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還是走了,在洪武九年,六月的某天。
朱啟走的那一天,雨下得很大,他的妻子徐妙雲,哭成了一個淚人,多麼想陪著朱啟一起去,但為了腹中的孩子,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大哥朱標前來送行,神色凝重。
李祺也在哭,哭得稀里嘩啦。
「你哭個屁啊,遼王妃懷孕我不都照樣去嗎!你都還沒成婚呢!」
朱啟騎著馬,沒好氣的對著李祺這樣說著。
李祺也是一邊擦淚一邊說:
「殿下,本來今年就要結了……」
朱啟白了白眼,這李祺的意思就是說今年回不來了,要拖到明年唄?
不過他想的也沒錯,現在是六月份,按照徐妙雲四月份懷孕來算,明年二月份就是預產期。
朱啟想要在八個月內往返蜀中和應天府,這倒不是很難,水路加上陸路,不考慮安全性的情況下全速趕路的話,兩月就可以跑個往返。
但真正難的,是他還要負責蜀中防務啊。
他去巴蜀可不是旅遊去的。
根據和大哥朱標的談話,他這一次的任務,就是確保蜀中地區不會被烏斯藏和梁王聯手進攻。
如果可以的話,斬斷烏斯藏和梁王的聯絡,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這可不是過去巡查一下軍隊,查看一下庫存就能解決的事情。
雖說打仗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為了以防萬一,朱啟估摸著也得在那邊把荒廢的城池關隘修一修,聯絡起完整堅固可靠的方向,才能等著朱元璋的詔命,返回應天府的。
這個過程要多長時間,那真是誰也說不好。
快的話像徐達在燕雲十六州負責防務的時候,春天過去,冬天完事歸來,前後大半年的時間。
但那主要是因為王保保在秋季發動進攻,還沒到冬天呢,進攻就被朱啟挫敗。
隨後北元不得不進入防守階段,徐達的任務才算完成被調了回來,只留下傅友德鎮守。
但朱啟這邊就不好說了。
這梁王敢主動進攻?
這烏斯藏敢主動進攻?
都不太可能。
前面說了,縱然是王保保沒死,北元的兵馬也不可能調度到雲南去的。
緊靠著雲南土司的兵馬和北元在雲南留下的力量,就進攻大明,這是不太現實,也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至於說烏斯藏,早就沒了大唐時候吐蕃的氣勢。
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們,那也是風起雲湧。
看上去好像團結的烏斯藏,內部因為地理和歷史的緣故,分為康巴和安多兩個區域。
這兩個區域隱隱有分裂成為兩個政權的意思。
其實這幾年,派來大明的使臣多是康巴派來的,而和北元密切聯絡的,則是安多。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具體原因朱啟也不清楚,畢竟他也沒有去了解過這方面的歷史啊。
反正打是多半打不起來的,到時候就硬拖著,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了。
要是能夠主動出擊,將烏斯藏和梁王的聯繫斬斷,這梁王就沒辦法和北元聯絡。
梁王倒是沒有任何威脅,那真是想啥時候回來都可以了。
但也就這麼想想,想要切斷烏斯藏和梁王的聯繫,除非梁王投誠,或者烏斯藏投誠,但事情哪裡有這麼簡單呢。
就算再保守估計,八個月安定西南邊陲,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了。
沐英是個三十來歲的漢子,朱啟的記憶里,對沐英還是很有印象的。
因為是朱元璋第一個收的義子,所以就連朱標按歲數,也喊沐英一聲大哥。
當然了,自從朱元璋稱第一後,讓沐英複姓一來,兄弟相稱倒是沒必要了。
畢竟朱家人現在是皇帝一脈了,互相之間兄友弟恭,君臣之間可不能亂了輩分。
朱啟和徐增壽這一幫人,就算是關係再好,再怎麼稱兄道弟的,但他們也還是會加上殿下兩字。
可不敢隨隨便便愉悅稱呼這一塊。
朱元璋自己不在乎自稱什麼的,可不代表皇權就可以觸摸底線。
正因如此,沐英絲毫沒有當大哥的架子。
無論是對朱啟還是對朱棣,那都是恭恭敬敬的。
只不過沐英年紀比朱啟等人大了一圈,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有代溝。
大傢伙也聊不到一塊去,互相之間客客氣氣的,但要深交還是不太現實的。
不過朱啟對於沐英那是格外的親切和熱情。
這次去巴蜀,全都指望著他了,能不熱情嗎?
一見到沐英,朱啟就拉住了他的手,親切的說道:
「沐大哥啊,這次巴蜀防務,全靠你了啊。」
沐英一下子就慌了,趕忙恭恭敬敬的說道:
「殿下說的哪裡的話,末將願追隨殿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啊!」
巴拉巴拉一堆,朱啟和沐英之間的關係,那是直線上升啊。
——————
朱啟等人一路順江而下,自巫峽入川。
也算是領略了一下什麼叫做「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滋味。
一路上劉伯溫說著有關於巴蜀的見聞和故事,老人家以前挺高冷男神范的,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好像最近變得越來越喜歡交流了。
要知道,以前的劉伯溫可是經常凌然一笑,深藏功與名。
不過聽著老人家講故事,那思念老婆的情緒,一下子就變得淡薄了不少。
一開始還說的是巴蜀,後來就說到明軍征戰天下的故事。
劉伯溫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聽到的故事多,見到的奇人異事也多。
有在翻陽湖大戰中,張定邊單船突襲,身中數十箭還屹立不倒。
藍玉洪都八十三天死守不退,殺的守城將士十不足三,屍橫遍野,連城門都被屍體堵上,牆下的屍體堆積成山。
最高的地方,甚至連雲梯都不用,直接趴著屍體就能摸上城牆。
還有徐達領兵與王保保在陝西靜坐戰,常遇春單軍突襲勇冠三軍破大都……
沐英也在邊上聽著,偶爾說上兩句,很多戰役他也是參加過的,雖然都沒有什麼重要的職位。
但他也是經常拿著砍刀,身先士卒的。
看的朱棣那是羨慕不已,真想和沐英一樣,親自上戰場殺敵才爽快。
那一個個故事,那一個個傳奇,說的還全都是朱啟,朱棣,徐增壽他們父輩的故事,聽得可以說是熱血沸騰。
就連朱啟這一身的成年老骨頭,也都感覺有種燃起來的感覺。
這燃著燃著,巴蜀,也就到了。
………………
四川,自古以來啊就是一片人傑地靈之地。
秦國擁巴蜀,得了橫掃六國的資本。
劉邦入川,項羽本以為是把劉邦趕緊了窮鄉僻壤。
卻不知道在巴蜀等著劉邦的,不僅有充沛的兵員,更有豐裕的糧食……
自古以來,太多的豪傑英雄,在這裡書寫傳奇。
也有這樣一句話「四川不滅,中國不亡」。
抗日戰爭時期,那可歌可泣的川軍故事,至今還在為人傳頌。
朱啟雖然沒有來過四川,但自小就聽對這片天府之國,有著天然的好感。
自巫峽而下,在重慶渡口下來以後,繼續從眉山沿著陸路朝著成都而去。
這重慶到成都一路,就沒有什麼水路可走了。
只能步行川渝古道,大約要花費十天左右的時間。
至於說什麼縴夫把船沿著岷江一路拉到成都去什麼的。
那可趕緊拉倒吧。
先不說這成本得有多大,這船費怕不是人均堪比現代包機。
真要是不計人力成本這麼拉,少說拉個小半年時間吧。
有這時間在船上過小半年等人拉船上去。
倒不如雇兩個抬轎子的,早就給你抬到成都去了。
當然這一路上崇山峻岭的,要是路上摔到哪裡,可就不負責了。
不過這重慶里的成都也已經很近了,往前過了眉山,也算是成都門戶了。
又走了兩三天的山路,可算是撥開雲霧見青天,站在高處,望著眼前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朱啟那是感慨頗多。
綠色田地連成一片,一眼望不到盡頭,那天邊浮雲看著極近。
極遠的地方,一座高聳入雲的雪山映入眼帘。
那皚皚白雪,搭配著天變浮雲,猶如置身仙境之中,觀察人間一般
所有的華麗辭藻,在此時此刻都不足以表達心中震撼。
此時充當嚮導一個本地官員,用著濃重的川音說道:
「遼王殿下,前面就是咱們那個川西壩子咯!」
「川西什麼?」
朱啟愣了一下,邊上劉伯溫解釋道:
「就是川西平原的意思。」
哦,原來還有這個說法啊。
那嚮導似乎也想起遼王殿下不太精通四川話,趕忙用稍微正統一點官話繼續說道:
「殿下,那雪山就是西嶺雪山,往東一點,就是成都,再往前一點,應該能看得見。」
朱啟順著嚮導指的方向望過去,果然看到那平原之上,一條大路隱約可見,大道之上,車水馬龍。
李景隆看著此情此景,忍不住搖頭晃腦念道:
「原來這就是西嶺雪山啊,真就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啊。」
李景隆念得是杜甫的《絕句》,這下半句可能很多同學記不住,上半句大家肯定都記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如果不是自己現在記憶力變得超好,朱啟估計放現代那會,快三十歲了,能記得的古詩詞,這一句絕對算得上一份了。
可惜的是,現在是大明了。
如果給我放在貞觀年間,好傢夥,詩仙詩聖的詩詞那我是一個不放過啊!
後代學生們,一看教科書,某某詩詞,作者:朱啟。
可惜可惜,現在只能整點四大名著抄一抄了。
硬掰扯的話,也就只能薅一薅唐伯虎的詩詞了。
不過唐伯虎最著名的還是畫畫,這玩意倒是也可以抄,但學過畫畫的都知道。
抄什麼都可以,但讓朱啟這個漫畫家去抄別人的畫……思想上就過不了這一關啊。
還是算了,我自己畫的現代畫也挺好的。
見到了傳說中的「川西壩子」,又復行上百公里,可算是看到傳說中的大成都了。
這座建立在平原之上,建立之初就沒考慮過什麼防守的問題。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川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實在是太平太大了。
你依山而建吧,這平原地形可就白瞎了。
所以四川盆地的中心位置,建立起來的成都城,本身是很好攻克的。
畢竟無險可守啊。
但歷史上,能夠打進成都的確實少之又少。
為什麼?
因為成都四周難攻啊!
自古以來,成都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北面和東面,但北面有陽平關,劍門關等天險,東面有永安,也就是白帝城可守。
背後就是崇山峻岭。
整個四川盆地,也就北邊和東邊兩個口子,都被關隘重鎮給堵的死死的。
這也是為什麼,鄧艾奇襲巴蜀的時候,繞過陽平劍門,到了成都城下,阿斗就投降的原因所在。
一旦周圍關隘被迫,想要防守成都,確實是太難了一點。
朱啟要做的,就是確保巴蜀防務,主要也就是北面和東面的關隘,重鎮的修繕,和督促練兵,整頓軍務等等這些工作。
出於想要早點回去的迫切心情。
來到成都駐紮的朱啟,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屁股還沒有坐熱呢,朱啟就讓人拿來了成都的戶籍冊,還有各大關隘,城池,後勤,衛所等等諸多關鍵情報。
然後帶著一幫子小弟們都看了起來。
劉伯溫看著朱啟如此有工作熱情,也是欣慰的下去休息了。
沒辦法,一把年紀了還跟著朱啟入川,老骨頭都要顛散架了。
不過這樣的工作熱情,在保持了一個時辰不到之後,就開始消退了。
倒不是朱啟懶勁頭上來了,而是看著這些冊子,他那是一個頭兩個大啊!
一個個的繁體字不說了,而且都是文縐縐的,漢語記錄的數字雖然可以保證難以作弊刪改,但看著實在是眼睛疼啊。
至於說朱棣那一幫子人,一開始也很有熱情,但到了後面,也就只有李景隆一個人還在認真地看著了。
朱棣就不用說了,天生只能上馬打仗的,你讓他下馬治國,那不如殺了他。
歷史上當皇帝,那在草原上待得日子,比在北京城還長呢。
徐增壽,李祺也不用說了,一個個的差不多。
於是乎,又過了一個時辰,整個官府之中,響起了震天的鼾聲。
抵達成都的第一天,在勤奮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