萬張長弓,以及數之不盡的弓羽箭矢。
至於戈矛、刀劍之類的精良青銅器,更是不知有多少。
而今,匈奴人號稱『控弦四十萬』,卻湊不出哪怕一百把秦弩。
便是湊出來的幾十把,也都是零件換了又換,幾把破損的秦弩拆解,湊出來的一把組裝弩。
弓倒是稍多些——有那麼兩三千張,就是弓弦基本也都崩斷更換過,弓身也大都變了形。
至於那些以匈奴人本身擁有的工藝,所製造出來的匈奴長弓,射程普遍在八十步到九十步左右。
能達到一百步的弓,在草原就已經算得上是『無比精良』了。
反觀漢軍將士所列裝的少府產制式弓,卻是以百步的有效射程、百步外入木三指的威力,來作為合格標準的。
未達到這個標準的殘次品,大都會被發放給地方郡縣,來作為青壯冬訓時所用的『准軍械』。
就這,地方郡縣還都不大樂意,怕青壯們練不出來足夠好的射術,寧願自掏腰包買正兒八經的『合格弓』,將少府分發的殘次品扔在庫房裡吃灰。
這就導致此刻,高闕內的匈奴人走到大河北岸,想要隔著大幾十步的距離,朝南岸正在搭設浮橋的漢軍將士挽弓拋射時,有將近一半的弓羽都沒能『上岸』,在臨近南岸時一頭扎入大河,而後被飛流沖走。
即便僥倖『上了岸』的箭矢,也大都已經超出了有效射程,綿軟無力不說,還只能覆蓋南岸二十步內的距離。
遂營將士之所以躲到河岸五十步外,一來是趁機休息一下,二來,也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萬一被匈奴人綿軟無力的弓羽箭矢射中,擦破點皮什麼的,再鬧個感染化膿,那可就麻煩了。
只是這樣的情況,也沒有維持太久。
在匈奴人又一輪齊射結束之後,漢軍弓弩部隊,也終於完成集結
「進!」
隨著令旗麾下,一個個中層將官聲嘶力竭的大吼著,指揮弓弩方陣快步上前。
於河岸列陣,挽弓便是一輪齊射!
不同於匈奴弓騎的『鞭長莫及』——漢軍將士的弓弩齊射,幾乎都射到了對岸,並覆蓋了北岸五十步之內的範圍!
一時間,北岸一陣哀嚎遍野,人仰馬翻。
本就因漢軍將士在搭設浮橋,而感到焦急萬分的匈奴人,更是被漢軍這一輪齊射嚇得慌忙撤退,不眨眼的功夫,竟已是大半撤入高闕。
對岸沒有匈奴人放冷箭,遂營將士當即便再度上前,繼續有條不紊的進行搭設浮橋的工作。
而在距離河岸一百五十步距離,欒布站在平地而起三丈之高的將台之上,面色無喜無悲的緩緩點下頭。
「就這麼大。」
「匈奴人放箭,便伺機齊射回擊。」
「——傳令睢陽:搭設浮橋不必太快,在合理得範圍內,能搭多慢,就搭多慢。」
「再者:無論如何,都決不能真把浮橋給搭出來。」
「拖到歲首凜冬初雪,此戰,便算是大功告成。」
欒布一聲令下,當即便有一隊親兵領命而去,將欒布的軍令,傳到遂營、弓弩部隊的每一個角落。
而在欒布身後,韓頹當、劉非二人含笑一對視,又頗有些挑釁的看了看左右——那些先前,認為攻打高闕『無比愚蠢』的其餘眾人。
誰說打高闕,就非得是真打?
佯攻不也是打嘛!
就好比此刻,漢軍遂營將士慢條斯理,甚至多少有些『不情不願』的搭設浮橋;
對岸匈奴人拋射騷擾,漢軍弓弩部隊,也都是實在被煩得不行,才出來象徵性的回擊一波。
然後就拖唄!
看匈奴人那副驚弓之鳥的架勢,怕是高闕的大半注意力,都放在了打算『攻取高闕』的漢軍將士身上。
接下來,自然就是不知在不在高闕的軍臣,需要做抉擇的時候了。
「軍臣,大抵是能看出來我大軍,是無心——也無力真正攻奪高闕的。」
「但只要我大軍『攻打』高闕一日,軍臣就不敢把太多注意力,轉移到高闕以外的地方。」
「只要這樣的僵持狀態,能維持到入冬,那此戰,便算是功成。」
「至於開春之後如何」
如是想著,欒布緩緩回過身望向身後幾里外,那面已經隱約可以看見輪廓的城牆。
良久,欒布一絲不苟的面容之上,也終於露出了一抹難得輕鬆地笑容。
——佯攻高闕,無疑是此戰,北地方面軍所走出的一步妙旗。
在此之前,北地方面軍占據著河套,一直等待著回援的單于庭主力有所動作,卻又遲遲沒能等到。
時日一久,莫說是將帥,便是底層士卒,心裡也開始犯起了嘀咕。
這單于庭主力,不會是在密謀著,要搞一個大活吧?
就像我大軍明面上,和匈奴人『約戰』馬邑,實則暗中謀奪河套這般?
於是,不安的情緒,一度席捲了大半個北地方面軍。
彼時的欒布、韓頹當等一眾將領,別說是想辦法穩定軍心了——就連他們自己,心裏面也同樣犯嘀咕。
匈奴人的軍隊,幾乎完全以騎兵組成,論機動性,遠非以步兵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漢軍所能相比。
一旦匈奴人也學著漢家,搞一個聲東擊西,又或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類,漢家很可能反應不過來!
萬一邊牆真有哪個部分,被匈奴人突襲扯開口子,那此戰,可就不是河套究竟為誰所有的問題;
而是漢家在這場被匈奴人入侵的戰爭中,究竟會蒙受多大損失的問題。
這個擔憂,讓欒布接連幾日寢食難安,深怕哪天醒來,就要接到邊牆某一處的求援信。
好在劉非、韓頹當二人的提議,基本完全解決的這個隱患。
——佯攻高闕!
一如欒布、韓頹當,乃至漢家上下君臣,早在戰前的判斷:高闕,絕非漢家在最近一到兩場戰役中,所能覬覦的。
因為高闕對匈奴人的重要性,甚至達到了軍臣本人寧願親臨戰爭,親自揮舞刀劍守城——甚至死一個單于在高闕關牆之上,也無比守住的高度。
蓋因為高闕的歸屬,基本可以決定幕南的歸屬。
匈奴人已經丟了河套,已經丟了一片天堂般的塞外江南;
若是再丟幕南,那只能擠在幕北苦寒之地的匈奴帝國,莫說是否還能繼續以『帝國』存在了,便是對遊牧之民的統治,也大概率會土崩瓦解。
草原各部,或許會再次分裂,各自為政;
匈奴單于庭,或許也會分裂為幾個部分,如歷史上那般,分為東南西北各路單于。
當『單于』二字在草原上成為批發品,草原遊牧之民在短期內,也就無法對漢家、對諸夏產生絲毫威脅了。
這一點,漢家心知肚明,匈奴人也必定瞭然於胸!
所以,漢家針對高闕的任何一項動作,都必定會引起匈奴單于庭,乃至整個草原——至少是幕南地區的十二分關注!
因此,欒布這手佯攻高闕,看似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平白浪費時間精力,實則,卻是將匈奴人的注意力,強行拉回到高闕、拉回河套-幕南前線。
我是打不下來高闕;
你也知道我打不下來;
但你敢賭嗎?
敢賭我一定打不下來高闕,轉而將大半兵力、精力,投入到其他我猜不透、想不到的地方嗎?
可別忘了;
在這場戰爭之前,你對我奪取河套,可也是抱著『絕對不可能』的態度。
你,真的敢在失去河套之後,再跟我賭一次嗎?
敢再賭我在奪下河套之後,無法進一步北上,奪下你幕南之地的屏障:高闕,而後將整個幕南,都納入我漢家的火力覆蓋之中嗎
很顯然,匈奴人不敢。
莫說是如今,傳聞『中人之姿』的軍臣單于——便是其父祖老上、冒頓兩位單于,也大概率不敢。
所以,在正式開始佯攻高闕之後,欒布終於可以安心的下定結論:軍臣的單于庭主力,無論先前在不在高闕,此刻,都必定是要麼在高闕另一側搔首弄姿,要麼在奔赴高闕的路上。
至於先前,軍臣老賊究竟在盤算什麼,卻也不重要了。
因為無論軍臣先前想幹什麼,眼下,都必定無法將那個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的想法變成現實了。
軍臣眼下唯一要做的,就是確保高闕安穩,將漢軍的兵峰阻擋在高闕以南、幕南以外;
至於剩下的——無論是向漢家報今年年初,那一戰的戰敗之仇,還是重新奪回河套,都已經不再是軍臣所應該考慮的事
「朔方郡,如此便算定下了。」
「也不知陛下,會任命何人,為朔方郡首任太守」
心裡一直繃著的弦終於鬆開,欒布便也有了精力,開始遐想一些有的沒的。
比如:必將面臨巨大威脅、巨大挑戰,且必須獨自面對挑戰的朔方郡首任太守。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漢家藉此戰奪回河套,設立朔方郡;
而日後的朔方郡,將面臨西側的河西、北方的幕南——兩個方向的戰略壓力。
雖然兩個方向,都有大河來作為緩衝,或者說是天然屏障,但考慮到日後的朔方太守,不單只是個武將,還需要兼顧河套地區的發展、建設,以及民生,這個問題就變得有些複雜了。
——要想在河套站穩腳跟、徹底消化河套,漢家就必須讓河套,真正成為能為漢家產出收益的地方,而非一片需要漢家持續砸下重金、駐紮重兵,卻無法為漢家帶來實際收益的多戰之地。
這就意味著日後的朔方太守,得對馬政——尤其是戰馬培育方面的馬政事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乃至於實操經驗。
這樣的官員,即善養馬者,別說是在漢家,便是草原遊牧之民當中,都是相當稀缺的專業人才。
再加上民生、內治,以及軍事素養、戰略眼光等等——各方面結合起來,對於將來那位朔方太守,可謂是提出了極為嚴苛的條件。
即要會養馬,還得會低成本養馬;
既要知兵、會帶兵打仗,還要有能力為河套地區、為朔方郡,儘可能避免戰爭。
除此之外,還要知刑罰、懂官場,直到如何治理一方;
同時,還不能犯忌諱,讓遠在數千里外的長安天子起疑心。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當今漢室真有這麼一個人,那這個人就算不是當朝三公,也絕對是未來的三公胚子!
將這麼一個人送到塞外,送來這河南地做朔方太守
「朔方,或許不再是以太守、都尉分治軍政。」
「只是不知,陛下究竟作何謀劃」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