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找媳婦啊!」牛牧野心中暗道回答。
但這麼複雜的意思卻無法用動作表達出來,更別說他現在還是牛身。就算是人身,他也不懂手語。
而他暫時不打算給孫守義直接靈力傳音,所以對孫守義的這個問題便還是暫且作罷不答。
「也是!」孫守義失笑地抬手拍了下自己額頭,「你現在只是能聽懂,畢竟還不能開口說話,我還真把你當妖怪了!」
「哥們兒現在確實算是妖怪。」牛牧野又在心中暗自回答。
他通過昨晚與喜鵲的交流已經知道,只要開啟靈智便算是妖,並非要修煉到能開口說話或化形才算是妖。
孫守義說罷後也不指望牛牧野能回答,先行轉身下谷,牛牧野自是隨後跟上。
入得谷中後,孫守義簡單收拾了下自己東西,藏到自己那座隱秘山洞中後,這才又牽著老牛出谷。
不過在得知老牛真能聽懂自己話後,孫守義在收拾的過程中便時不時與老牛交談說話。
牛牧野撿能夠以簡單動作回答的回答,或是以叫聲回應,過於複雜,無法以牛身動作簡單比劃的,他便作罷不答。
但儘管如此,孫守義卻仍然很高興。畢竟不是他以前那種單方面自說自話了,能夠得到些回應,感覺像是有了個可以聊天的朋友。
孫守義對前些天認識的雷被也感覺很親近,但他對雷被更多的是敬仰,同時也很感激雷被對他的授藝之恩。因此他對雷被的感情是亦師亦友,而且以敬重居多。
兩人雖然有些投緣,但畢竟認識的時間太短,相交不過一晚,所以許多話孫守義也不便跟雷被說。而且在他看來,雷被是那種遊俠天下的大人物,是要做萬人敬仰的大英雄的,實在不值當他拿那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去煩雷被,那本身就是對雷大哥的不敬。
但對於自家老牛,孫守義便完全沒這種顧慮,想到什麼說什麼,幾乎是無話不談。尤其是偶然得到老牛的一個點頭或搖頭,又或叫一兩聲回應時,他會更加高興。
這種無話不談,暢所欲言的感覺真的很好,他已經很久都沒有過了。或者說,他從未曾有過。畢竟就算他父母尚在時,他在父母面前也做不到這種完全沒任何顧忌地暢所欲言,什麼話都能說。
無論古今中外,父母與孩子之間多少都有隔閡與代溝,尤其孩子越長大,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與代溝便也會越大。
可能孫家兄弟倆對他們父母的感情不同也有這方面原因在內,孫家二老去世時,孫守仁已經長大,本就已在叛逆期了,再加上成婚後又多了個馬氏在中間挑撥,便不免對父母頗有怨尤,認為老兩口更加偏愛小兒子。
而老兩口去世時,孫守義年紀還小,正是孺慕情深之時,自然便對父母感情深厚。當然,這其中也有更複雜的現實原因,並不只是兄弟二人因年紀差距而產生的對父母不同心理。
牽著老牛出了谷中後,孫守義這回卻不再翻身去騎老牛,而是對老牛道:「既然你真已通靈,能聽懂我說話,還能回應我,那就是我的朋友,我怎能再去騎朋友?」
「從今日起,我絕不會再騎你,也不會允許他人騎你。只恨我現在還無甚本事,還需勞你再費力耕田,不能為你安心養老。但這一日不會太遠的,相信我。」
牛牧野聽罷,立即不由意外地瞧向孫守義,同時心中也忍不住有些感動。這小子不愧其名,還真夠仁義的。早知如此的話,他應該早點兒表現出通靈來,憑白給人當了許多天坐騎。
孫守義雖然出身確實太低,只是個普通農戶,還受兄嫂欺壓,未能自立,但品性這塊當真沒得說,也難怪能被織女給看上。
能夠被仙女瞧得上眼的,自然有其過人之處。而且除了織女外,雷被那晚也是對孫守義一見投緣,並且十分難得地向這個剛認識的鄉下小子傳授了武藝,且還耐心指點。
雷被可是未來的淮南八公之一,稱得上是將來的大人物。便是現在只是一名區區遊俠,在遊俠界也是頗有人望,名聲響亮。否則若無聲名,未來也不會被淮南王劉安招攬並為之倚重。
所以就算現在的雷被,其實眼光也頗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入得了他眼。他能看中孫守義,自然更加說明孫守義的不凡之處。
牛牧野則是現代思維,雖然也覺著孫守義不錯,長得也挺帥,有可取之處,但各方麵條件實在很一般,完全理解不了織女為何會看上這麼平平無奇的的牛郎。
還有則是太過習慣便會只當尋常,正因為他一過來就在孫守義身邊,日常相處的太多,過於習慣,也就更加覺著不足為奇。
卻不知古人品評人物,是以品性為先。甚至科舉取仕,都是先考察品性,其次才是學問才幹。所以有人感嘆,古代貪官多,清官也不少,但能吏卻最少。一個品潔高尚的人,未必一定有能力。
古人言「百善孝為先」,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孝道。漢朝時尚無科舉,取仕是察舉制,而其中最基礎的便是「察孝廉」,優先察選本地的孝子,其次才是廉吏。
甚至漢朝皇帝的諡號,自高祖以下,都會加一個「孝」字。比如漢孝惠帝、漢孝文帝、漢孝武帝,以示重孝。
孫守義父母已故,這方面倒是沒法有太多表現,但品性這方面確實沒得說,可謂有仁有義。而且每逢清明或其他節日,也必會拜祭父母,從未有一次落下。
古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品性,但牛牧野現代思維慣了,則更加看重實際。認為孫守義要房沒房,要田沒田,要錢也同樣沒錢,除了樣貌長得還行,性格也不錯外,實在是全無可取之處。
這也不能說他錯,只是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
何況他一個穿越者,在這裡無親無故,沒有任何牽掛,自然考慮問題時都更加從實際利益出發。做某件事是不是對自己有利,又是否有危險。
如果是對自己無利的事,他為什麼要上趕著去做?明知是有危險的事,他為何不去避過,反要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