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獲得了高繼沖的答覆。就前往蘄春去了。這件事對於各方來說都不是一件小事。他需要與高保融和郭榮商議一些細節。
高繼沖回來的時間比預計的時間要早一些,所以補給物資的地點換到了雲夢澤。
新補充的六艘艦船,遠超出了高繼沖的估計。
吳夏已經知道了皇帝要操辦高繼沖婚事的消息。
十一艘戰艦在雲夢澤里,還是十分壯觀。
不過新軍士兵的補充依然緩慢。到現在為止,也沒有超過兩千五百人。艦隊現在連火槍手都開始緊缺,只能維持艦隊的火炮和艦船運行。大批骨幹抽調到了艦隊,讓訓練營的訓練質量迅速下降。所以吳夏建議把這次參戰的軍官再調一部分回去以訓練新兵。
高繼沖同意了。不過大批的工匠上船,裡面很多對火槍都很熟悉,平時也做過射擊的訓練。只是不如新軍士兵那樣要求嚴格,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而已。
不過雲夢澤因為水位下降,新艦船的速度太快,需要的空間要比樓船訓練大得多。能夠進行大規模戰陣訓練的空間不夠,所以只是進行簡單的編隊和旗語通訊訓練。
新老士兵混編之後,閔平江仍然不敢貿然把這些士兵帶上戰場。
趙王李德成很快就到了。不管這個人才能如何,他的到來一定會帶來整個龍翔軍的協調性。
雷火罐在宿州唐軍中已經運用於實戰。可是為什麼龍翔軍卻沒有得到運用呢。這是因為唐軍現在全部是一個一個的互不隸屬的小集團。宋齊丘已經是虎落平陽,沒人理他。可是李德成不同,李德成是李煜非常信任的一個人。齊王李景達雖然地位尊貴,一方面他的心不在軍隊上,常年在金陵,宋齊丘請他才來。
李德成沒有李景達那麼牛。所以一定會想要做出一番事情出來。
李璟派他來,也有彌補李景達的這個缺陷的意思。
南唐水軍的樓船上有拔杆,是用來拋射礌石的。用它能夠輕鬆地把雷火罐拋出三四百米遠。那是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南唐的情況,既然我們用了火炮,就算是反應再遲鈍。雷火罐也會用在水軍,大家不要抱僥倖心理。我想德化城的彈痕還在。」高繼沖直接要求做防炮擊的訓練。
「現在南唐的雷火罐威力不大,但是以後呢?」
閔平江很忠實地執行了高繼沖的這個命令。
吳夏對軍隊裡的風氣的轉變很感興趣。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吳夏還是略有了解。哪一個不是書香門第。或者是遊俠軍人世家。心裡的傲氣是有的,現在每一個都變得十分謙卑。對高繼沖的話唯命是從。與船上的工匠相互和諧,訓練刻苦,沒有訓練的時候,也是在幫忙工匠們做一些艦船維護工作。沒有人停下來偷懶。沒有人喝酒賭博。
很多人還在讀書。
道理很簡單,因為高繼沖每天都保持著這種良好的習慣,生活極其規律。
王爺和王妃每天都在做這些事,其他人自然也敢偷懶。那還是兩個小娃娃啊,自己怎麼說也是成年人。
「王爺,您不回去準備一下嗎?」
「不了,請吳先生去把我大爺爺和李先生請過來,商議一下迎接蘇平章的事宜。我知道別院不是太合適。所以恐怕要在內閣做一些準備。再就是王姐姐家也要有一些準備事項,我爹我娘可能要等到與南唐和談完之後才能過來。大爺爺恐怕是要和李谷先生多接洽一下。」
「好的。」
「這次造船廠的情況出乎我的意料,你們不要為了趕工期而忽視了質量。」
「不會。速度快了的原因是因為造船廠的一些工具陸續改進。劉監事帶出了一幫工匠,技藝逐漸嫻熟。再加上我們只是改船,而不是如甲乙丙字號這樣差不多算是重新造一遍。王爺兩次作戰都大獲全勝,郭將軍和各路人都對新船感興趣。郭將軍專門來打探。所以如果我們不加快速度,很多東西都無法保密。我的意思如果能夠在王爺大婚之前,把所有的槍支,火炮,鍋爐全部造完,然後大部分的工匠都撤到船上進行遠航的訓練。只留一部分子彈和炮彈的製造。」
吳夏道:「這還是因為多了兩艘樓船才導致工期拖後。以前只準備安裝十二艘戰艦的火炮。但是現在一共是二十六艘船要安裝火炮。一共是一百零八門火炮。這樣炮兵的人員需要增多。我們的火槍準備製造五千隻最新式的火槍,把以前的七百多支試驗品全部淘汰掉。包括王妃用的這隻火槍。」
「這麼著急。糧食等等其他物資準備得怎麼樣?」
「有些困難,糧價太高了。不過奚常已經在東布洲籌備了足夠糧草。我們把漁船在多造幾艘。漁船已經交給江夏造船廠了。如果能夠保證十艘漁船。情況就會好很多。」
高繼沖皺了眉頭:「不要只要大米和小麥,其它雜糧,就是板栗。柿子,花生,黃豆,胡麻這些都要收。減少一些大米和小麥數量。把糧價往下壓一下。」
「奚常已經在做這件事了,只是因為人手不夠,效果不太好。現在主要是壓制石炭和白疊子的價格。」
「婚禮之前。我們還會打一仗,吳夏先生儘快趕過來,參加這次作戰。」
高繼沖想了想道:「如果這樣算下來,我們的艦隊比預想的要大一些。準備上船的人員準備的怎麼樣?」
「新軍士兵沒有達到預期的人數,最後可能不會超過兩千八百人。不過我們在工匠中組織了四千人左右參加了軍事訓練。火槍配不齊,但是手弩短劍和匕首能配齊。炮彈每門火炮準備五百發。子彈是按照每隻槍一千發準備。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彈藥生產不能停止,要生產到最後的原因。戰船二十六艘載員為一萬零六百人。漁船十艘為五百人,一共一萬一千一百人。奚常已經準備在各地的商船有三十艘左右,準備十艘參加運送的任務,不過人口不是從江陵帶過去,而是分散在江水和東海的一些商行與碼頭。人數大約為三千六百人,這批人大多數都是南逃的難民,識字的人不多,他們會陸續跟上我們的船隊。江陵這邊走的以工匠和他們的家屬,士兵為主,有部分大夫、江陵書院的學生,都是能夠識文斷字的。」
吳夏笑道:「實際上路上會跟著我們的人怕是遠不止這些。」(未完待續。)