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在成功島那邊乾的不錯,在島北芝虎鎮的牧場裡放養了足足六萬匹良馬,你這次去以後只需要接收馬就可以了…所以,目前緊要的還是人的問題,我們華夏民族屬於農耕民族,與那些遊牧民族不同,自古以來就不擅長騎馬,這對我們招收騎兵確實有很大的阻礙,不過我希望你還是要盡心儘快辦好,並且要辦的得體,我知道這有些為難你,不過時不我待,這是你的機會,也是你的責任…如果辦砸了,我不會去聽多餘的解釋,你明白?」
政事堂書房中,李康如此對新任第三騎兵獨立團指揮使司馬承恩上校說道。
「臣下明白!臣下必不辱使命!」司馬承恩信誓旦旦的保證道。
司馬承恩,原第一騎兵團副指揮使,楊再興的得力助手。
這次樞密院決議成立第三騎兵獨立團,消息一經公布,指揮使的位子由誰當任瞬間就成了熱門話題,人們茶前飯後總喜歡侃上兩句,將華夏目前數得著的騎將一個個拉出來遛遛,其中呼聲最高的莫過於目前僅有的兩個騎兵團的正副指揮使了。
第一騎兵團指揮使楊再興,參將銜,當初伏羲防衛戰時,正是靠著他率領的騎兵營的騷擾牽制,這才將戰爭拖到了李康率領大部隊回援從而一舉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大山岩極其及其一手糾合起來的部落聯軍,更是攜此大戰之威,華夏軍趁勢南下,全面接手了原大山氏的地盤,在此基礎上設立冠軍鎮,實行軍屯,也因此功,當時還只是個騎兵營指揮的楊再興升為團指揮使。
除了楊再興這個正牌指揮使外,第一騎兵團還有兩個副指揮使,一個就是司馬承恩,一個是前不久才從營指揮位子上提升上來的江孝涵。
第二騎兵團指揮使原本是平真琦,後來平真琦調任第二旅副都指揮使,他的位子就由其老部下、副指揮使張貴接任,而張貴空出來的副指揮使的位子就一直空著,直到現在也沒個下文,所以第二騎兵團也就只有一個副指揮使李與穆,這傢伙是李康親衛隊出身,升職就跟坐火箭似的,剛外放就是營指揮,然後短短四年就連跳兩級——騎兵比步兵整體高一級——而且都是實權職位。
楊再興、司馬承恩、江孝涵、張貴、李與穆,有資格勝任第三騎兵獨立團指揮使位置的就是他們五人,不過稍微一分析,最終司馬承恩得到這個位子也不是很奇怪的事,
楊再興本身就是騎兵團指揮使,第三騎兵獨立團指揮使的位置對他來說一點誘惑力都沒有,相反呆在原部隊更自在,指揮起來更方便。
張貴也是同理。
江孝涵和李與穆兩人又屬於小字輩,而且又都剛升職沒多久,於情於理都輪不到他們,他們只是陪太子讀書的命。
綜上,司馬承恩的優勢就立即凸顯出來了,資格老,做了五年多的楊再興副手,一直無怨無悔,又軍功卓絕,楊再興有多少功勞,基本上都得按比例分他一些,然後又有老上司力挺,第一騎兵團隸屬於第一旅,而最早的第一旅都指揮使就是岳飛,如今的陸軍司令,陸軍的扛把子。
他接任第三騎兵獨立團指揮使的位子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就算參謀總長戚繼光想要從老部隊第二旅中選一個夠資格的競爭對手都找不到,張貴委屈一下確實夠資格,但張貴的位子也是剛調動沒多久的,不適合再挪窩,這就沒辦法了,戚繼光只能眼睜睜看著第三騎兵獨立團落入第一旅系統的手中。
當然,戚繼光也不是完全放棄了插手,而且李康也不允許第三騎兵獨立團的軍官全是第一旅出身,為了均衡,兩個副指揮使、一個督記、一個教導員以及其下的三個騎兵營指揮,這七塊大蛋糕,分的就很有講究了。
想到這裡,李康又望了一眼站在司馬承恩身後的七人,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對其中兩人說道:「子云、天德,暫時委屈二位了,希望二位能盡心輔佐承恩,將第三騎兵團建起來,做大做強,待到功成之日,我還需要二位為我獨當一面呢!」
之所以單獨點出這兩人,是因為這二人的身份不同,不是因軍功升上來的,可以說他們倆對華夏可謂一點功勞都沒有,但沒辦法,這二位都是歷史上的大牛,屬於「在野派」。
華夏現在的在野派,就是那些李康召喚過來但一時之間有沒有很好職位給他們的歷史名人,這些人文武都有,因為輩召喚的時間有些晚了,導致他們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位置高了,那些功勞在身的底層人員會有所不服,給低了,那是侮辱人家。
李康自己也很頭疼,不知道該怎麼給他們定位,只能一直榮養,隨便安上一個教授的名頭,讓他們在各大學校里給學生們上課。
也因為這個原因,李康近期已經轉變了策略,不再隨意召喚歷史名人了,轉而大力培養起「普通人」來。
當然,已經召喚的名人李康也不會一直讓他們閒著,有機會也是要拉出來遛遛的,不然太浪費了不是,比如剛剛李康特意點名的兩人,這兩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騎兵天才,網上有好事者將他們列為中國九大騎兵將領之一。
子云,即陳慶之,字子云,南朝梁著名軍事統帥,人生巔峰就是在北伐北魏時,曾創下七千眾擊潰二十萬大軍的驕人戰績,但神奇的是,陳慶之本人卻是一個文弱書生,開不得弓張不得箭,同時也不怎麼會騎馬,可謂儒將的典範。
天德,即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元勛,軍事統帥開國六公爵之一,爵封魏國公,死後更是追封中山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南//京打到北//京的軍事強人,開創性的將騎兵快速機動衝鋒和火槍的迅猛射擊完美結合,蒙古人引以為傲的複合弓在火龍騎兵的槍林彈雨下一蹶不振。
要說這兩人,在歷史上都闖下了諾大的名頭,相對來說,徐達的知名度要高許多,同時,李康更在意的也是徐達。
別看陳慶之的戰績駭人聽聞,但裡面水分很多,有當時南朝文人的吹捧,但更重要的是他對付的敵人北魏政權當時正處於無序狀態,抵抗意志並不強烈,其實沒有那麼誇張,但李康不會因此就否認陳慶之是一個軍事天才,統帥級大牛,要不然他也不會特意將他和徐達並列,只是相對來說,他更看好徐達罷了。
現在徐達和陳慶之都被李康從象牙塔中擰了出來,塞進還處於起步階段的第三騎兵獨立團擔任副指揮使,作為他們日後的進身之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