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無畏艦的出現成為了最好的催產劑,德意志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於是揮舞著英國威脅論的大棒,讓國會和威廉追加造艦經費,不過德國人很快意識到,現有的280毫米45倍口徑的艦炮在面對主要假想敵英國的戰列艦裝甲面前顯得威力不足,英國戰列艦279毫米的主裝甲帶可以再正常交戰距離上防禦住這種艦炮的打擊。●⌒,
現在德國人面臨著抉擇,究竟是快速的投入建造一款裝備著威力貧乏的艦炮的戰列艦還是等待更強力的280毫米50倍口徑艦炮,這讓他們一時拿不定主意。
很快六月份出現的新情報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英國人在1906年4月開工了一種裝備戰列艦主炮但是防護相對薄弱的大型的裝甲巡洋艦,事後得知這就是無敵級裝甲巡洋艦,也是後來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
於是,德國人立刻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立刻建造一款以無敵級為對手的裝甲巡洋艦。
由於時間倉促,德國人將沙恩霍斯特級大型裝甲艦三號艦設計方案加以修改,原有設計中成菱形布置的六座炮塔被去掉了中部對角線的兩座,以便容納更強勁的動力,以使得其能夠容納的下四萬兩千馬力的主機。
與此同時,軍艦上層建築物也儘可能的縮小,這樣使得在一舷布置的那座兩聯主炮塔可以再另一舷接敵時獲得有限的射角,主裝甲帶也由原設計的300毫米削弱到250毫米,相比於無敵級區區152英寸的主裝甲帶。這是個了不起的厚度。
在一切修改完畢,並且船廠做好建造準備的1907年1月。這條代號為重巡洋艦e號的戰艦於基爾皇家造船廠鋪設下了第一段龍骨,並於1908年4月11日下水。在下水之前的命名儀式上,它被命名為布呂歇爾,在隨後的1909年7月2日它成為了公海艦隊服役的第一艘具備全裝重型艦炮特徵的戰艦,被海軍親切的成為布呂歇爾大帝。
171.6米長,26.6米寬,9.17米吃水,標準排水量一萬九千多噸的布呂歇爾在建成時是公海艦隊最大的戰艦,它所裝備的四萬兩千馬力蒸汽輪機也是此時公海艦隊各艦中最強大的動力。
有趣的是,在海試中。德國人發現這套動力的極限遠遠不止四萬兩千萬馬力,在為時一小時的全力公試中,布呂歇爾跑出了七萬九千萬馬力二十七點四節的最高速度記錄,而在額定輸出四萬兩千萬馬力時,它達到了二十四點二節的速度,比設計的二十四節高出了零點二節。
儘管在試航中有著不錯的表現,德國人依然對它不甚滿意,因為它的正常速度要比英國方面的對手二十五節的無敵號慢上一節,加之本艦有明顯的臨時湊合的設計特徵和工程試驗色彩。即使後來戰列巡洋艦的稱號被廣泛應用後,德國海軍內部也只是非正式的稱其為準戰巡,官方的劃分仍然是大型裝甲艦,最終布呂歇爾號成為絕唱。孤零零的迎來了戰爭的爆發。
而另一方面,戰列艦的設計也並沒有因為缺乏強力的艦炮而延誤太久,因為在久負盛名的克虜伯工廠的設計師和技術工人們的努力下。1907年2月,嶄新的280毫米50倍口徑的艦炮最終定型。這種新式的艦炮可以在九公里上擊穿280毫米的裝甲。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還有一艘戰艦也應該歸屬於拿騷家族,這就是日後第一艘正式獲得戰列巡洋艦稱號、開工於1908年3月25日的馮德坦恩號。
這種血緣關係可以從外型上一眼看出來,他們有著同樣的總體布局,四座外觀上完全一致的裝備雙聯裝280毫米50倍口徑艦炮的炮塔分別布置在艦橋之前、艦橋之後二號煙囪之前、後部艦橋之後首樓尾部、後甲板之上,從側面看上去,拿騷和馮德坦恩的區別幾乎僅僅是馮德坦恩擁有更長的體型和兩個更大的煙囪,而在看不見的內部結構上,兩者也如出一轍。
在多年之後解密的設計文件上,清晰地表明了馮德坦恩號是拿騷的戰列巡洋艦版本,在裝甲防護上,馮德坦恩的裝甲削弱到了布呂歇爾的水準,即使如此該艦的防護也要比英國同期開工的三艘繼承了無敵級的六寸主裝甲帶的不倦級更為強大。
而在航速方面,在正常輸出的情況下,馮德坦恩能跑出最快二十六點五節的速度,而在主機過載的情況下,更是能跑上二十七節的極限航速,同樣優於依然繼承了無敵級主機正常輸出時二十五節的最高航速的不倦級。
不過,這種提升並不是毫無代價的,本艦的造價折算成英鎊之後高達一百九十萬,遠高於不倦號一百五十二萬英鎊的造價,噸位也是遠超不倦的兩萬一千多噸。
客觀的說,無論是拿騷級還是馮德坦恩號,都能夠在與英國同期同類戰艦的單艦對抗中獲得壓倒性的優勢,拿騷級能夠在九公里距離上擊穿英國戰列艦的主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而英國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上裝備的305毫米45倍口徑艦炮要在七公里距離上才能擊穿拿騷級的同樣部位,而這種距離在戰列艦對戰中無異於自殺。
而即使是對付馮德坦恩號的250毫米主裝甲和炮塔正面英國人也需要拉近到九公里距離上,這實際上意味著即使作為戰列巡洋艦的馮德坦恩號也可以與英國的這三級七艘戰列艦中的任何一艘進行戰列艦一般的戰鬥而不落任何下風。
德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針對英國同期同類戰艦的絕對防禦由此確立,雖然雙方艦炮威力此後互有消長,但是防禦能力對比卻從此再未改變。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英國人巨大的數量優勢,在戰列艦方面。1908年5月,英國已完工和正在施工的無畏化戰列艦高達七艘。而德國人只有四艘在建,在戰列巡洋艦方面,英國正在施工的戰列巡洋艦有六艘,而德國人即使算上布呂歇爾號也僅有兩艘在建。
緊迫的局勢使得德國海軍上下乃至政府高層頓時感覺壓力山大,德皇甚至發表聲明希望各國就控制海軍力量發展達成協議,但是私下裡,皇帝陛下開始直接干預海軍戰艦的設計發展,並且向艦船設計部門和海軍施壓。
皇帝陛下希望增加單艘海軍戰艦的舷側齊射的艦炮數,並儘可能的提高射速。作為對戰艦數量不足的彌補,同時擴充戰列艦隊規模,要求取消的原計劃後續三艘馮德坦恩級的建造而將它們改為戰列艦。
面對德皇的橫加干預,提爾皮茨再次祭出英國威脅論大棒,海軍和設計部門不得不聯手和德皇像商人那樣討價還價,最終雙方都各自後退一步,德皇保留了對280毫米炮的偏愛,同意後續的戰列艦裝備業已研製成功的305毫米50倍口徑艦炮,但是卻要擁有更強防護的350毫米裝甲。這就是後來的赫爾戈蘭級。
而海軍和艦艇設計部門則同意放棄建造馮德坦恩的三艘同型後即艦,改為建造三艘擁有可以一舷同時最多發揮十門艦炮的新艦,這就是後來的毛奇級,並保證新式戰列艦的前三艘和新式戰巡的首艦於1908年底開工。當然,經費問題需要皇帝同議會協商。
倉促上馬的赫爾格蘭級戰列艦僅僅在拿騷級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放大,用來裝備強大的305毫米50倍口徑艦炮。這款克虜伯兵工廠的傑作於1908年6月完成,能夠在十公里距離上擊穿305毫米的裝甲。在當時是威力驚人的武器,同時戰艦的主裝甲帶和炮塔正面強化到350毫米。
很快。首艦於1908年11月11日在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開工,在後世對一戰的研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赫爾戈蘭級是世界上第一款超無畏艦,這種觀點認為德國無畏艦的標準主炮口徑是280毫米,305毫米炮無論口徑還是威力都比280毫米炮有了不小的提高,即使與英國第一級超無畏艦裝備的343毫米45倍口徑主炮的穿透能力相比也是相當的,考慮到英國早炸的炮彈,實戰穿深反倒是德國人的305毫米50倍口徑艦炮更勝一籌。
皇帝的命令必須被遵守,於是焦頭爛額的軍艦設計師們開始了艱難的修改,以滿足皇帝對舷側十門艦炮的要求。
最初,設計師們計劃將艦體延長至210米,這樣就有充足的空間在中線布置五座雙聯裝炮塔,但是在完成基本設計之後發現這樣戰艦將擁有超過兩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和超過四千八百萬馬克的昂貴造價,於是這個方案被毫無疑問的迅速推翻了。
很快,設計師們達成了一致的意見,要保證造價在四千五百萬馬克,就必須控制軍艦的長度,中線布置的想法顯然是行不通了,於是可憐的設計師們想起來一年前設計的布呂歇爾號上採用的斜跨布置法,這種布局雖然不能保證隨時發揮十門主炮,但是卻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內發揮十門主炮,於是有著極為復古風格的斜跨炮塔布局的毛奇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最終完成,並於當年投入了建造。
毛奇級的主尺寸與前輩馮德坦恩相比並不大,但是標準排水量卻超出兩千噸,增加的噸位用來搭載更重的艦炮和更大馬力的蒸汽輪機,只有有限的噸位用於增加裝甲。
與前輩馮德坦恩的250毫米厚,140米長,4.6米高的主裝甲帶相比,毛奇級270毫米厚,140米長,5.1米高的主裝甲帶雖然更重,但是這個數據是通過削弱上部裝甲帶而獲得的。
毛奇級擁有2.4米高,140米長的150毫米上部裝甲帶,而馮德坦恩與之尺寸相當的上部裝甲帶卻有225毫米厚,這樣算來主裝甲帶和上部裝甲帶的重量反而還不如馮德坦恩。
剩餘的防護重量被用來防護多出來的那一座炮塔。並且足以給所有的炮塔正面裝甲增加20毫米,炮座增加50毫米。以當時的眼光看來。毛奇級的防護是足夠的,因為沒有一款英國戰艦能在毛奇級的射程之外擊穿毛齊的主要防護區域。其強大的生存能力也在後來一戰的索契角海戰和多格爾沙洲戰爭中由戈本號和毛奇號所證明,毛奇號更是獲得了不沉之艦這一美譽。
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毛奇的炮塔沒能頂住更大的381毫米主炮的攻擊,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在毛奇設計的年代,這些巨炮尚未出現。
凱撒級戰列艦,英國人這種標準排水量兩萬兩千噸的戰列艦早在設計剛剛開始就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只不過各國的關注點顯得有些不同,美俄法意等國更多的注意到它上面裝備的343毫米艦炮,而德國人則更加關心這種戰列艦的防禦能力。
德國人認為。在雙方技術水準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同等噸位的戰艦要加強一方面就必須削弱其他方面。
德國已經開工建造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與航速和英國新建的343毫米炮主力艦相當,但是德國戰列艦僅僅裝備八門305毫米50倍口徑艦炮,其中只有艦尾的兩座二聯主炮借著長首樓船型的下降部分採用了背負式布局,而英國人卻沿著中線布置了十門343毫米45倍口徑艦炮,並且在艦首也採用了背負布局。
由此,德國人推斷,英國新式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和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可能至多只有十二英寸,而且面積也將十分有限。赫爾戈蘭級裝備的305毫米50倍口徑艦炮可以恰好在十公里距離上擊穿之,而英國人的343毫米炮卻不可能在此距離上擊穿德艦同樣部位的350毫米裝甲。
不過,英國的軍艦在舷側能同時發揮出十門主炮,而赫爾戈蘭級卻只有八門。考慮到德艦的數量劣勢,這會導致在舷側投射火力上德國落後英國更遠。於是德國人決定在赫爾戈蘭級的基礎上儘快改進出一款可以同時在舷側發揮十門主炮的新式戰列艦。
在當時,德國人已經有了現成的可以在舷側發揮十門主炮的主力艦設計。即毛奇級,但是設計人員都明白。毛奇級的這種設計實際上頗為失敗,於是新的設計很快出爐。這款新的設計將戰艦的長度拉長了八米,仿效英國人在艦首也採用背負式炮塔,而包括主裝甲帶和主炮塔的防禦指標參照赫爾格蘭級不變,與之相應的,該艦的標準排水量放大到了兩萬五千七百噸,這便是凱撒級戰列艦。
相比於赫爾戈蘭級和之前的德國戰列艦,這款德意志海上重裝步兵最大的改進在於它的動力。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煤炭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魯爾工業區的地下埋藏著的優質煤炭,一直是此前公海艦隊的唯一食糧,但是燃煤鍋爐卻有著先天的劣勢,煤的能量密度相比石油製成品燃料終究有限,燃煤時代的海軍艦艇不得不騰出巨大的空間用來儲備煤炭,這就限制了軍艦各項性能的提高。
同時,無論給鍋爐使用如何優質的燃煤,討厭的煤煙總是會不請自來,附著在鍋爐的水管上,進而降低鍋爐的熱效率,這一點在鍋爐滿負荷運轉時更為明顯;煤炭燃燒後煤渣會沉積在鍋爐燃燒室之內,儘管所有的鍋爐都設計有排渣口,但是這個出口在滿負荷運轉時同樣容易被煤渣堵塞,所以使用燃煤鍋爐的軍艦不得不經常清理鍋爐內附著在水管和沉積在鍋爐底部的煤渣。
對於燃煤鍋爐固有的問題,德國海軍和技術部門都十分清楚,但是偏偏德國是一個貧油國,所需要的石油都需要依賴進口,一旦戰爭爆發,德國將很難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因此雖然技術部門在徐衛要求英國為自己建造燃油動力軍艦的時候就提出過研製專門使用重油的鍋爐的研究計劃,但最終沒有的到海軍的青睞。
不過,作為一種頗有前途的新興燃料,重油最終還是作為德國海軍燃料之一。這始自凱撒級,相比之前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凱撒級的主防護區域的長度和寬度未變,除去保護傳動軸的十六米長度之外。剩下的長度僅有一百米,但是在這一百米的長度中卻要比赫爾戈蘭級多塞進一座座圈直徑九米的雙連炮塔,還需要容納更強力的主機以保證戰艦能達到二十一節,其對功率密度的要求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燃煤鍋爐所能達到的極限,對新動力的要求可謂迫在眉睫。
不得已,海軍只能同意設計方的建議,為新艦採用三座專燒重油鍋爐,這三座鍋爐將和十二座燃煤鍋爐一道為艦上的蒸汽輪機提供驅動蒸汽,為了保證主力艦隊隨時有充足的燃油供應以執行不少於三十次的大型艦隊活動。公海艦隊從1909年開始專門為主力艦隊建立獨立的燃油儲備。
液體燃料的引入,使得德國人能夠付出更小的噸位代價獲得更強大的動力,同樣對控制造價有非凡的意義,但是艦體的放大和性能的提升終究會直接導致價格的上漲,相比於首艦造價僅為三千一百五十萬馬克的拿騷級和三千七百萬馬克的赫爾戈蘭級,本級艦的首艦的造價提高到了四千五百六十萬馬克,其相差的造價甚至可以購買一艘五千噸級輕巡洋艦。
由此可見,戰列艦的造價提升是多麼迅速,海軍競賽是怎樣燒錢的買賣。只有富於經濟活力的國家才有資格參與其中!
凱撒級首艦於1909年9月11日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廠開工,開工當天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典禮,克制不住的笑意浮現在參加典禮的每一個人的臉上,因為他們英國對手裝備343毫米主炮的超無畏艦由於某種原因尚未動工。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遠在萬里之外的新澳港內也在建造著兩艘無論在噸位、航速、裝甲厚度,還是武器方面都要優於凱撒級戰列艦的新艦。
在建造了十幾艘小型軍艦後,新澳港造船廠終於有了建造大噸位主力軍艦的實力。於是徐衛為了打破英國在軍艦方面的制裁,便讓造船廠的這些工程師們設計出了一款新型的超無畏級戰列艦。
按照德國戰列艦的製造習慣。凱撒級戰列艦本來打算建造四艘,按照1909年開工一艘。1910年開工三艘的速度進行建造,但是1909年11月的一份海軍建議案催生了第五艘凱撒級戰列艦,並在無意間改變了原本毛奇級三號艦塞德利茨號的命運。
當時海軍提出需要一艘具備強大指揮能力的戰列艦作為日漸強大的公海艦隊的總旗艦,指明希望這艘指揮艦是凱撒級,並上報了估算的造價四千五百四十萬馬克,議會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勉強的通過了1909年度的追加預算,這就是後來的公海艦隊總旗艦菲特烈大帝號。
這艘造艦經費下撥最晚的戰列艦於次年1月26日在漢堡的伏爾堅船廠開工,誤打誤撞反而成為凱撒級的二號艦。
由於該艦在建造中臨時計劃增加許多旗艦設施,所以伏爾堅船廠指出原有預算距離該艦的實際造價有著一百一十萬馬克缺口,然而海軍1910年2月向議會提出追加預算案卻被駁回。
當時的議會有感於歐陸局勢日益緊張,因此在經費方面更加像陸軍傾斜,無奈的海軍只得從既有的撥款中像擠海綿一樣的擠出這筆款項,即便在高層中影響力頗大的提爾皮茨面對此種情況也唯有苦笑而已。
這一百一十萬馬克來自塞德利茨號的建造款,這也導致了對塞德利茨號的設計的修改,最終這艘本來計劃1910年2月27日動工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的開工日期不得不推遲三個月。
作為公海艦隊中唯一一款的建造了五艘的戰列艦,凱撒級的設計可謂成功,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凱撒級開工的時候,除了徐衛在新澳港秘密建造的那兩艘超無畏級戰列艦,它是世界各國在建的戰列艦中最強大的。
德國人在最新式的戰列艦建造數量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越了英國,質量上也更佳,但是英國人卻決定保持他們在戰列巡洋艦上的優勢,一級更強大戰列巡洋艦的首艦於1909年9月26日在海峽對面的英倫三島上投入了建造,它將裝備英國最強大的343毫米主炮,並擁有二十七節以上的最高航速,而按照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建造習慣,這一級戰列巡洋艦將建造三艘!
面對這種情況,德國人束手無措,因為每年德國海軍獲得的經費僅能保證開工建造四艘主力艦,其中只能有一艘是戰列巡洋艦,指望追加預算這種事兒顯然是不能長久的,於是有限的經費必須被最高效的利用,德國人必須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做出權衡。
戰列艦還是戰巡艦,這對於公海艦隊來說是個艱難的問題,此時公海艦隊建成和在建的正規戰列巡洋艦隻有四艘,而英國有九艘,建成和在建的戰列艦方面,公海艦隊有十三艘,而英國卻有十八艘,同時名義上屬於英國附庸的新澳港艦隊還有三艘半戰列艦。
對於公海艦隊而言,數量的劣勢已成定局,現在的問題僅僅是到底要優先縮小戰列艦的差距還是戰列巡洋艦的數量差距,而在這個時刻,幾乎所有的海軍高層領導人都堅定地站到了戰列艦的一邊。(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