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 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寶?!

    包括張玉在內的眾人自然都知道火器的厲害,但卻不知道這火器能厲害到這種程度。

    現在的火器,大部分還是比是比較早期的火器,並沒有特別的技術。

    像朱啟這種膛線槍,那更是不用說了,提前200年出現的東西,那真的就是軍工科技的碾壓。

    膛線槍的射程已經能夠超過弓箭的射程,

    所以這些明軍們騎在馬上,拿著膛線槍,對著眼前五百個元軍騎兵一頓突臉齊射。

    那些元軍騎兵們根本就無法夠到明軍,就被一通子彈打成了篩子。

    若是大集群的騎兵還好說,這點傷亡不會造成什麼混亂。

    但對方的元軍騎兵也僅僅只是五百人而已,這一通篩子一樣的子彈打下來。

    少說有上百人落馬,還被後面的人踩的慘不忍睹,

    頓時一片哀嚎之聲,

    血肉模糊。

    而這種情況對於士氣的打擊最是致命,

    起碼那五百名元軍看到自己身邊的戰友,一個個的倒下,一個都慌了。

    別說那些騎兵們慌張了,就連元軍的指揮官第一反應也是趕緊掉頭逃跑!

    難怪這些明軍跑出來追自己,原來是早有準備啊!

    如果他們一出來就開槍的話,那自己這邊肯定是二話不說,掉頭就跑的。

    結果現在追了一輪下來,再想要跑就要調轉馬頭,再次加速,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時間上應該來得及,這時候的火器,即便是需要開第二槍,也沒有那麼的快,光是清理槍口填裝彈藥就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元軍是這樣想著的,以為自己可以跑的掉,卻沒想到,身後很快又傳來了第二輪的槍響聲。

    又是一連串的子彈,

    嘩啦啦的射進了元軍的陣型之中。

    那五百名元軍本來就倒了百多人,

    現在第二輪射過來,又是將近百人倒了下去。

    他們看的人都傻了,這是什麼火器啊,居然能填充的這麼快?!

    這當然是遼王殿下發明的填充方式啊,就是用紙提前包好火藥和子彈,這樣就省去麻煩,可以直接塞槍管之中。

    不過想要射第三發就沒那麼容易了,倒不是子彈裝填問題,二十那些元軍們已經撒溜的跑了老遠的地方了。

    好在留了將近一半的元軍在原地,死傷大半。

    這沒死的,自然都成了張玉的俘虜了。

    這次對於張玉來說,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張玉投降明朝之後頭一次的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三百人對陣五百人,但在現在對峙的時候,這樣的勝利也是足夠鼓舞士氣的。

    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納哈出是不敢派小股部隊過來騷擾了。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明軍這麼厲害的火器是不是全軍都配備了,萬一要是全軍都配備了,

    這元朝的弓箭,可就沒什麼用了。

    這麼厲害的火器,

    自然是不可能全軍配備的,現在也就只有張玉這隻小股部隊有這樣的火器罷了。

    這還是朱啟從自己的家當裡面拎出來給他的。

    因為朱啟知道張玉是剛剛被收服的降將,這到了前線防線之後,那些副將們不一定服他。

    萬一要是刁難他,手裡面有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也方便許多。

    事實證明,朱啟還是有遠見的,現在正好就是這一批火器發威的時候。

    不過這樣的火器數量還是太稀少了一些,因為膛線槍必須要用手工製作。

    即便朱啟已經僱傭了許多的優秀工匠,但這三百把槍也就是朱啟現在全部的家當了。

    畢竟這種槍械也是無法做到量產的,而想要裝備全部的軍隊,那肯定需要等到新型的煉鋼廠建立之後,才有可能。

    鋼鐵產量的上來,還需要搭配大量的工匠培養,至於說流水線的車床技術,在目前的時代,就不用多考慮了。

    不過,這些雜七雜八的限制膛線槍量產的原因,那些將軍們也不知道。

    他們只知道這把火器的威力可實在太強了。

    但再強的威力也要有足夠清醒的頭腦,才能夠獲得戰果。

    而張玉無論是頭腦還是膽識,都是常人所不能及,三百人就敢出去迎戰五百人,還打退了一半。

    這些副將要弄到自己的話,可不敢說,保證能有這樣的戰績。

    這武人最是直白,不會像文臣那樣搞那麼多彎彎繞繞的。

    你厲害,那就佩服你,你要是德不配位,自然不會有人服氣。

    先前這些副將們以為張玉就是德不配位,自然對他都有不服。

    不過今天看到他有勇有謀的一戰,已經沒有什麼人會質疑張玉的英勇了。

    先前那些特意為難張玉的副將們,此時也都是羞愧難當。

    見到張玉率領明軍押著俘虜回來之後,那些副將們也不多說什麼,直接走上去就對張玉賠禮道歉。

    「張將軍膽識過人,是我等心胸狹隘,差點害了將軍,還請將軍不要責怪。」

    其餘副將也都紛紛如此說道,而張玉哈哈笑了一聲,全然沒有放在心上,拱手對著周圍副將說道:

    「諸位將軍,這說的是什麼話呀?

    我張某人怎麼可能會責怪諸位將軍呢?

    若非是諸位將軍率軍隊在張某人的身後,為張某人做後盾,張某人也不敢率三百騎兵出去應戰的。

    要我說這次戰功都有諸位將軍一半才是啊。

    而這次,張某人能夠取得勝利,其實也多虧了遼王殿下。與張某人本人倒是沒什麼太大關係。

    哦,對了,感謝諸位將軍,張某人在此做東,還請諸位將軍到我那兒吃些酒肉,以作謝意!」

    眾位將軍們見到張玉,不僅不責怪他們,而且和把這個功勞放倒了他們的頭上。

    一個個也都是有點懵,這操作怎麼看著這麼熟悉呢?

    以前遼王殿下可不就喜歡幹這種事情嗎?

    他們一個個的倒也是不好意思了起來,不過畢竟大家都是粗人,互相之間也不會那麼扭捏,既然說到喝酒吃肉,那自然不會拒絕,一個個的也都跟著張玉去了。

    而經過這樣一番事情之後,張玉在這遼河防線上也能夠站得住腳跟了。

    張玉也並沒有將此事隱瞞下來,而是第一時間上報給了自己的上司徐增壽。

    張玉也很懂事情,懂得不要越級往上匯報的道理。

    按照遼王殿下對他的信任,他是可以直接聯繫遼王殿下,不過張玉還是去和徐增壽說了此事。

    徐增壽當然第一時間匯報給了朱啟,不過那已經是兩天之後了。

    而朱啟看著送過來的俘虜,還有聽著徐增壽匯報的事情,也是大為驚奇。

    沒想到這才短短兩三天的時間,張玉就已經在遼河防線上站穩腳跟了,不愧是未來的靖難名將啊!

    既然前線的事情,張玉已經搞定了和那些將軍們之間關係的問題。

    那朱啟也就不再操心這件事情了,本來朱啟都打算安排其他的將軍過來,把藍玉的那些副將都調走了。

    不過現在是不用這樣操作了,藍玉的那些副將本是自然是有的,而且對於遼河的防線也是相當熟悉。

    讓他們留在遼河防線上,對於自己來說,也省一份力。

    不然安排其他的將軍過去,要熟悉防線,制定戰術又得花費一大堆的時間。

    最主要的是,朱啟也就認識那些青史留名的將軍,而那些在史書上很少出現的將領,朱啟壓根就不認識,要是安排了幾個庸才過來,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藍玉手下的副將可都沒有一個是庸才的,完全信得過,也能夠放心的了。

    而在處理完了邊界防禦的事情之後,朱啟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自己處理呢。

    本以為到了遼陽可以安心當個鹹魚王爺,慢慢摸魚了。

    卻沒想到,在大明當鹹魚王爺那是根本不現實的事情。

    在遼陽有地方官員,但自己這個遼王可是有很大實權的,就連地方官員每日裡的情況和政務都要向自己匯報。

    這遼東雖然不是整塊都歸自己管,但遼陽到遼河一線這一塊的防線卻都是朱啟要負責的。

    而在這一塊負責的領地之中,大明百姓們有什麼冤屈,或者求助的問題,都要自己這個遼王拿主意。

    好傢夥,這可真是就差沒快進到隔壁老王廁所堵著,要自己去幫忙通一下了。

    朱啟看了好幾天的政務,每天的任務都是這家裡和鄰居的田畝發生了爭執,哪裡有有人打架,亦或者是富戶買了窮人的田畝。

    其他的都還好說,只是治安案件,但如果是富戶買了窮人的田畝,這可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了。

    在洪武年間,雖然並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買賣田產。

    但朱元璋是貧農出身,他自然是清楚農民最大的指望,就是腳底下的那一塊田。

    可以說有這塊田,老百姓就有活路。

    但天上總有不測風雲,不可能每一年都順風順水,而遇到這些需要錢的大事的時候,就難免要拿田地出去抵押。

    當還不上這些錢的時候,田地自然就被人收了去,這也是大部分的有錢人家兼併土地的方法。

    像影視劇或者是戲曲裡面那樣,經常帶著大批人馬過來搶東西的,搶田地的,那絕對是非常少有的。

    對於這些案件,朱啟都要特殊處理。

    首先,官府就不能承認這種富戶購買窮人土地的方法。

    朱元璋曾經在洪武元年的時候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併。若兼併之徒多占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

    這意思簡單來說就只有三層,第一給每一個能種田的人分地,第二,嚴格禁止有錢人去吞併土地,第三,如果你敢吞,那就有罪入獄。

    先不說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是多麼的嚴重,起碼在洪武年間還真的沒什麼人敢幹這種事情。

    也就只有淮西勛貴那幫利益既得者們,不把這一條放在眼裡。

    一直在兼併著周圍的土地,而這也是朱元璋後來把他們掃清一空的原因之一。

    一般的官紳富戶家庭,如果敢吞併土地,讓官府知道了,除非當地的官府包庇你。

    不然這事情往上一捅,那你不僅吞併的土地要還回去,就連家裡那些財產也都要充公,家人都要去流放邊疆。

    這可是非常大的懲罰。

    所以除了那些勢力極大的淮西勛貴之外,一般的地主家庭還真的不敢去侵吞農民的財產。

    除了不敢之外,經過元末亂世以後,中原大地上的人口已經經過了一波的銳減。

    此時明朝都還在鼓勵開荒,土地遠遠比人要多得多,自然不存在那麼緊迫的土地矛盾。


    很多的富人權貴,寧願僱傭人去開荒土地,畢竟開荒的土地也是算在自家土地財產之中的。

    但也難保一些財迷心竅,失了智的人就想要搶奪那些土質優良的土地。

    在江南就有那麼幾個,不過下場就不必多提了。

    而遼東這邊,朱啟剛來幾天,卻每天都能遇到這樣的案件。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遼東這邊的百姓,對於大明的法律了解的並不是很多。

    他們還是習慣按照在元朝時候的行事方式來幹事情。

    不過他們習慣歸習慣,大明的法律還是要執行的,自然不會法外開恩。

    這些人先把土地吐出來,然後家裡的財產都充公,正好拿回來的地主土地可以繼續分給下面人。

    但朱啟也明白,眼前這一切看似美好,也只是暫時的。

    頂多維持個七八十年吧,等人口翻了兩番之後,這土地絕對是不夠用的。

    而想要杜絕那些有錢的地主,對普通老百姓的壓迫更是不可能,不現實的事情。

    只要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即便是再完善,也不可能解放土地上的農民。

    因為既得利益者和統治階級,壓根就不站在老百姓這裡呀。

    這就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制度和哲學的問題,不過這就不是朱啟去考慮的了,反正自己過好眼下的七八十年就好了。

    朱啟也是毫不羅嗦,大手一揮,就將這些案件全都發下去審判,總之一句話就是劫富濟貧就完事了。

    不過朱啟也沒有忘記自己心情,就做好的準備,那就是在遼東開設新式學堂的問題。

    這大明的老百姓,一個個的都巴望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去考科舉。

    只要考上科舉,不僅可以免田賦說,而且未來還能夠當官,好處多多,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四書五經,這些東西對於穩固社會關係來說,或許很有價值。

    但對於國家和科技的發展,卻壓根就沒有太大用處了。

    所以朱啟的新式學堂,並不管什麼四書五經,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學上發力,偏向於理科內容。

    當然,文科也有,不過,文科也並非是四書五經了,直接就是語文,地理,歷史政治這幾門課一下子給你安排上。

    想要讓國家發展,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都跟不上,其他的就更別提了。

    近現代多少國家實現崛起,可不就是從教育入手,然後進行彎道超車嗎?

    大明現在也不存在什麼超車問題,畢竟自己一個人就是獨一檔的世界第一。

    其他的國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即便是強如北元,現在也是被大明按著錘。

    有這樣的大優勢,又是政治最為清明的洪武年間,朱啟自然不能錯過這一波紅利。

    趁著現在趕緊在遼東辦新式學堂,進行新式教育的推廣,對於明朝以後而言自然是好處多多的。

    這也算是朱啟這個摸魚王爺少數能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

    而要修建新式學堂,也不是嘴巴說說,就能把學校給建起來的,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

    蓋房子這種事情,朱啟自然不拿手。

    雖然有水泥在手,但朱啟可不打算用水泥來蓋房子的,因為朱啟沒有水泥蓋房的關鍵性道具——鋼筋。

    水泥製作非常的簡單,並不複雜,但鋼筋的製造可就複雜多了。

    不是一個工業國的話,甚至連螺絲都造不出來,更別說鋼筋這種東西了。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也造不出這種玩意兒來,還是後來在老大哥的幫助下,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

    大明朝更不用說了,現在的科技能夠弄出水泥,那都已經是卯足了勁,鋼筋什麼的就不用想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那這農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來蓋房子嗎?

    大家可別搞錯了,在農村,水泥和竹子蓋的可不是房子,而是院子裡的水泥地。

    水泥和竹子確實可以用來蓋房子,但這樣蓋起來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說了,沒準兩三年就塌了。

    這水泥多重啊,壓下來可得砸死人的。

    不過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話,完全可以用竹子來代替鋼筋的作用。

    至於說拿水泥去修改防禦工事,這自然也是可以的,僅僅只是用水泥去糊牆的話,並不會對人的性命造成什麼太大的威脅,但如果拿水泥來蓋房子,那真的是拿命開玩笑。

    正因如此,新式學堂的建造可以讓朱啟做的選擇就不多了。

    思來想去,還是用水泥來造圍牆,造地面,其餘的還是用常規的建築方法吧。

    工匠們對於水泥的運用已經非常的嫻熟,朱啟這次又帶了那麼多的工匠來,自然是人手充足的。

    不過還是在遼東招募了一些百姓,來讓這些工匠們訓練,教他們如何運用水泥造地面和圍牆。

    至於學校的其他主體建築,就直接找當地的老百姓幫忙蓋了。

    這年頭,每個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不僅如此,還都會裝修,可以說是近乎全能。

    錢財自然是一個都不會少的。

    朱啟身上可能什麼都不多,但錢這種東西還真的是有很多啊,先不說這幾年在應天府賺的,就算是朱元璋賞賜的也都數不清楚了。

    於是乎,在遼陽的老百姓們就看到剛剛到遼陽的遼王殿下,開始大把地揮灑手中的金銀珠寶,招募工匠,為他建造房屋。

    大家本以為遼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遼王府呢。

    現在遼王殿下住的寢宮雖然也很大,也很氣派,但畢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來的,沒準人家嫌棄這裡不乾淨,想要單獨造一個行宮也說不定啊!

    不過,老百姓們才剛剛這樣猜測,就有知道內幕的人對外說了:

    「遼王殿下這可不是要建造什麼行宮啊!

    遼王殿下,這是要建造學堂。」

    至於學校做什麼用的?那肯定是給咱們老百姓上學用的呀!

    大家一聽都迷糊了,這時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後期那樣的盛行。

    即便是宋朝後期,有過大量私塾出現,但是經過元朝的破壞之後,私塾又一次落沒下去。

    直到明朝中後期,私塾才重新開始輝煌,清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

    所以對學校的概念,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應天府的國子監那種。

    而後才聽別人說起遼王殿下要建造的學校,完全不是國子監那種學校,而且並非是為了考科舉,而是為了填補遼王府的人才缺口什麼什麼的。

    反正各種各樣的說法都出來了,老百姓們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但總歸出一個新學校,不是什麼壞事。

    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這所學校讀書,以後就算不考科舉,能去遼王手下辦事情,那也方便很多啊。

    這年頭,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戶籍制度來賦稅勞役。

    但如果能夠投靠到達官貴人名下,成為他們的下人僕從的話,那就不用去賦稅勞役,這也是明朝戶籍制度的一個弊端。

    在朱元璋死後,很多的老百姓為了逃避賦稅和勞役,都去當了其他達官貴人的僕從。

    他們為了能夠投靠達官貴人,甚至願意自己拿錢出來,帶著田產一起投靠等等。

    這一項規定很大程度的加劇了土地兼併發生的情況。

    在洪武年間,還可以依靠刑法來遏制,但到了洪武年之後,漸漸就有點失控的狀況了。

    不僅如此,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權有勢的勛貴之後,他們那一份的稅務也不用去交了,倒不是他們不花錢了。

    而是地都沒了,錢都給主子拿去了!

    國家的稅收可不就是越來越少了嗎!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收到的稅,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賺的錢。

    這樣的國家,那可真是爛到骨子裡去了。

    不過眼下這種情況很快就要進行大的改觀了,先不說關稅帶來的額外收入,就算是有關於官紳不納稅這個體系,朱元璋最近也在認真的考慮了。

    因為朱啟詳細陳述了官紳不納稅的弊端,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至於說解決的方法,一條鞭法是入門級別,而雍正的攤丁入畝則是根本解決。

    順帶一提,這攤丁入畝其實也是一條鞭法的升級版。

    如果明朝後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不那麼快被廢除的話,也不會遜色於攤丁入畝的。

    方法都已經給朱元璋了,至於朱元璋什麼時候用這樣的方法,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不過朱啟聽說已經有地方在進行秘密的實驗和探索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將攤丁入畝,直接拿出來用。

    朱啟想來想去,可能還是因為淮西勛貴集團勢力實在是太大了。

    這攤丁入畝直接拿出來的話,損害最大的可不就是淮西勛貴集團嗎,他們還不得集體炸鍋啊?

    這北元還沒有被滅亡呢,朱元璋還需要這些淮西勛貴們幫自己賣命,自然不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好時機。

    估摸著等著北元滅亡之後,這些淮西勛貴們,朱元璋一定會一個個的去挨個收拾。

    而收拾好他們以後,這攤丁入畝問世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相信在關稅和攤丁入畝兩道保險的加持之下,未來大明的稅收一定不會少到哪裡去的。

    而在遼東這塊土地上,很快就被朱啟召集了上百名的工匠還有近千名的民夫。

    不過現在還是夏天,正是遼東種田的好時機,自然不會選擇這個時間點來動工,建什麼學校的。

    人都找好了,只要等農忙之後,就會開始在遼東建造學校。

    而朱啟趁著這個時候開始在遼陽附近選擇合適的地址。

    至於土地的問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這遼東的土地還是很廣闊的,人口本來就不多。

    目前情況下,適合種植的土地也並不是很廣,有大片大片的荒地都可以用來蓋學校。

    朱啟圈了一大片地之後,跟官府通報了一下,獲得批准,也就在程序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了。

    接下來就是等著農民百姓們農忙之後,建造學校,然後招收學員,開始新式學堂的教育了。

    而就在朱啟謀劃著未來新式學堂建立的藍圖,還有自己在遼東如何發展勢力,和種田的未來企劃的時候。

    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也從天津衛那邊傳了過來。

    原先已經被撤職的王傳奇,此時已經帶著他的船隊從外面回來了。

    在歷經了將近兩年的探險之後,王傳奇成功地抵達了美洲,不僅如此,還不負眾望的在美洲找到了捉起想要的種子。

    玉米,土豆和地瓜!

    這三個可是傳說中的文明三寶啊!

    想要種田,那絕對離不掉,玉米土豆和地瓜。

    雖然說可能有點誇張的成分,但清朝時候,人口大爆炸就離不開這三種作物傳入中國。

    至於有人說明朝時候也有玉米和土豆之類的種子,為什麼明朝人口不爆炸?

    那當然是因為明朝末年傳入這些種子,那時候官府哪有心思來推廣?

    有跟去推廣,那絕對是兩碼事,唐朝的時候就有棉花的種子,但你看過官府去推廣嗎?

    棉花真正普及,還是在朱元璋的手裡才真正普及開來的。

    就比如現在各個地方的官府,都在鼓勵農民去種植棉花。

    而官府這邊會兜底收買,朱元璋之所以普及棉花,也是為了對北元作戰所需。

    畢竟北方天氣寒冷,兵士們前往北方作戰,那禦寒的衣服肯定是少不了的,棉花作為禦寒的最佳選擇,朱元璋自然會鼓勵大範圍種植的。

    朱啟雖然還沒有見到王傳奇,但看到王傳奇送過來的信件,那是激動的渾身發抖。

    王傳奇啊,你這可是給我立了一個大功啊!



  
相關:  驚笑直播間  幻想生物地球創業公司  地下城玩家  我老婆是紙片人  我渡了999次天劫    宅魔女  十方亂世,人間武聖!  諸天之苦海億萬重  港綜世界的警察  宇智波的正確崛起方式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寶?!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2s 3.8597MB

搜"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
360搜"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