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火熱的年代最新章節!
白宮得到消息後討論了一個下午,最後在豪斯上校的建議下,威爾遜總統讓國務卿給美國大使佩奇發電,讓他詢問英國外交大臣,德國艦隊是否已經向協約國投降。
亞瑟·貝爾福溫和的向美國大使回復道:「假如有一隻德國艦隊向協約國投降的話,那麼我應該和您一樣得到這樣的通知,我不知道您是從何處得到的消息,但我確實沒有收到這樣的通知。當然,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迫使德國人投降,還歐洲以和平,在這一點上我國從沒有猶豫過。」
和英國人一直關係密切的佩奇大使對于貝爾福的話深信不疑,但他還是追問了一句,「但是,我國的護航軍艦看到了德國艦隊正向著英國行駛而來,您真的沒有收到任何消息嗎?」
貝爾福卻反問道:「您真的確認過,他們看到的是真的德國艦隊嗎?」
佩奇和貝爾福結束談話,回去後向華盛頓發電匯報,「外交大臣向我保證他沒有聽說德國艦隊投降的此類消息,請核實此消息。」
佩奇的回答讓白宮非常的不滿,因為就在今天他們收到了更多的OTg2NTc=消息,許多經過北海的美國商船都看到了德國艦隊向英國開去的行跡。
戰爭部長牛頓·D·貝克和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斯是對佩奇大使最為不滿的,丹尼爾斯向總統說道:「佩奇大使是我國駐倫敦的大使,不是為倫敦進行辯護的律師,在此種情況下怎麼可以輕易的聽從英國人的推搪之詞?英國人究竟想要做什麼?假如德國的公海艦隊向英國人投降了,那麼就意味著英國的大艦隊可以離開三島自由行動了,他們瞞著我們到底想做什麼?」
貝克也認為英國人的行動充滿了詭秘,他向總統建議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好還是讓前線的美國軍隊停下來,我們是去結束戰爭的,不是去為英國人、法國人送死的。如果英國人拿到了德國公海艦隊的所有主力艦,我們在歐洲部署的軍隊就成為了英法的人質了,他們完全可以像驅使印度人和非洲人一樣,驅使美國人。」
國務卿羅伯特·藍辛則試圖為佩奇大使辯護,「這也許不是佩奇大使的錯,英國人過去一向都是如此,就好比他們引誘俄國人向東而不是向印度方向擴張,轉身就扶植起了日本在東方對抗俄國;他們一邊對德國人含糊其辭,一邊卻在德國人參戰後宣布對德參戰。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勢力均衡外交了。」
丹尼爾斯立刻就反駁道:「這麼看來,英國人現在是想要平衡我們了。也是,在打了四年大戰之後,我們加入戰爭就好像是去摘取勝利果實一樣。也許在英國人的眼裡,我們現在比德國人更為危險,因為只有我們才有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力量了。」
豪斯上校瞧了瞧威爾遜的臉色,不由插嘴說道:「也許我們確實應當先弄明白英國人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歐洲,然後再去考慮德國投降的問題比較好。這樣下去,我們有可能就是白白給英法打工了。」
對於英國人的行為,威爾遜心裡其實是大受打擊的,原本他都已經準備好了,要在戰後規劃一個符合美國價值觀的世界了。但是現在英國人居然把德國公海艦隊投降的消息向美國作了封鎖,這種舉動實在是太可疑了。北面的加拿大,南面的加勒比海,可都是布滿了英國人的海軍基地。
威爾遜最終拿定了主意,向著國務卿說道:「告訴佩奇大使,我們要求就德國公海艦隊的處置進行討論,鑑於德國潛艇對於美國商船造成的損失,我國認為這批軍艦至少有一半應當賠償給我國。隨便通知法國人和義大利人,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向英國人施壓,這是協約國的戰利品,不是英國的戰利品…」
11月8日到9日,美國大使、法國大使、義大利大使,一起向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提出了德國公海艦隊的戰後處置問題和詢問德國公海艦隊是否向英國大艦隊投降了。
貝爾福有些扛不住盟國的壓力了,他把這個問題上交給了內閣。在內閣會議上,雖然有大臣認為盟友比幾艘軍艦更為重要,但是軍需大臣丘吉爾憤然起身說道:「只有戰列艦才能對抗戰列艦,不管德國的戰列艦是否是我國海軍所需要的,我們也不能把它們送給其他國家手中去,特別是美國人。
諸位先生,這不是一艘兩艘,也不是九艘江浙湖漢北十艘,是足足24艘主力艦,不管怎麼分配,都有可能讓一個國家在短期內擁有區域海權的力量。想一想施佩艦隊給我們造成的麻煩,那支艦隊連一艘主力艦都沒有,卻差點讓我們失去了對於太平洋的控制,如果沒有日本和美國的協助,我們恐怕都抓不住他們。
我寧可把它們都沉在斯卡帕灣,也絕不會讓它們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威脅…」
勞合.喬治最終對外交大臣貝爾福說道:「雖然德國已經對我國失去了威脅,但是這場戰爭讓我國遭到了太大的損失,戰後我們還是需要盟國的支持,才能恢復世界的舊貌的。投降的德國艦隊自然是協約國共同的戰利品,但是對於我國在戰爭結束前用其他方式獲得的德國軍艦,則不應當視為協約國共同的戰利品。當然,出於對盟友的忠誠,我們願意拿出一部分軍艦分配給各盟國,不過這應當在德國徹底投降之後…」
對于貝爾福的解釋,法國人和義大利人選擇了相信,畢竟他們自己也知道,哪怕把公海艦隊整個分給自己,他們也挑戰不了英國的大艦隊,對於他們來說,結束這場戰爭才是最優先的。
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貝爾福的回答就像是讓他們吞了一隻蒼蠅,他們要的可不是分到一艘兩艘德國的軍艦,對於一個正在追趕英國海軍並形成了自己的軍艦製造體系的工業國來說,用他國製造的軍艦充實自己的艦隊,其實還要更加麻煩一些,因為這同自家製造的軍艦後勤體系不匹配。
美國人想要的,其實是英國在戰後讓出一部分海權給自己,但是英國人現在連德國的軍艦都不肯拿出來,這就讓人不能不生起疑慮了。一艘兩艘德國軍艦確實沒有打造後勤供應體系的需要,但是十艘八艘戰列艦就不一樣了,如果在短期內發動作戰的話,這批德國軍艦就有著相當高的價值了。
美國人瞧一瞧英國周邊,立刻就意識到,假如英國人想要用這批軍艦干點什麼,最合適的對象顯然是自己。因為對付其他國家,光是英國的大艦隊數量就足夠了。
就在威爾遜總統和其內閣成員在白宮內焦慮的討論著,英國的戰後意圖究竟是什麼,一封來自歐洲的急電送到了白宮會議室。
國務卿羅伯特·藍辛拆開電報看了看,頓時神情有些奇怪的把電報遞給總統說道:「閣下,您看一看這個。」
威爾遜總統拿過電報掃了一眼,忍不住就讀了出來,「威廉皇帝今天上午發表了宣言:他宣稱這場戰爭是一個悲劇,但這不是德意志民族造成的,是歐洲各國的帝國主義者共同把歐洲推向了戰爭。這場戰爭教育了德國人民,只有社會主義才是歷史的終結,帝國主義只會帶來不幸。作為德意志的君主,他認為推動德國社會的進步是君主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他決定解散當前的戰爭內閣,任命德國共產黨組織和平內閣,以結束戰爭恢復歐洲和平。」
當總統念完了電報後,會議室內一片寂靜,過了好半天財政部長卡特·格拉斯才打破了沉寂說道:「威廉是真的瘋了嗎?」
比美國人更加感到震驚的是英國人,丘吉爾在內閣會議中差點喪失了理智,脫口而出的把德國皇帝比作了一團狗屎。對於丘吉爾的大不敬言論,哪怕是德國皇帝,那也是一位皇帝,英國內閣的其他大臣們雖然沒有出聲附和,但心裡都表示了贊成。
確實,這份聲明對於英國的打擊要比其他國家深刻的多,畢竟英國也是君主國。德國皇帝的宣言,不僅僅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同時也背叛了歐洲的君主制度,什麼叫歷史的終結?這簡直就是在號召各君主國的民眾起義麼,對於本就對戰爭不滿的歐洲人民來說,這是在賦予了他們革命的合法性。
事實上,德國境內的各邦君主是反對威廉的聲明的,首相巴登親王差點要拒絕接受威廉解散戰時內閣的命令,而預備讓社民黨的艾伯特來組閣了。但是軍方並不支持巴登親王的建議,艾伯特思考再三後拒絕了巴登親王的建議,轉而接受了卡爾.李卜克內西的邀請,和德國共產黨聯合組建和平內閣。
羅森堡回到柏林之後,很快就說服了獨立社會民主黨和李卜克內西、拉狄克等左派領袖,決定把三個左派組織聯合起來,建立德國共產黨。在11月9日,德共選出了第一屆中央委員之後,第二天威廉就強行發表了宣言,把政權交給了德國共產黨。
就在英國報紙就威廉宣言進行批駁,並為君主制度做出辯護的時候。11月11日,新組建的羅森堡內閣宣布了和蘇維埃俄國簽署了廢除布列斯特條約的聲明。就在同一天,蘇維埃俄國最高人民委員會宣布,俄國恢復了對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地的主權。
這是一道晴天霹靂,對於俄國內部的各種反布爾什維克組織來說。原本在烏拉爾及歐俄中央地區的反叛力量,主要是社會革命黨的反叛力量,在布列斯特條約廢除後就失去了繼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旗幟。這些因為布列斯特條約不滿的民族主義者們放下了武器,選擇了和布爾什維克和解。
曾經遍及整個俄羅斯領土的叛亂,很快就剩下了北方摩爾曼斯克的英國人,南方的頓河哥薩克、南俄志願軍和西伯利亞臨時政府。頓河哥薩克也就是在頓河草原上頗具戰鬥力,一出頓河草原就不行了,在遭到察里津的失敗後,頓河哥薩克就同南俄志願軍分道揚鑣了。
現在德國人又把烏克蘭交還給了蘇維埃俄國,等於就是出賣了頓河哥薩克和烏克蘭的偽軍,俄國的形勢一下就好了起來。北方的巴拉諾夫指揮著紅軍開始進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白羅斯,伏羅希洛夫則帶著紅軍進入了烏克蘭。
托洛茨基一邊向莫斯科建議把東線和西伯利亞臨時政府對峙的紅軍調動南下,先行消滅南俄志願軍打通前往巴庫的通道,一邊則指出伏羅希洛夫並不適合於擔任烏克蘭軍事委員一職。
史達林則一邊為伏羅希洛夫辯護,一邊則認為東線的紅軍不應該輕易的調動,現在應當是考慮消滅西伯利亞臨時政府的時候了。
在兩人爭吵不休的時候,羅森堡內閣於11月12日要求最高司令部立刻把西線的軍隊撤退到萊茵河左岸地帶,從法國和比利時的土地上離開。事實上法國的領土幾乎已經被放棄,現在德國軍隊在西線占據的只有比利時的部分土地。
格勒納將軍試圖告訴羅森堡,戰爭中的撤退是很危險的舉動,這有可能直接造成整條防線的崩潰,但是羅森堡堅持軍隊應當服從於政府,最終格勒納將軍還是像羅森堡屈服了。就在12日下午,羅森堡公布了德軍從西線撤退的計劃,並要求同協約國方進行和平談判。
西線協約國軍福煦元帥拒絕了羅森堡的和平要求,他下令協約國軍對德軍進行追擊,直到他們放下武器為止。但是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拒絕了福煦元帥的命令,並稱:「我們是來解放法國的,不是來消滅德國的,既然德國已經提出了和平,那麼戰爭就結束了,我不能讓美國的小伙子作無謂的犧牲。而在戰爭結束的那一刻起,美國政府授予您指揮我軍的權力也就消失了,除了美國總統之外,沒人可以要求遠征軍去戰鬥。」
福煦元帥對於美國人的回答感到難以理解,不過在聖米耶勒戰役之後,美國人已經不再對英法俯首帖耳了,因為他們自覺自己已經不再是戰場上的新丁了。而面對法國境內超過百萬的美國軍人,福煦元帥最終還是放棄了對於潘興的強行命令。
福煦元帥試圖讓法軍單獨進行追擊,但是魏剛將軍告訴元帥:「我軍的士氣並沒有獲得恢復,只不過是在美國軍隊的不斷增援下,大家認為勝利在望了,才能堅持的下去。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要求他們單獨出擊的話,恐怕會出現抗命現象。」
福煦惱火的對參謀長說道:「難道我們就眼睜睜的看著德國人從我們的眼皮底下溜走嗎?如果現在不一次性打垮他們,一旦讓他們回到了德國的土地上,德軍的士氣恢復過來,美國人又拒絕戰鬥下去,那麼這場戰爭能算我們贏了嗎?至少要把德軍趕過萊茵河才行,你去同英國人聯繫一下,讓他們勸說下美國人,或是和我們一起出擊…」
英國人並沒有立刻接受法國人的請求,而是向法國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要是我們把德軍打垮了,德國共產黨有什麼損失?這不是剛好替德共除掉了一個心腹之患嗎?請理智的想一想吧,這和俄國的十月革命有什麼區別,都是前線的軍隊大潰敗,導致布爾什維克主義成了民眾的唯一希望。難道你們覺得,一個蘇維埃德國做鄰居會比一個德意志帝國更好?」
法國人思考了很久,才回答英國人,「不,他們都該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