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一步步靠近皇帝寶座,這個時候,恐怕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會讓孺子嬰順利登位。
現在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改朝換代做著最後的準備。
早在多年前,王莽的心中就深藏著一個驚天動地的理想。
這個理想推著他一路前行,最終一步步走到大司馬,首輔,安漢公,攝皇帝的位置。
改朝換代並非他當年的理想,但卻是他實現個人理想的一個副產品,多年以前,他自己肯定沒有想到會走到這一步,如今走到了,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成章,水到渠成。
他是個絕對儒家的人。
儒家的人都有一個治世之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人的終極目標。
他年輕的時候,審視這個國家,已是病入膏肓之色,皇帝昏庸,群小弄權,官吏□□,百姓困頓,如不施行革新,恐怕,所有的人都會完蛋。
因此,他不擇手段地攫取權力,起起伏伏,看到了權力的恐怖,他學會了玩弄權術,拉攏強大的勢力,打擊頑抗的政敵,清除一切潛在的對手。
做完這一切,他便開始緩慢的施行自己的改革計劃。
計劃的背景是王莽認為現在禮崩樂壞,必須恢復西周之時的禮制,才能真正地政通人和。
所以,他的所有改革手段都是來源於書本,來源於禮制。
他在大權初掌之時,提出了改革官制及官名的想法。
因為不觸及根本,所以這一項提議也很快得到了落實,如在中央官職中,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共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勛為司中,太僕為太御,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地方官職的名稱也多有改動:太守改為大尹(或卒正、連率)、都尉改為太尉、縣令(長)改為宰等等。
作士,秩宗,予虞,真不知改的是什麼玩意兒!
王莽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於九卿;置大贅官執掌輿服御物,後又典兵,位上卿;設司恭、司從、司明、司聰、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等。王莽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領到幾千錢。
改革官制也就是換個名,多增加些人而已,對老百姓生活影響不大。
但王莽連地名都改,就讓老百姓摸不著北了,如他把原長安分為前輝光後承烈二郡,別說老百姓了,連當官的,讀書人都搞不清楚,最後麻煩的還是王莽自己,在後來的詔書中不得不註明原來的地名。
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下了道更猛的「藥」。
他下詔改革幣制,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錯刀,值五千;契刀,值五百;大錢,值五十。
此舉如重磅炸彈迅速地在社會上掀起波瀾,這種隨意鑄幣的行為放在現在,那就是濫發鈔票,導致巨大的通貨膨脹,無疑是增加老百姓負擔的措施。
所以,王莽改革幣制的效果很不好。
王莽一生有四次改革幣制,居攝二年只是個開始,之後的改革都是他改朝換代以後了,屬於「新公司」的大事表,此不贅述。
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的野心終於激起了一些老勢力的義憤。
前丞相翟方進的兒子翟義首先起兵□□王莽,之後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信弟武平侯劉璜也緊隨其後。
討莽軍傳檄天下:「莽鴆殺孝平皇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罰!」眾人推舉劉信為天子,向長安撲去。
一時間,舉國震動,響應者絡繹不絕,茂陵至汧縣沿途二十三縣的盜賊蜂起,紛紛自稱將軍,與朝廷作對。如此聲勢下,討莽軍迅速聚兵十萬。
關東附近,亂成了一團。
身居長安的王莽聽聞,一時之間慌了神,寢食難安。
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調兵□□,而是抱著兩歲的孺子嬰在太廟中祈禱,要不是心腹提醒,他估計打算一直祈禱下去。
討莽軍聲勢極大,王莽終於意識到祈禱不可能消除叛軍,便回過神來,把自己的心腹們召來,點將調兵。
還別說,王莽帳下經過多年的刻意延攬,可為將者也是濟濟一堂。
成武侯孫建,成都侯王邑,明義侯王駿,校尉王況,忠孝侯劉宏為建威侯王昌,震羌侯竇況,七人各自帶兵出關,前往□□。
同時,王莽派出強將加強函谷關,武關的防守。
朝廷的正規軍憑藉武器,糧草等方面的優勢,迅速地占住優勢,同年十二月,翟義等人的討莽軍便宣告失敗。
翟義劉信的起兵令王莽意識到了必須加快改朝換代的步伐,否則像這樣借著「名不正,言不順」反對他的人會越來越多。
王莽單純的認為,只要自己成為真正的天子,所有人都會拜服在他的腳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