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迦葉轉世投胎去了,也是封閉了真靈與法力,來世要做個純粹的人。筆神閣 bishenge.com
人。
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又曰: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火雲洞中的幾位人族先祖曾經說過:不論前世神仙鬼怪,轉世之後一日為人,終身為人可見人之精奇。
當然了,這話也不是那麼絕對。
畢竟即便是人,也有踏入邪魔外道的時候,也有成仙了道的機緣。
但不論如何,似「三藏」與楊天佑一般,以轉世之後的人格為主的現象,還是相對較多的。
至於摩訶迦葉轉世重修之後是怎樣的狀況,佛祖對此並沒有太過關心,只要他不踏入邪魔外道,便一切順其自然,由他自己修行歷劫。
反之,若是在南州生亂,自然有二郎真君麾下真君神殿出手;在西洲生事,靈山也有戒律堂;若是在北洲妖邪之境,真武大帝殿下盪魔司清理
至於在東洲那地方一座名山里,能布下三四尊大仙的道場若他敢在東洲亂來,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
佛祖望向地府,一眼就看到了在陰司借了地方靜修,只等這轉世之身陽壽耗盡之後,便再次進行轉世的文殊菩薩。
即便是文殊菩薩此刻真靈甦醒,也難免要被轉世人格影響到心境,短短十幾年的人間時光幾乎可比他千年閉關修行之感悟。
雖然三藏態度堅決,但佛祖還是想要試一試,哪怕是能夠說服他,讓他暫代佛祖之位,等到自己歷劫結束歸來之後,再還給自己呢
佛祖自誕生靈智以來,便被通天教主收為弟子,那時候通天教主甚至還沒有創立截教。
從那時起,佛祖不是在修行,便是在聽通天教主教導他們如何修行期間少有的一段空閒,還是封神大戰的時候,直接把諾大個截教直接打沒了自己也被太清師伯抓住,而後送到了這西洲來當佛祖
而後,就是與同樣被太清師伯送來靈山的三位闡教道友,一同研究大乘佛法。
修行之道一張一弛自己已經緊張了幾萬年了,也該下凡去體驗一下凡間風情了。
畢竟三藏說得有道理,未曾經歷紅塵,怎知世間疾苦
空談勸善,不過空中樓閣,就如文殊菩薩一樣,他有大智慧,甚至足夠點化仙神之輩化道成佛,但說到普渡人間眾生,差觀音大士遠矣。
原本烏雞國國主都能來靈山得一個羅漢果位,如今卻反而讓他勾連起人道氣運,與國運融匯一身,即便是一國上下不敬神佛了,可人家還照常祭拜火雲洞中的三皇五帝啊
雖然烏雞國在西洲,但畢竟距離之南州不算遠,往上多論幾代,也能追溯到中原人族但凡能追溯到中原人族的,那就是炎黃子孫。
若因他們不拜神佛便因此遭災,別說到時候三皇五帝會有什麼動作,便是楊戩與三藏這兩個刺頭也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候不論是靈山還是天庭,都有得鬧騰。
對此,佛祖本身是喜聞樂見的。
以往三界之神佛風氣,確實有些歪了,如今在三藏與楊戩的引領下,正是一片欣欣向榮。
想到當年三界說了算的是幾位聖人,即便是玉帝的話,都沒有幾位教主好使而自幾位聖人離開三界之後,玉帝與佛祖說話自然就越來越大聲。
果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有這樣出眾的後輩,自然不怕後繼無人。
此刻佛祖見摩訶迦葉自入輪迴,心中忽有了一個念頭,若是靈山諸佛與菩薩,皆能自入輪迴一遭
阿彌陀佛。
這念頭只是才興起,佛祖便直接壓下以人間之體量,卻也容不得這般多的神佛轉世投胎,否則反而會引發人間大亂,甚至是三界浩劫。
佛祖不由想到了魔界大聖。
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些失策了,若是當年不故意壓制他就好了,早些讓魔界現世,自己也能早入輪迴。
可如今若想要讓魔界與三界順其然融匯一處,恐還得要靜等三百年。
念及此處,佛祖準備等三藏這邊的事情處理完成之後,不論他是否願意接掌靈山,自己都要往天庭一行,一來是去拜會老君,二來也是想要同玉帝細細商量一下這魔界入侵之劫,究竟該如何應對。
正巧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舉兩得。
「阿彌陀佛。」
佛祖心裡還在思索自己轉世歷劫的事情,一旁早有普賢菩薩出列,他向著三藏念了一聲佛號,行了一個佛禮。
「三藏,久違了。」
法海還禮:「菩薩。」
「和尚殺生。」普賢菩薩面色嚴肅,開口便是這四個字。
法海回應道:「路見不平,斬業護生。」
普賢菩薩聽後深以為然,道一句:「可有慈悲」
「我佛亦有金剛怒目,小僧自有菩薩心腸。」
「善。」相對於給三藏出難題,普賢菩薩更像是在與三藏問答,雖然問題依舊有些刁鑽,但也並非什麼禁忌質問況且,在菩薩看來,造成法海殺生斬業的原因之一,本就是他們這些佛與菩薩沒有做到位。
可惜分身乏術,他只憑雙足,即便是號稱靈山踐行第一但這如此廣博的三界,又豈能面面俱到。
對於這位菩薩,法海師徒雖不似與觀音大士那般親近,但也一向敬重。
佛門之大乘教法能有今日這般聲勢,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賴於觀音與普賢兩位菩薩的傳善。只可惜,對於靈山諸佛與菩薩們的號召力並不算高。
「有一位靈牙道友,因為一些因果,曾在貧僧門下代步。」普賢菩薩卻是提起了靈牙仙,「當年文殊菩薩門下的虬首道友入障,在獅駝嶺豎旗稱王靈牙道友聽其瘋入膏肓,下界為禍,便也私自下凡,前去獅駝嶺相會一來是他們兄弟情深,二來也是為了約束虬首道友」
雖然不知菩薩為何提起了此事,但法海還是仔細聽著。
白象與青獅,這二位都是當年截教內門弟子,乃是通天教主的隨侍七仙當年萬仙陣大戰的時候,分別被普賢與文殊兩位大士降服。
在當時同樣被降服的,還有一位金光仙,正是觀音菩薩門下的那隻金毛吼,如今已經恢復了自由,正在麒麟山修行。
值得一提的是他門下那位弟子,也就是朱紫國的金聖宮娘娘,如今也把個麒麟城搞得有聲有色。在返回靈山之前,法海同王玄策交談時,還得知王玄策是專程去過一趟麒麟城的,並且還得知金聖宮娘娘計劃將麒麟城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城,同大唐正式建交。
王玄策對此專門詢問了三藏法師的看法。
對此,法海自然不會持反對意見,這原本就是雙方互惠互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法海在交談的途中,還順口推薦了一下浪浪山。
人與妖同生於三界,若僅僅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或許當真不共戴天。
但法海知道,雙方和平共處,才是正確的道路,只是這一條路極難走,且任重而道遠。
「除了靈牙仙與虬首仙之外貧僧的弟弟也在獅駝嶺一同聚義。」孔雀大明王菩薩順著普賢菩薩的話開口說道:「只是當時這孽畜並未能見到三藏。」
大聖見是孔雀大明王說話,便也捧了一句:「當日是菩薩大義滅親,請了大日如來以大日佛焰金鵬超度」
「正要說此事。」孔雀大明王菩薩身後五色光芒一展,卻見一顆鳳凰蛋就出現在眾人面前,「當年大日如來將那孽畜神魂超度,其肉身得鳳凰精血涅槃之效,化為此卵,重新孕育生機適才三藏與摩訶迦葉心印傳法時佛光大盛,被此卵吸收少許故而有了催生之效,恐要提前破殼而出了。」
卻才說完。
眾僧便見這蛋上顯現了裂痕,然後便有一道金焰燃起——
洶洶!
這鳳卵,很快就被焚燒殆盡。
而在這大殿之上,眾僧面前,一隻巴掌大的雛鳥雙翅閃耀金芒,一雙鷹眸盡顯銳利,神情頗為桀驁。
正要開口啼鳴時,孔雀大明王菩薩一把將它抓起來,擒在手心之中。
金翅大鵬鳥——
經涅槃之後血肉重生。
若說眾僧看向這雛鳥的神情還算是正常,那一旁的觀音菩薩見了心裡已經蠢蠢欲動,恨不得從孔雀大明王的手中,將這隻性情高傲的雛鳥搶過來
此鵬,何當入我紫竹林中!
眾所周知,觀音菩薩最喜歡養這些「小動物」了,即便是那凌虛子三番五次將他的珞珈山禍禍的不像個樣子,但她也始終沒有生出將其趕出家門的念頭。
說起來,這凌虛子也算是大聖雷音的頭一批受害者了。
想到這裡,菩薩頓覺有些頭疼。
這猴子念經,威力竟絲毫不下於緊箍咒緊箍咒還得先帶上才能生效呢,可這大聖雷音,只要悟空開口,便是無差別攻擊。
摩訶迦葉算是逃過了一劫,阿儺與伽葉兩個,是打定了主意藏在藏經閣不回來了但一飲一啄之間,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那可還全然沒有定數。
「阿彌陀佛。」孔雀大明王念一聲佛號,向眾僧,尤其是向三藏與普賢菩薩說了一句:「事發突然,攪擾了兩位,還請見諒。」
「無妨。」
三藏與普賢菩薩對此自然不會在意,況且金鵬出世,乃是祥瑞,又非什麼壞事。
坐在金蓮之上的佛祖,此刻也向著孔雀大明王菩薩說道:「金翅大鵬生性凶頑,你當多多約束,莫要讓它步了前身前塵。」
一直沒有說話的燃燈古佛也說道:「貧僧門下正有一位弟子羽翼仙,乃是金翅大鵬一族翹楚,佛母得空時來貧僧道場一敘。」
「善。」
孔雀大明王菩薩應了下來,但並沒有再多說什麼。
殿中眾僧想要收金翅大鵬為弟子的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彌勒、藥師等佛祖之輩。但孔雀大明王菩薩對他們顯然都不是很放心,再加上為了以防萬一,她早就決定要親自教導這個不成器的弟弟成才故而也不提拜師的事情。
其實這大殿之中,也並非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觀音大士,又如三藏。
只是因為自己的兩個孩子已經拜在觀音大士門下,自己的弟弟再拜觀音菩薩為師,還是有些不太妥當。
至於說三藏法師不可否認,他是一位名師。
只看他門下的四個弟子,便知道他的教徒水平在整個三界也能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性情調教與道德修養之上,更是尋常名師所不能及。
畢竟絕大多是師父,只傳授法術神通
而三藏則更注重立心,放在人間的說法,就是「教做人」。
但因為眼下時機不太對,且不說此番還有這靈山辯經需要三藏法師應付,可怕就怕此事結束之後,佛祖對三藏還有別的安排,一時半會不見得能顧得上教徒弟
反正也不著急,孔雀大王明菩薩準備等過些時日,一切安定之後,再請三藏法師做自家弟弟的文課老師。
至於武課他自然是要親自關愛一番自己這個親弟弟的。
金鵬初生,自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被它的大哥定下了。
但生性桀驁的它,也是天生就知道趨利避害,這會兒在大哥的手掌中,十分的乖巧安分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
一隻小腦袋能一百八十度轉動,眾僧都在看它,它也在不停的打量著大殿中的眾僧
亮,刺眼。
畢竟大雄寶殿金碧輝煌,處處佛光。
百多僧人,除了幾位佛祖與菩薩之外,基本上就都是光頭。
而此時此刻,金鵬眼中映出了三藏法師的身形,一僧一鳥,對視一處。
法海看著這隻初生的金鵬,心說:若是自己沒想錯的話,它應該就是日後下凡成為岳飛岳元帥的那隻金翅大鵬鳥了吧
未來之事,是否還會發生,法海也不敢確定。
畢竟,歷史的車輪,已經在不經意間偏離了軌道,或許在這個世界,大宋都不會出現。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這件事情依舊會發生,那這一次自己一定不會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