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士兵馬上將其中一個帶到了秦書淮跟前,那人見到秦書淮就下跪用不錯的漢語說道,「屬下白蓮教洞烏分舵舵主馬勃拜見教主。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秦書淮等的就是他。
這個馬勃是土生土長的洞烏撣族人,原名瑪勃,在中原時為了更好地融入,就改了馬勃。
馬勃祖上好幾代都是阿瓦國的貴族,後來阿瓦國被東吁打敗吞併,馬勃一族不但失去了固有的土地還被迫編入「阿台」。
所謂的「阿台」,就是東吁貴族的私人奴隸,阿台的地位比阿赫木旦還低,因為好歹阿赫木旦是國王的奴隸,地方上也不敢過於欺壓,但是阿台是貴族的私奴,別說他們的財產,就是命都是貴族的。
而更可怕的是,阿台這個身份是必須世襲的,也就是說父母是阿台,生下來的小孩也必須是阿台,幾乎沒有什麼人權。
甚至他隆王還規定,如果阿台和不是阿台的、有自由身份的人結婚,那麼和他(她)結婚的那個人也必須成為阿台。
這擺明了是讓阿台不得翻身的節奏,而昔日身為貴族的馬勃這幫人,怎麼可能甘心?
所以在花沉的安排下,他自從被接到天津白蓮教總部以後,就拼了命地學習漢語,希望能得到大明的幫助,有一天能借明軍的手重新殺回洞烏,不僅要讓大批像他這樣被奴役的撣族人重新獲得自由,還要推翻他隆王的統治,建立新的帝國。
野心勃勃的馬勃是此刻無數撣族人的一個縮影,而這也是秦書淮所希望看到的。
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這場戰爭中毫無保留地幫助明軍,甚至獻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且說馬勃等人在半年前就已秘密潛回洞烏,除了秘密組織洞烏人起義外,還有重要的任務,就是搜集洞烏的情報。
花沉一兩年以來在他們身上至少花了十萬兩銀子,而現在,用他們的時候到了。
這是明軍現在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帶路黨」。
讓人仔細地核驗過身份後,秦書淮對他說道,「馬舵主,此戰就靠你引路了,莫讓本座失望。」
馬勃異常興奮地說道,「屬下願為教主效死!屬下只懇請教主降下神罰,誅滅他隆暴君,復我撣族百姓自由。」
秦書淮道,「本座自有計劃,你且做好分內之事。」
「屬下遵命!」
根據馬勃介紹,大光城內有守軍一萬,其中七千是從都城附近調過來的,戰鬥力比較強。
這其中,大約有兩千左右騎兵,都是阿赫木旦騎兵,訓練有素。
阿赫木旦組織,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村莊按照在軍中的職能來劃分。
比如這個村莊負責生產騎兵,那整個村子的青壯年都是騎兵,並且他們自養戰馬、自製馬刀、自訓馬陣,祖祖輩輩世襲。
再比如這個村莊負責生產盾兵,整個村子的青壯年都按照盾兵的培養模式去訓練,村裡的男女老少除了耕種之外,平時就生產盾兵要的武器。
這麼一來,所有兵種平日裡都在一個訓練氛圍濃厚的環境裡長大,就如同獵戶的兒子大概率會打獵一樣,騎兵村出來的騎兵素質一般也不會太差——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乃至鄰居朋友都會教他們如何騎馬打仗。
當然,這種方式也存在劣勢,那就是每個村的訓練水平都不一樣,訓練方式也不一樣,這樣的話在大規模作戰時很難有效地統一指揮。
對於坐船遠道而來的明軍來說,騎兵確實是大問題,因為戰船的容量有限,明軍從本土只帶來了幾十匹馬而已——這些馬還是用來拉炮的。
不過在滿剌加時,明軍俘虜了大約四百匹戰馬,還有精良的重甲。鑑於在滿剌加布置三千士兵後,很多船空了出來,所以秦書淮下令把這四百多匹戰馬硬塞進了船艙,這樣好歹也算有點騎兵了。
現在這四百裝備精良的重裝騎兵由張嘯直屬,所有騎兵都是經歷過無數次大戰歷練的魔教兵和武林聯軍組成,可以說是這一萬七千明軍中的超級尖刀了。
另外,考慮到騎兵少的原因,這次秦書淮帶了足足有六千人的長槍兵,這樣的話反騎兵能力也大大增強。
所以面對對方的兩千騎兵,秦書淮既不小看也不怵,具體成色如何,要打過才知道。
大光城離岸僅僅三四里左右,大軍如果馬上殺過去,估計兩刻鐘就能包圍。
不過秦書淮一點都不拖大,一邊命大軍列陣待命,一邊命馬哨先搜索大光城周邊——要知道這座城池的周邊都是茂盛的草木,還有一個小型山脈,這種地方要搞埋伏是最好不過了。
半個時辰之內,陸續有探子回報。
大光城北五里外發現敵軍騎兵蹤跡,從蹄印來看不少於一千。
在城南的一座山脈上,升起了由明軍探子點燃的煙花,煙花紅色,有兩隻,說明那裡的伏兵不低於兩千——但是探子沒回來,顯然也被敵軍發現並且被殺。
眼看天色漸暗,秦書淮決定在天黑之前攻下大光城,因為天黑後攻城更容易遭到埋伏。
隨即,戰列艦開始朝大光城猛轟,為陸軍的進攻奠定基礎。
大軍立刻啟程趕往大光。
針對城南山脈的伏兵,秦書淮派李敬亭、賴三兒率領三千人前去阻擊,但命令他們不要主動進攻,只要埋伏在那處山脈到大光城之間即可——如果他們不出來就對峙,出來就打。
針對城北的騎兵,秦書淮派了三百重騎兵外加四千長槍兵在城北嚴陣以待。從北通往大光城的路並不寬,頂多十幾米而已,即便騎兵從路兩側充滿長草和灌木的地方硬衝過來,那也只有七八十米寬而已,再往兩側就是河流了,騎兵不可能從河上過。
所以,四千長槍兵完全可以組成拒馬陣堵住對方,而三百重騎兵可以作為機動力量伺機而動。
其餘兵馬則順勢包圍大光城——如果在包圍的過程中對方傾城而出要野戰,那更好。
大光城的洞烏守軍果然沒敢出城迎戰——五六百門戰列艦炮火是何等的猛烈,幾乎覆蓋了大光城的所有城門,這種情況下洞烏守軍要敢出城,恐怕還沒出來就得死一半了。
等到秦書淮大軍順利完成對大光城外圍的包抄後,戰列艦的炮火依舊在肆虐。
說實在的,針對三四里外的目標,紅夷大炮的準頭不怎樣。
不過好歹還在五里之內,紅夷大炮打個大概區域是能打到的。
加上火炮實在太多,足足五六百門,炮彈簡直跟雨點一樣,這樣精準地命中城牆和城門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炮轟足足持續了半個多時辰,直到天色發暗才停下來。
明軍將士在離城池外約一里遠的地方(離近了怕被炮火誤傷)看了眼大光城的城牆和城門,頓時樂了。
只見大段大段的城牆垮了,城門也都被轟得搖搖欲墜,城牆上橫七豎八倒著不少洞烏人的屍體,卻不見一個活人——有活的早不知道躲哪去了!
戰列艦火炮,恐怖如斯!
都已經轟成這樣了,就沒有理由不上了。
負責攻城指揮的張嘯一聲令下,約八千明軍立刻從四面八方沖入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