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翼晨從房間裡拿出紙和筆,左手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並抄錄玉簡上的文字。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個篇章。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從戰國時期一直流傳至今,早已成為學醫人士必讀的醫家經典。
這部書中的文字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歷代名醫都必定會下苦功鑽研。
近代更有一個醫生只憑一部《黃帝內經》就享譽一方,成為一代名醫。
鄭翼晨上大學時也曾經花費很大的功夫去閱讀這部深奧晦澀,十分難懂的醫書。
每一個文字,每一個段落他都有認真研習。
現在他床頭還放著一套明代名醫張景岳編寫的《類經》,閒來沒事就翻閱一下,偶有所得,抄錄成章。
因此他抄錄這些熟的不能再熟的文字時,基本上是看到句首的第一個字,就能將這段話寫下來,沒有半個錯字。
抄錄這些文字,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複習中醫經典的過程,他口中哼著小曲,非常輕鬆自得。
就這樣,他勢如破竹,一口氣抄錄了《上古天真論》,《陰陽應象大論》,《五藏生成篇》等篇章。
在他抄錄完《三部九侯篇》後,終於出現了阻礙,望著下一個篇章的名字,蹙眉沉思:「望……氣……篇?《黃帝內經》有這一篇嗎?」
他本來對自己的記憶十分有信心,《黃帝內經》中絕對沒有這個章節,這時也不禁產生了動搖,思來想去,他走到屋內,搬出了那套放在床頭,有一個枕頭高的《類經》,打開目錄仔細查閱。
「的的確確,沒有這個《望氣篇》啊。」他疑竇叢生,不過還是決定繼續抄下去:「看看寫的是什麼內容。」
抄完《望氣篇》,下一篇叫《窺神論》,也是流傳至今的《黃帝內經》沒有的。
《望氣篇》和《窺神論》主要就是簡述如何望人神氣,預測人體體質之虛實寒熱,疾病病位之深淺。
最後的附錄文字,還記載了一篇呼吸吐納之法,練習之後,能輔以增加眼部神氣,能一眼窺破病者隱疾。
書中還將這三者結合起來,起名為「天子望氣術」。
黃帝本就是華夏五千年來第一位帝王,這門神氣的望診技術,叫這個名字,也算恰如其分。
中醫治病,注重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望氣篇》和《窺神論》則完全推翻這種醫學理論,只需要一個望診,就能辨證論治。
鄭翼晨不由得咋舌嘆道:「只要看人一眼,就知道有什麼病,這可是神醫扁鵲才能有的功力啊。」
字裡行間的真知灼見,讓鄭翼晨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一個前人重未涉足的中醫領域在他面前呈現出一條康莊大道!
看完之後,他甚至覺得這幾個篇章記載的醫學心得比之前那些流傳千古,早已被譽為金科玉律的《內經》條文,更加高深實用!
這種發現讓他抄錄完玉簡中《素問》的全文後,不顧及自己早已發澀難受的眼睛,目不交睫,繼續抄錄《靈樞》的文字。
果然不出他所料,《靈樞》中也夾雜著從未流傳於世的章節:《靈針八法》。
這個篇章記載著八種各具妙用的針刺手法。
分別為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
鄭翼晨粗略看了一下,這些針刺手法也是從沒在任何醫學典籍記載過,說是八種針刺手法,組合起來千變萬化。
《黃帝內經》的結尾寫道:「天子望氣術,佐以靈針八法,即可以針石推摩之術,可治世間百病,活死人,肉白骨」。
何等囂張!何等自傲!
鄭翼晨卻覺得囂張自傲的很有道理:「這就是所謂上工治未病吧!」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說的就是真正治病的聖人是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剛剛出現一點端倪的時候就能發現出來,未雨綢繆,這個時候治療事半功倍。
這樣的醫生才能叫做「上工」,是最高明的醫生。
譬如扁鵲見蔡桓公,在他疾病僅僅位於肌膚時就能一眼看出,而蔡桓公還懵然不知,落下一個「諱疾忌醫」的惡名。
醫聖張仲景見王仲宣,說他身有隱疾,四十歲後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死掉,叫他服用五石散治療。時年二十多歲的王仲宣不信,過了幾天再見張仲景,騙說已服藥,張仲景說,看你的面色不像是服用藥後的面色,你怎麼這麼不惜命呢?二十年後,王仲宣果然眉落而死。
這兩位千古神醫,都只是用了一個望診,就預見疾病發展,無疑都是上工。
這是一門能讓人成為像扁鵲和張仲景那樣的上工的醫術!
如果這門天子望氣術是真的,就能在疾病還露出來的時候發現不妥,予以治療時只要藉助針灸催發經氣,鼓動人體正氣,將只是位於淺表沒有顯的邪氣驅除體外。
絕不會像中藥治療一般,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邪氣雖退,正氣也所剩無己。
這也是為什麼外國人對中醫中藥抱著懷疑態度,對針灸卻十分感興趣,甚至下苦功研究,頒布法律承認針灸的地位的原因。
不過鄭翼晨可沒時間停下來仔細研究真偽,因為一整部《黃帝內經》抄錄完後,只是占了玉簡正面的空間,而玉簡的背面,還有著跟正面一樣密密麻麻的文字。
「還是等到抄完所有的字之後再認真研究吧。」
鄭翼晨翻過背面,放大鏡對準那些比米粒還小上十多倍的文字,才剛剛看了一眼,心頭忍不住劇烈震動一下,要平復一下心情,才能繼續看下去。
也難怪他這麼震驚,玉簡背面記載的居然是傳言中早已失傳的《黃帝外經》!
姑且不論缺失的內經原文有多少字字珠璣的醫學理論,單單是《黃帝外經》四個字,就足夠震撼他的心靈了!
《黃帝內經》的內容雖然有缺失,好歹還是流傳到後世,而《黃帝外經》則是連隻言片語也沒有留下來,這本書只存在傳說之中,從來沒有人見過。
提起中醫外科,幾乎每個醫學生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神醫華佗。
這個與醫聖張仲景同個年代的神醫,曾經發明了強身健體的五禽戲,能用於止痛的麻沸散,為關雲長刮骨療傷,提出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取出顱內腫塊。
有關他的事跡早已隨著名著《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廣為人知。
但是他留下的醫書文獻卻很少,鄭翼晨也是學醫之後才知道這個民間知名度與扁鵲齊名的神醫,在正統醫學的地位遠遠比不上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流傳後世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被所有內科中醫擺在神壇瞻仰的人物。
而華佗卻比較悲催,江湖上到處有他的傳說,就連民間稱讚一個人醫術高超到了極點,也是用「再世華佗」這四個字。
可是他留在後世的文獻,實在是不入流。
鄭翼晨曾經在學校的中醫醫學書庫中翻閱過他編寫的一部《中藏經》,裡面有關中醫方面的見解只是算得上中規中矩,比醫聖張仲景那部學內科臨床必讀的《傷寒雜病論》差遠了。
華佗能與張仲景齊名,靠的自然不是《中藏經》這部遠遠談不上經典的醫書。
他賴以成名的是超越同時代醫學的中醫外科技術,他的外科心得,據說記載在一部叫做《青囊經》的醫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